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一)校本教研的涵义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校本教研有以下三方面的涵义[1]。
1.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下移到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的,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学问题只有置于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才有可能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强调教学研究的基地是学校,意味着教学研究的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真实的教学问题,做到“以校为本”。另一方面,校外教学研究机构不仅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还要更多地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倾听和反映学生、教师和校长的教学要求,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和鼓励他们的实践智慧和创新精神。教学研究既要研究教材、教法,更要重视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课程、研究学校。
2.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认为教学研究不应是少数专职人员的专利,而应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只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从事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真正的可能。校本教研指导“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从研究的问题来源看,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需要;从研究的过程来看,教师的研究是在自己教育教学中进行的,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从研究的目的来看,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实践性是校本教研最根本的特征。
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是为了防止中小学在教学研究中步入误区。例如,在有的学校,教学研究项目仅由学校里个别“科研能人”乃至校外专家“代劳”,或者教育科研项目越做越大,甚至动辄就要形成某种理论。这样的研究游离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脱离教师的经验范围,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起不到应有的支持作用。加强校本教研,校外教学研究机构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提高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将会为整个教育创新带来活力。
3.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其中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
体现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它是否植根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联结起来。而且,评判的最终主体应该是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而不应该是学校之外的其他主体。当学校以为教学研究没有直接指向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时,他们应该在制度上能够很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这并不是否定校外评价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校本教学研究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应该由学校师生自己确认,这一点在制度上应该获得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2]。
1.自我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内在力量。
自我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一种反审认知活动。自我反思是一种研究活动,是校本研究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它体现了教师是专业人员,是发展中的个体,是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三段反思——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
教学前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它使教学具有前瞻性,利于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中反思:是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行动过程中的反思,它使教学活动能高质高效地进行,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教学后反思:是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批判性研究。它使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做出及时的理性分析,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质和评价能力。
2.同伴互助,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本条件。
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校内同伴间的互助指导、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分享经验,利于本校教师群体中的不同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冲突与交流,必然促进教师队伍的共同成长。可以说,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与灵魂。同伴互助的形式有:
交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执教者应主动与同伴交谈,包括交换信息、交流经验、解惑解难、探讨新的见解、专题讨论等等。这种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讨论,使每个教师都能获得个体单独学习、思考所得不到的东西。
协作。是指教师多人共同承担责任完成研究课题或教学任务。通过群策群力、互动互补,促进教师在合作中成长。
帮助。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导,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教师的指导,皆是同伴互助的良好形式。
评课。针对典型课例,组织教师“听课—评课”,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相互切磋。对成功的闪光点要作理性提升,对不足之处要共商改进的措施和提出提高业务素质的具体意见。
评课不要刻板地死抠“教学环节”或仅囿于知识的学习,要关注教与学中的一些本质性问题,例如: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是否为学生创设了科学、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否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否关注学生学科思想、方法的训练?是否处理好以启发式为中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否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否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等等。
3.专业引领,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
鉴于校本教研活动是在本校展开的,参研人员的主体是本校的人员,但还必须有一些非本校的专业人员参与。这部分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研究生,他们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他们的参与可避免低水平反复研究的弊端,可使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和持续发展。
专业引领的形式:主要有理论学习辅导讲座,学术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听课、评课等)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其中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实践证明,专业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是以“课例”为载体的专业引领,对教师帮助最大。
二、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课程改革这一宏伟工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为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发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3]。
校本教研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点,也是科研兴校的着力点。校本教研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而且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缩小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反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新课程概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新课程概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同的反差。许多教师在实践中试图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融入到新课程中,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教学行为的变革往往呈现出形式化、表层化的特点,致使教学效率依然低下,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劳动依然存在,究其深层原因,就是缺乏“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校为本”的教研是以解决学校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目的,以变革教学行为、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可见,校本教研是解决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的有效活动形式。因而,校本教研不仅能有效解决好新课程理念的衰减或走样的问题,而且能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革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二)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校本教研是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其直接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的问题来自课堂,研究的行为发生在课堂,研究的结果也必须落实在课堂,这样的教学研究,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作用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三)是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创办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与追求。创办学校特色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校长的风格、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科研的支撑、学校的底蕴和社区的环境等。其中,科研的支撑、“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共识,而且越来越为广大校长和教师重视。但如何走出一条立足学校、促进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路子是许多学校尚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正是广大学校创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在以课题研究为核心作用的校本教研中,学校可以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本文转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域名已经过期} )原文链接:http://{域名已经过期}/Article/xiaoben/200809/2188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