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与实施策略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
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发展。校本教研可以有以下四种基本模式[4]。
①课题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核心与龙头,也是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校本教研是在学校的层面上展开的,教师研究的问题通常也是其他教师遇到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应该借助集体的力量,也只有教师的集体参与,才能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在信息交流中获得启示,在争辩探讨中廓清认识,才能形成研究的氛围、研究的文化,真正提升整个学校的教研能力,因而交流与协作被视为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课题研究无疑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最佳的平台。课题研究有利于形成稳定、全面和大规模的协作,有利于整合全校教师的力量。
但是校本教研制度下的课题研究,应该是一种为改进自己教育行为而进行的研究,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即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自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出发,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将普遍性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理论,从而实现自身行为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在课题选择上,应着眼于我国教育改革的走向,着重考虑开展这种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从学校和日常教育教学事件、偶发事件等活生生的实践中发现问题,确定选题,通过研究,发现教育实践的灵感和智慧并加以总结。要着重选择那些跨学科的、与每个教师都相关的、相当学科的教师都能从研究中获益的课题。
②课例分析模式
课例分析模式主要包括一个课例、二轮反思和三次研讨等环节。所谓一个课例是指一个个实际的教学例子,它是开展研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课例分析模式实际上就是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和研讨活动。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进行第一轮反思,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更新理念,并与同科教师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探讨(第一次研讨),在此基础上形成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然后对新设计进行研讨分析,通过深入访谈,讨论教学行为如何改进,这就是第二次研讨。在此基础上,按照新的教学设计实施新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听课人员举行会议,比较分析三个阶段课的差异和变化,进行第三次研讨。施教者在新教学行为完成后进行第二轮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肯定成果并写出教育反思与体会。课例分析模式的运作过程包括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期间有两轮在寻找差距中的反思与调整。课例分析模式具有简捷、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因此,它应该成为校本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模式。
③案例生成模式
所谓教育案例,是对教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个包含有疑难情境或某些决策行为的真实描述,它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生动故事,向大家提供具体的背景、人物、场合、事件和后果,引发人们的反思。在形式上,案例可以是学生学习的有趣故事,也可以是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发事件或困惑的记录,还可以是师生交往中的曲折经历。一个好的案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件,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有利于促使教师的分析与反思。案例还包括每个教师成长的经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成功的事例,这些都可以讲述教师的成才过程,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案例不仅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不仅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还包括学生成长变化的过程等等。
④活动与交流模式
活动与交流的模式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下面仅从教学比武活动、经验交流活动、教改沙龙以及教学开放日等方面进行说明。
教学比武活动。广延的校内教学比武活动包括各种优质课比武和各种形式的公开课。不论哪一种形式的活动,都应该体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三个基本要素,都应该自觉地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难点,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把握优质课的基本标准,学生自主学习是优质课的重点,师生合作学习是优质课的标志,学生探索性地学习是优质课的关键。听课教师也应该按照上述标准进行评课。
经验交流活动。包括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德育经验交流活动和教育科研经验交流活动等方面。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都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要从学校实际工作出发,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教改沙龙。教改沙龙形式活泼,方式灵活。既可以是同一学科内的老师的交流,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教师的聚会。从内容来说,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展开探讨,也可以从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发展规划上进行交流。教改沙龙形式新颖、生动、有效,是校本教研的前卫模式。
教学开放日。校本教研并不是封闭式的,只有让社会了解学校,使学校融入社会,才能真正促进办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开放日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也为同伴互助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使专家引题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它成为了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模式。
(二)校本教研的实施策略
学校开展校本教研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3]:
1.树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新理念
学校校长、教师应该树立以校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校本教研的开发中去,并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以此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具体地说,应树立如下理念: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即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工作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性问题为学校发展服务;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即必须确立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体,通过科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即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2.建立校本教研的组织保障体系
学校应明确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和各部门职责,使校本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有人抓,要整合教导处、教科室的力量,发挥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的作用,鼓励教师参与到具体实践工作中去;联系并确定定期参与或提供咨询的专家或教研员,组织校本教研专业引领小组,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确保每一学科、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校本教研中来。学校也要成立专门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由校长、其他行政领导、学科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成,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校长必
3.制定校本教研的制度保障体系
制定校本教研制度必须具有民主的基础,要经常听询教师的意见。校本教研的制度主要包括:教研组长活动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教研奖励制度、学科课题申报制度、专业引领制度、全校教研经验总结交流制度、校本教研专刊和“家长开放、接待日”制度、图书资源服务制度、网上信息平台制度、档案服务制度等。只有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确保校本教研规范进行,才能激发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素质,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4.提升广大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
在现有条件下,不少教师不知道如何做研究,缺乏与研究相关的能力,以及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所以应该对教师行动研究能力加以扩充。可以通过培养教师感知问题的敏感度、熟悉研究基本技巧、把握研究的特点、扩充参与研究的渠道等方面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行动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基于教育教学,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以解决教师的实际工作问题。
5.营造校本教研的校园文化氛围
教师从事校本教研的原动力应在于他们的精神境界。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四个层面: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特别是网络技术建设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网络服务平台;通过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特别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校本教研提供制度保证,使校本教研合理化、规范化;通过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特别是教师自觉的反思行为、群体合作行为的塑造,为校本教研提供行为范式;通过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培养广大教师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为校本教研的开展提供人文环境和支撑。可见,营造富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校本教研高效运行的必要保证。
6.构筑校本教研的评价激励机制
为了促进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能够持续不断地参与校本教研,必须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学校对教师参与校本教研评价时,必须坚持发展性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有助于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要把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各项校本教研制度,落实校本教研的责任,对校本教研有突出贡献的学科组、备课组或个人予以表彰奖励,是形成良好教研风气的关键。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考核制度,把校本教研纳入教育工作者工作实绩考核范畴,把校本教研的成果与岗位竞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晋级等联系起来,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
四、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需要一支高质量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项措施,做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已成为当前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校本教研本身就促使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和教师一起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对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把新的教育理念真正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研究是立足于教学的研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师真正的成长不仅仅在于岗前培训,也不仅仅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脱产培训,而应当立足教学实践,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其主要途径有[5]:
(一)以“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促教师成长。
即围绕课题开展教学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接受校本培训的“科研、教学、培训三位一体”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将这种培训模式向“以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为主要任务”,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向“自觉行为”转变。除了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外,教师必须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校本教研”给了教师这种机会,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中不断克服工作带来的倦怠,体会教研的乐趣和价值。
(二)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学习—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提供教研的课例不是优秀课堂教学行为的展示,也不是优质课观摩,而是课前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进行反思、交流。校本教研的全部过程就是为了真实地体现与展示上课教师这个特定对象教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使全体参与者都能获得对于有效教学及其意义的理解,使教师专业水平获得提升。
(三)实现“全天候课堂开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开展对话可以以“沙龙”的形式:自由漫谈、民主开放,但不散漫,主持者确定研讨主题,记录者将研讨主题的背景、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及效果记录下来。评课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说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允许对课堂持不同看法,求同存异。倡导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故事”的写作,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的需要。
(四)构建校本教研的运行机制。
学校可以依据本校实际开展校本教研。提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年级备课组为研究小组,将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构建起校本教研的运行机制。建立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教学反思、交流研讨、协作解决、结对帮扶、专题讲座、教学咨询、教学指导、听课、评课、说课、课改沙龙、校长讲坛、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日、教学研讨课、教学案例评析或个案研究交流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学科研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五、第一责任人——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
在当前的形势下,校长工作的重中之重与第一要务就是抓紧抓好校本教研。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就是要建立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制度[6]。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以校为本的、自下而上的新的教研制度。校本教研赋予了校长新的历史使命。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要把校本教研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为此,校长必须明确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指导思想,不断改进和完善教研制度,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比如建立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
1.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运作机制,健全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
根据校本教研工作的需要,学校要建立校级领导、中层教研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构成的教学研究组织。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直接由校长领导,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部署、管理,由教研室或教务处组织实施,并充分发挥年级组在组织、统筹、协调上的作用,从而使校本教研从部署、管理到实施、评价都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为充分发挥学校的研究职能,提高学校自身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
要鼓励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保护他们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建立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和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形成浓厚的群研氛围。
3.创设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校本教研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要制定理论学习制度,开展教学后记、教学设计、典型案例和教学反思等评比活动;可举办“课堂开放日”、课标研讨会、观念更新报告会,互相开展课堂教学观摩;同时把教师参加校本教学研究活动作为评优树先、晋升职称的考评内容之一;寻找校本教研的关键点和突破点,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上为教研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努力营造学校教研氛围。
应努力创设一种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与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成为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5.强化校本教研的全过程管理。
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研究的规划,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教师经验交流制度、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使校本教研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资料:
[1]谭小林:《校本教研的实质及其意义》,载《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7月。
[2]吕传汉、汪秉彝:《课程改革与校本教研》,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5月。
[3]张扬群、汪天彬:《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开发管见》,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月。
[4]唐新湘:《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初探》,载《教学与管理》,
[5]杨玲:《开展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载《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3月。
[6]解腊梅:《校本教研: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第一要务》,载《山西教育》半月刊,2004年第14期。
本文转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域名已经过期} )原文链接:http://{域名已经过期}/Article/xiaoben/200809/2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