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情境教学课例测试模块:维也纳的森林
(作者:黄石市马家嘴小学 罗国华)
■黄石市马家嘴小学王小英:
《维也纳的森林》这篇阅读文本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能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作家笔下的森林清新秀丽,柔和温雅,犹如童话世界般美丽、可爱。问题4的提出,作者本意是想让学生感受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同时也是想让学生把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在自己的文中。但是“请用几个比喻句或拟人句描绘出秋天的美丽。”这种问法很容易让学生误解成单纯地写几个比喻句或拟人句,这样的测评效果很有可能会让生动的句子游离于段落之外,而体现不出它应有的效果。
■黄石市马家嘴小学罗国华:
谢谢你的指正。但我觉得,本题是从应用的层面来考察学生是否能运用一些常见写作方法来描绘景物特点的,而本单元的四篇教材主要运用的写作方法也是比喻句和拟人句。五年级的学生虽已掌握了如何写比喻句和拟人句,但是如何运用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写作方法来凸显景物特点却有待进一步提高,也是此单元的核心能力点。所以,本题从创设的文本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利用维也纳夏天森林的情景描写,想象维也纳森林秋天的景象,并运用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写作方法描写其秋天景象的特点。而且,这样的训练指向也更明确,针对性也更强,学生也容易动笔。
从实测数据看,本模块有78.4%的学生合格,说明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达标。但是还是有21.6%的学生测试成绩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Q1问题失分较多,合格率仅为40%。Q1问题主要考察学生正确理解语句、语言表达、对比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综合性较强。加之以前此类题型训练较少,学生做起来还不太适应,所以此题对于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在文本中再给学生多搭建些理解层面(这是重要的基础)的支架,即每个括号前后增加一些对森林特点的描写,便于学生准确地区别郊区的森林、向阳山坡的森林、背阳山坡的森林、林间的情景四处景物的不同。
■黄石市马家嘴小学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指导小学生阅读理解写景文的关键,在于抓住重点词句或精彩语段进行品味和想象。反复拜读、揣摩《整合情境教学课例测评模块:维也纳森林》,我们深感
应该承认,问题1对于五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即使是我们,也反复比较、思考了三分钟左右,这也难怪学生在此题失分较多。然而衡量一道题难度的标高,并不在于结果,而取决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引导和开掘。正如
类似于问题1的题型,在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客观题中出现频率相当高,我们坚信,它对于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读重点语句并进行想象、比较、判断、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仅抓住了景物特点,而且领悟到了作者善用比喻的写作技巧。
问题4要求学生用几个比喻句或拟人句描绘出秋天维也纳森林的美丽,这不是一般意义的“由读到写”,而是仍然紧抓目标能力中“抓住景物特点”和“学会运用(作者写作方法)”两个基本点。学生要想写好秋天森林美景,首先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去想象秋天森林的特点:叶子黄了,菊花开了,果实成熟了,小动物们准备过冬了等等。这一切又必须借助比喻或拟人去表达,于是,诸如“枫林似火”“黄叶如蝶”“珊瑚珠红玛瑙似的小野果”一类词句就呼之欲出了。 我们深信,孩子们每读一篇精美的文章,每解决一道具体而又复杂的问题,就是对他们心智一次的最好启迪!应该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