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师应如何利用这一技巧提高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写作课 有效 合作学习
在英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学生最难掌握与提高的是说与写这两种技能。在实际生活情景中,许多学生连简单的问话都不知该如何对答,一些简单的书信短文也无从下笔。从常州历来的中考试卷的写作平均得分中也不难发现这一点。近年来,随着交际法教学的被认识和逐步推广,口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比重逐步增大,并取得了进展。相对而言,写作教学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究其原因,比较复杂,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条件来看,中学的英语课时本来就安排有限,大部分学校在规定课时内能完成听、说、读的教学任务已属不易。而英语写作的要求又较高,它不仅是学生的词汇、语法、惯用法等语言知识的综合体现,而且是学生对文章的构思、组织、表达等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不进行大量训练,学生的作文质量就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中学的课程显然不可能提供大量的写作训练时间。从主观条件来看,作文的批改既费时又费力,过后讲评还需注意技巧。许多老师深知写作技能培养的艰巨性,不得不把排在“听说读写”和试卷末尾的“写”予以“轻视”或“忍痛割爱”。少数教师即使有进行写作教学也往往是倾向于重结果轻过程,把学生的写作当作是对教师安排的作业及教学的一种反应,把写作看成是单向的活动,教师是唯一的读者,对作文的评价主要采用等级分或教师的评语,然后发下去让学生订正即可。几年的英语教学下来,我越来越发现有好大一部分学生甚至会把写作当作句子翻译来做。他们机械的把给的中文提示翻译成了英文就觉得是完成了,或者不知道除了几个提示自己还能写些什么,思维非常狭隘。长此以往,不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相反会变相的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是学校的课题研究给了我方向,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那就是合作学习。前年,我校申请了区级课题,即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作为课题组的成员,我顺理成章的选择了“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合作学习”这一子课题。经过两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提高写作能力上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我自己也积累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经验。
实施初期,我通过与学生细心的交流,找到了他们写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缺乏写作热情,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或语段内容单一,乏味,失去个性。而合作学习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它能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和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能集思广益,使其笔下的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虽然牛津版本的初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Main Task”这样的以写作为主的课时,但对于我所在的这样的乡镇学校的学生在一节课上既要学好里面的知识又要完成写作是不大可能的,以往总是教授完新课,把写作留作课后作业来完成。在我参与了课题研究后,我就开始尝试把写作完完全全搬进课堂,真正当作一节正规的写作课来上,而这样的课就安排在新授课的下一节课,并一直坚持了下来。后来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我班的写作均分远远超过了同年级的其它班级。这很好的证明了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上是非常有效的。
通常在我的写作课之前,我会让学生围绕这一单元的主题做好一些简单的资料搜集工作,渠道可以是书店,校图书馆或者是报纸,网络等,当然我自己手头也会有所准备。有一次,我们学完了污染与环保这一单元的内容,为了学生更好的写好相关文章,我找了很多这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其中有因搞好环保而受好评的,也有反面例子,我甚至把科幻电影中的因环境污染而造成人类不复存在的画面和一些公益广告剪辑下来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或正面,或反面,或正反结合来写出自己的想法。应该来说,牛津版的这套教材里的话题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兴趣,偶尔我也会将个别主题更换成学生身边更为熟悉的话题。比如9A ‘unit2’的话题是颜色和心情,为了让学生更有话可写,我就将它改成了为我校的校服设计颜色这一话题。因为我之前就了解有些学生因为不是很喜欢校服的颜色而拒绝穿,尤其是初三的学生,所以当他们拿到这一话题时反响特别强烈,可谓情绪高涨,热情多多。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操作的流程是这样的:
1.合理的分组。通常四或六人为一小组,遵循男女搭配,强弱搭配的原则,当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
2.学生集体或小组讨论献技献策。这期间可以安排人简单记录下小组成员的某些灵感。
3.写提纲。各成员经过商量,最终确定大致要点。小组每人列出自己的提纲。
4.写初稿。把提纲的内容丰富,用语言把它变得有血有肉,若遇到一些困难可以先放一边,将大致文章轮廓勾勒出来。
5.小组讨论。相互传看,并通过讨论解决各自初稿中遇到的问题,再适当向对方提出意见和想法。
6.写二稿。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再将自己的文章修改整理成形,成章。
7.教师反馈。在确定学生已完成好后,可以每组,也可以选择几组内的部分学生的文章通过实物投影的形式进行全班交流,指出优点或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8.再修改,最后定稿。最后分发正式的英语作文纸,滕抄好自己的文章上交。
我觉得这样的过程有很多优点:
1.丰富了学生写作内容。学生写作文的最大障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写作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来集思广益,共同提供写作的素材。
2.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过程。由于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写作过程上,这将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过程,并懂得写一篇文章必须经历的几个步骤,如写前准备、起草、初稿、修改或重写等。在写作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教师都要加强指导,及时发现问题,使写作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3.写前阶段可以使学生放松,帮助他们树立写作的自信心。由于写前阶段不允许修改错误,学生就可以不停地思索、不停地写。这就有可能使学生作不同寻常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反映出写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4.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起草和重写,这样能充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根据教学和同学的意见修改或重写,这有助于他们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学生之间相互修改通常比教师以书面形式对作文写下评语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文章的构思到最后定稿,从教师组织讨论到再次修改,学生有几次或配对、或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得以不同形式的口头表达训练和听读训练。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整个写作活动过程中,学生相互请教、互相探讨;构思时,四、六人一组,个人摆出自己的想法,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纲拟好后,个人完成自己的文章;写好后,互相交换阅读,提出意见。这些都需要学生问的交流与合作。
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之下,我坚持了一个学年,效果非常的明显。在遇到试卷上的作文时,学生不但能把给出的提示翻译出来,更是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写作热情上来了,信心增强了,能力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过程教学法就是将写作视作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在写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而不仅仅着眼于最终的写作成品。我们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支持性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老师在写作过程中起得是辅助作用,重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写作应该是一种教师辅助下的语言技能练习,在这种练习中,学生不是学习而是获取写作技巧,这种获取是一个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这样有效的合作学习,我们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合作中学会评价。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写作水平差异。
参 考 文 献
1.靳玉乐,《合作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