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实验小学 杨文娟
一、与教材同构:教学设计体现“教师智慧”
在如何“用教材教”的问题上,鲁洁有鲜明的态度:“教师的智能要在一定程度跟教材同构,教师要理解教材,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慧结构,才能使用这个工具。”也就是说,教材要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在进行该课教学设计时,笔者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解读。
1.解读学生。课前,在对学生的实态进行分析时笔者发现,“心中要有规则”的大道理五年级学生都懂,问题在于不知道如何做才叫“心中有规则”。身边存在着许多规则,但很多孩子会熟视无睹,或不以为然。学生需要树立起一个积极的信念,并对照自己,让规则看守校园,让校园成为学生遵守规则的小社会,生活轻松愉快的乐园。
2.解读课程资源。主要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1)学校处处有品德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实际,笔者把学校书香长廊的规则、学校每一处的活动规则作为本课重要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辨析、感知、理解并实践,让学生明白:规则就在身边,规则要在心中。(2)课程资源也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校园里的真实表现就是学生辨析心中有无规则的有效资源。抓拍学生的真实表现作为教学中学生辨析的素材,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心中有规则”首先需要学生明白什么是规则?规则有哪些?利用学校的银杏树活动区、庭院活动区、新砌的司令台等学校尚未制定相应规则这一契机,课堂上让学生制订并且择优制作成宣传标语张贴出来,不仅很好地利用了课程资源,还增强了学生主人翁意识,成就了学生的成功感。
. 在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设计。教学结构共分五部分:(1)复习明理:规则的力量;(2)录像辨析:规则在哪里;(3)实话实说:规则要行动;(4)参与实践:人人定规则;(5)总结提升:规则在心中。教学的大致流程是:(一)复习明理。开场用小游戏导入,师生共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于不经意间老师故意慢出,不遵守规则引起学生强烈的规则需求,老师趁热打铁引出课题。这是一个看似无意却精心的设计。正如一位评课老师说:“这种不需要费什么大力气却十分有效的教学设计值得大力提倡。”(二)“规则在哪里”。这一板块采用抓拍的校园规则录像做素材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校园里有着许多规则,它们就在标志上,在文字中,在铃声里,接着从一组不守规则的现象引发学生自我反思:校园规则哪些你做到了呢?做到了写下来,然后大声交流。如果没有做到,就悄悄地告诉同桌并在心里默默告诫自己应该怎么做。(三)“实话实说”,是全课的重点。以学校书香长廊为例,由原来制订的一份全开放长廊公约谈开去,交流长廊开通一个月来的情况,这是真实的事件。以此引发同学们的讨论,发现问题,思考对策,并利用修订后的长廊公约及改进管理后的成效事实说明:只要心中有规则,事情就能办好。(四)人人都来订规则。利用学校新添的三处景点尚没有制订规则的现实,请同学们为学校做好事,制订合适的活动规则并承诺:只要订的好学校就采纳,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也是这么做的。(五)规则在心中。通过总结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心中有规则,行动就美丽。
这一教学设计,既遵从了教材,又跳出教材,大量采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话实说”中、在参与到身边“规则”的制订中真正体悟“规则在心中”。在灵动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智慧得到了充分体现,而学生的学习智慧也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获得提升。
二、与教材异构:教学活动体现“为了儿童”
鲁洁说:“教师与教材又必须是异构的,不存在这种异构,教材也就不可能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活性因子’、有效的工具。”再好的教学设计必须要有生动鲜活的教学过程来充分体现。
在进行“实话实说”设计时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1.由谈话引出书香长廊及最初的长廊公约。2.请同学们说说全开放的书香长廊开通一个月来给同学们带来的快乐。3.再现学生在这一个月里的一些不良表现及大队部抽样统计的图书回收率引发大家议论。4.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修订了长廊公约并加强了管理,让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真实表现。5.请几位图书管理小小志愿者谈感想,引发大家理解分享图书的意义。6.用提高的图书回收率说明规则发挥的作用以及同学们心中有规则后的成效。7.教师总结。
这样的教学活动并不是最早的成果。在最早实施教学中遇到了问题。原来的活动是这样的:1.谈话引出书香长廊,并较完整地播放书香长廊里有秩序阅读的画面。2.根据画面请同学们说说怎样做才能保证它的文明有序。3.出现不文明的长廊镜头请同学们辨析。4.出现校园里其他场所同学们文明有序的场景加以强化并让同学们谈谈受到的启发。5.延伸补充《美国校车乘坐行为规范》。
显然,原来的这个设计中更多的是“老师设计教学活动”,有“为教学而教学”的痕迹,而且每一个问题分别指向“有没有”“好不好”“要不要”,是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浅层次教学,即使是强化延伸,也显得牵强,没有真正解决什么问题,这一块面的教学是流于形式、走过场的。是问题就要解决。笔者采用的矫正策略共有两条。(1)让教学设计体现结构化。这一块面是以书香长廊这一课程资源为教学素材实施教学的。因此,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书香长廊”为主体的结构,即(1)从书香长廊管理之初的真实状况切入让学生实话实说;(2)针对问题引发讨论;(3)小小志愿者实话实说管理心得;(4)用书香长廊加强规则教育后发生的可喜变化这一事实说话,让学生明白:规则在心中,还要落到行动上。2. 让教学过程呈现层次性。矫正后的教学设计从“点”(书香长廊)切入,贯穿“线”(书香长廊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推进,实现“面”(规则在心中,规则在行动)的教育。因此,无论是紧扣书香长廊管理的教学过程的层层推进,还是由点——线——面的整体深入,都试图体现教育的层次性,使学生能入情入境,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这样的矫正,取得的效果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品德教学更具真实性。这一块面的教学仍然采用的是学校“书香长廊”的教学资源。只是,资源更具真实性,有效性。从真实的数据比较中,真实的公约变化中,从真实的行为和真实的教育上,笔者做足了“品德教学求真务实”的文章。(2)教师的“生活立场”更坚定。当我们主动站在学生的“生活立场”考虑“如何教”时,其实更多的是在思考让学生“如何学”。而“学好”比“教好”要重要得多。“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正是品德课程所要追求的。(3)学生的规则意识更强了。短短几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限,但“前延后续”的教学拓宽了教学时空。事实证明,无论是课后学生们对待书香长廊管理的正确行为,还是对校园其他规则的严格遵守,让我看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真正教学成效。
三、在同构与异构间:走向儿童生活
“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个“生活”,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首先,既指儿童已有生活,现有生活,还指他们的将来生活;其次,既指物质生活,也指精神生活,第三,既指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也包括社会生活。当指向“回归生活”时,我们必须立足这样的“多维生活时空”来进行教学设计。
从《心中有“规则”》一课的教学设计前后对比来看,第一稿更多地侧重在“如何教会”上。在初备的基础上,笔者重新审视了学生的生活基础:已是五年级学生了,在三年级的时候关于规则的话题已经讨论过。我也考虑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学校经常开展规则教育。对于规则的重要性大部分同学都知道,问题是:如何真正做到自觉遵守规则,让规则“牢牢地扎根心中”,这恰恰应当是这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之一。因此,我从“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活动?”的角度思考,重新制订了本案例。孩子喜欢游戏,而游戏规则是最易被孩子们接受的。这样的生活体验巧妙地引进课堂,既不费时费力,又让孩子感觉亲切自然;让孩子们自己来给校园景点或活动场所制定规则,目的在于让孩子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让他们体会到主人的意义。
“心中有规则”教学之后收获了以下三点体会:
(1)品德课程资源就在身边。怎样使学生喜欢品德课程并让品德课程有效性更加增强,开发并利用学生熟悉且喜欢的课程资源更重要。让学生的学习就在“生活场景”中,不知不觉、不着痕迹地接受教育,这是品德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
(2)活动设计很重要。书香长廊的资源就在身边,是唾手可得的,但如何利用得好却需要精心设计,就好比这个教学块面的两次设计的明显比较一样。而活动设计的关键问题是“立场问题”,即:站在什么立场就能设计出什么样的活动。“生活立场”就会千方百计挖掘生活素材,实现“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目标;“儿童立场”则会处处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他们需要什么,也会考虑怎样让他们学得更好;“书本立场”则只会从本本出发,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只会“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难免教条主义。
(3)借鉴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同样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实话实说”这一教学块面上,我采用了对话交流的方式,激发同学们说实话。这一教学环节所收到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课后,书香长廊的小小志愿者又多了许多,而书香长廊的管理也一天比一天规范,遵守书香长廊规则公约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了。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教育要回归生活。但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教育要回归谁的生活?是成人的生活还是儿童的生活?如何回归生活?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抓住学生的现实生活,二是要抓住学生的主体发挥,三是要抓住教师的价值引导,从而营造生活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回归生活,回归的是儿童的生活而不是成人的生活。
同时,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两大关系,即教材的普遍性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材的相对固定性和教学的生成性。应该说,新的课程、新的教材是对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用好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作用,同时又不局限于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以达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就是每一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者要不断思考与实践的话题的。
总之,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着重于引导孩子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引导孩子热爱生活,学会生活。“课程是为了生活的。” 放眼生命的成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在课堂里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我们还需要做的是:建构课程文化,使每个儿童的课程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让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获得身心的快乐享受。而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品德课程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