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高中教育>>英语>>通知公告>>文章内容
能开出常态的公开课吗?
信息时间:2008-09-10     阅读次数:
    上周五在三中的高中英语小型研讨会上,很多好的话题和建议都成为大家交流的对象,其中有许多老师提出我们的教研活动公开课现在看来磨的太多,失真甚至作假!平常上课没精力也不可能那样上课,所以呼吁要将公开课常态化,应者甚多!我也深有同感。

    但随即就又有老师提出质疑,公开课,别说是市级的,就算是在校内组织的就不可能上成常态课,有哪个人愿意在大庭广众下将自己最普通的平常的一面拿出来展示给别人?别忘了别人是大老远的特意跑过来听课的,难道就给别人做这么一道菜?人家可是要评论的呀!更别忘了,自己就算不在乎,那代表的可是一个组,一个学校啊,领导会同意吗?听到这个观点时,想了想,也觉得挺有道理的。

    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想听听更多人的看法。我的基本观点是这样的:我给公开课下的定义是“公开的、具有研究(观摩)价值的常态课。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首先是公开的,有一定规模同行来旁听的,公开性是公开课的刚性要素。所以两三个朋友同事之间的随机听课不属于公开课;其次是具有研究价值或观摩价值的,这是公开课的基本要素。公开课通常有两类:第一类是研究课,第二类是示范课。对于第一种而言,要具有研究价值,第二种要具有观摩价值。第三个关键词是常态的,这也是目前阶段最受大家关注的,它是公开课的关键要素。这三者直接的关系是多维度的,立体的,相互制约也是相互关联的。三个属性缺一不可,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不同的环境下着重强调的方面不同而已。当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教育硬件和软件都很不发达时,对公开性和示范性更加关注,以期达到公开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借助公开课来扩大引领,把少数人掌握的或具有的优秀的理念借用公开的方式使得更多的人知道,因此才有了公开课的教研范式。物极必反,当这样的一种方式在被过份过度的使用,而且人们对教育的研究在有了比较高的理解的基础上更趋向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时候,这样的劳民伤财甚至弄虚作假的公开课就会受到质疑,人们就转而追求一种朴实的常态课,希望在自然的状态下研究出自然的个性化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现阶段我国教研工作中人们都在呼吁公开课常态化的原因。但本人认为,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永远要用常态课或者只能用常态课的形式来进行教研活动。上面所述的三个属性都是很重要的,在教研的方式上我想我们要让教师们参与的是“公开的常态课”。换个角度说,公开课也至少有两种:示范课和研究课。研究课我们呼唤常态---有研究价值的常态。对于示范课,恐怕还是要事先雕琢一番的。

    以上是胡思乱想,不知对否?至于上面所提三个要素直接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立体关系,目前我国教研工作中的问题究竟是在哪个(些)环节出了问题,后面还想与大家一同探讨。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