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常州地区生物教师发表论文统计
李能国
写论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显性标志。写论文是件艰苦的事情,需要浓厚的积淀和深入的思考。发表论文是一件快乐的事,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肯定,自己的思想可以与同行分享。
近年来,我市生物教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形成“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开放课堂,自由言说。奉献智慧,分享快乐。虚怀若谷,精微致远”的团队文化,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更上层楼。2008年,在国家级生物学专业期刊(《生物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通报》北京师范大学、《中学生物教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学生物学》南京师范大学)发表论文37篇,其中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16篇。
1、吴举宏.常州市北郊中学.“生殖的类型”教学建议.生物学通报.2008.3,36
2、吴举宏.常州市北郊中学.关于pH对酶活性的影响.生物学通报.2008.5,43
3、吴举宏.常州市北郊中学.新课标下高考实验试题分析.中学生物教学.2008.1-2,62
4、吴举宏.常州市北郊中学.学案设计及其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学.2008.6,4
5、吴举宏.常州市北郊中学.2008年高考生物实验试题评析.中学生物教学.2008.12,50
6、吴举宏.常州市北郊中学.“人之初”一节生命教育研究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生物学教学.2008.6,23
7、李能国.常州市教育研究室.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学生物教学.2008.7,37
8、李能国.常州市教育研究室.生命世界中的螺旋现象.生物学教学.2008.7,63
9、殷学东.武进区教育教研室.从有效性的视角审视课堂提问策略的运用.中学生物教学.2008.6,10
10、秦亚平.武进高级中学.新课程中标准教材的使用.生物学通报.2008.6,42
11、秦亚平.武进高级中学.关于细胞分裂中DNA变化之比较分析.中学生物教学.2008.6,29
12、秦亚平.武进高级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生物学教学.2008.6,26
13、吴君民.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细胞分裂图形图像的判断及应用.生物学通报.2008.9,21
14、吕华.金坛市第一中学.强化初、高中生物知识衔接教学的对策与思考.生物学通报.2008.3,43
15、余秀琼.戚墅堰实验中学.运用概念图教学的误区分析.中学生物教学.2008.3,25
16、谈雷.常州高级中学.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物教学.2008.3,20
17、谈雷.常州高级中学.“酵母细胞的固定化”实验的注意事项.生物学教学.2008.8,55
18、王明华、薛志娟.常州市一中.新课程理念在“蛋白质”一节中的体现.中学生物教学.2008.5,8
19、孙定川.溧阳市埭头中学.慧眼辨真假.中学生物教学.2008.6,37
20、徐业义.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对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的利用.生物学教学.2008.4,13
21、王国荣.常州市北郊中学.“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设计.生物学教学.2008.7,55
22、曹惠新.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分校.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导课的艺术.中学生物教学.2008.10,28
23、曹惠新.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初探.生物学教学.2008.7,15
24、曹惠新.田家炳实验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几个“小”问题及应对策略.生物学教学.2008.8,22
25、刘成全.常州市第一中学.病毒中有没有酶.生物学教学.2008.1,61
26、刘成全.常州市一中.利用酵母菌探究细胞呼吸方式的教学设计与实验改进.生物学教学.2008.8,49
27、刘成全.常州一中2007年美国马里兰州生物学学业水平测试部分试题分析.生物学教学.2008.9,52
28、刘成全.常州市第一中学.浅谈美国中学生物教科书中的几个模型构建.中学生物学.2008.3,13
29、於剑.新北区吕墅中学.倡导体验式学校的实践及体会。生物学教学.2008.12,31
30、於剑.新北区吕墅中学.“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中学生物学.2008.6,30
31、钱洋.前黄中学.应用专题学习网站构建开展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生物学教学.2008.10,43
32、钱洋.前黄中学.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中学生物学.2008.9,61
33、童媛.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实现初中生物学笔记本的功能多样化.生物学教学.2008.12,18
34、戎爱香.奔牛初级中学.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生成”.生物学教学.2008.7,8
35、戎爱香.奔牛初级中学.如何让初中生物课堂“活”起来.中学生物学.2008.3,24
36、江勇利.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饲养和观察蚯蚓”探究实验的分析与改进.生物学教学.2008.5,47
37、马立宣.常州市新北实验初级中学.浅谈提高课堂探讨有效性的方法.中学生物学.200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