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高平,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嘉陵江畔的农家子,做了四年的彭城客,1998年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到省常中任教。
“教育,必要的乌托邦”。我总觉得教育、教学是不能太讲究功利、太计较实利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文化。培养文化人,呵护人的心灵成长,促进人的人格提升,应该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我希望我们语文教学能种下一棵读书的种子,能使更多的学生养成终身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我还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博闻强记、思维敏捷、能言善讲、读写兼长的人,具有较强生命意识和公民意识的人。语文课可以也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在普遍急功近利的环境中,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坚守,应该守住自己的航向标。
根深始叶茂,源远方流长。这就对我们的语
我在教学上努力追求知识和能力、灵活与扎实、理性和激情的有机结合,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被听过课的师生誉为“激情”派教学。将语文教学视为生命的过程。努力追求有生命力的课堂,实践张扬着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努力构建起民主平等的教育平台,努力创建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并把这种理念象血液一样融化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努力改变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而积极追求重过程参与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我还是愿意将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归结为一句话:“语文教育:生命意义的追寻。”,并将一直以此为原点和归宿。
2005年以前,本人一直担任学校秋白文学社指导老师,指导推荐学生在《青年报》、《成才导报》、《扬子晚报》、《中学生》等报刊发表习作近100篇,辅导学生近10人次获全国、省市级作文竞赛一等奖。
先后参加了两个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和两个国家级课题研究,数年来坚持校内听课、交流,积极参加全市乃至全国性大型教研活动,先后在常州新桥中学、安家中学、二中、北郊中学和江苏省淮阴中学上过研究课。担任学校2008届语文备课组长。一直坚持读书思考、实践反思,近几年来撰写教育教学札记约30万字,在《中学语文教学》、《新课改教育研究》、《语文教学周报》、《课程与教学》、《新课程报》等报刊先后发表、获奖论文近三十篇次。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中年年蝉联一等奖, 2005年获常州市区语文评优课一等奖、省二等奖。2003年至2006年间连续被评为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和青年骨干教师。
2008届是江苏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届,从05年起担任备课组长,三年走过,艰辛与收获并存,但更多的是成长,是我们这一个团队的成长。我们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新”的背景和挑战,即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由此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我们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手段都必须进行有益的探索,为此,我先后写了《教材和读本的重组》、《教学方式再整合》、《〈史记〉教学体会》、《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新高考、新评价》、《关于08高考语文高考评价改革的若干思考和建议》、《语文教育:生命意义的追寻》等文字,这些文章有的发表了,有的获奖了,有的是在市开学初和省教研室的交流活动上作为一种声音传递了出去。但更多的效果是推进了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我们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更多地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我们的备课组连续五次被评为“校优秀备课组”、“课改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