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6课 秋游的回味
信息时间:2009-01-07     阅读次数:
   

常州市北郊小学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秋游活动去效外、去公园、去小山,在家乡美丽的秋色中感受家乡的可爱、祖国山川的美丽。在观察和收集各种各样的叶片和种子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情趣。

2.鼓励学生乐于参加秋游、小调查、小考察等有意义的活动,增强爱护大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的良好行为习惯。通过秋游小盘点,培养学生注意节俭,不铺张浪费,生活中不攀比的良好品质与生活习惯。

3.在秋游活动中,丰富社会生活常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通过整理收集的叶子和种子,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描绘秋色,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表达力。

4.在秋游回味中,通过“盘点”自己所带的东西是多了还是少了,怎样做更好,指导学生“学会生活”,体会节俭。在收集、整理叶子和种子的活动中“学会学习”,体会成功。

1课时

一、教学准备

1.课前组织秋游活动,让学生收集各种叶子和种子。

2.制作叶子卡片和种子卡片。

3.记者道具。

4.诗歌朗诵的配乐。

二、教学过程:

(一)引导回味,创设情境。

1.导入:小朋友,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秋天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说到秋天,你想到什么?

1:我想到了一些有关秋天的词语:秋高气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

2:我想到了有一首儿歌《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庄稼长得好……

3:我们学过一篇课文《秋姑娘的信》,我知道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要给大会儿写信!

……

2.师:看来同学们对秋天了解得还真多,在这金风送爽的日子里,你们一定对上个星期去红梅公园秋游记忆犹新吧,那天我们一起寻找秋天,还写了日记呢,谁来把自己的感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指名交流)

3同学们说得真好!是的,秋天是个五彩斑斓的季节,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丰收的喜悦,带来无尽的快乐。在这美好的金秋季节,让我们一起来讲述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好吗?(揭示交际话题:秋游回味)

设计思路:教学伊始,回味经历,引发学生心声。交流印象中的秋天、秋游中的最快乐、最难忘的事,把学生带入具体的交际情境。正如鲁洁教授所强调的:“课程是为了生活”,为了促进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真实生活经历、经验就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的基础。

(二)树叶展览馆

1.师:在秋游中我们观察了大自然的秋天,收集了秋天的树叶和种子,有的小组把树叶制成了树叶卡片,有的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作成了书签和树叶贴画,让我们来相互欣赏彼此的杰作吧!(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然后把介绍完的作品帖在展板上,生成叶子展版。)

1:介绍叶子的形状、颜色、名称、功能。

2:自编自演的歌舞《小树叶》。

3:朗诵《做一片美的叶子》来赞美叶子。

4:介绍树叶书签制作的流程。

5:树叶制成环保贺卡,向同伴、老师送出祝福。

2.教师总结相关的一些叶子的知识。如:世上找不到两张相同的叶子。叶子不仅本身形状各异,叶脉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羽状网脉、掌状网脉、直出平行脉,横出平行脉。

设计思路: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但却好奇、乐学。在秋游实践活动过后,让学生们动手、动脑设计制作了树叶剪贴画和树叶卡片。大胆提出自己的新方法、新思路;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了同伴合作,激发了探究和创新的欲望。

(三)种子大聚会

1导入:秋天各种各样的果实都成熟了,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大家都来聚会了,让我们来迎接他们吧!(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

2.切一切,找种子

师:同学们带来的水果真多呀!你能找出它们的种子在哪里吗?试试看!(如果有困难请同桌或老师来帮帮你)

1)分小组,学生开始动手自己找种子。并展示自己收集发现的各种种子(或果实)。

2)认识认识,说说种子和它的“妈妈”,这是什么种子,是什么果实。

3)观察各种种子或果实的外形,找找它们有什么特征。把特别奇特的种子介绍给大家。

4)剥一剥:看看种子里面有什么。同时可以把一些可以吃的种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3.听说种子家族的成员还有许多小故事呢?谁来说一说!

1)种子的名称。

2)是怎么得来的。

3)这些种子有什么用途。

4.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其实这些种子不但外表有许多不同之处,在他们的生长过程中还藏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如果你们想知道,那请你们下课后把手中的一粒种子,种在花盆中,然后由每个小组轮流照看它,由组长记录它的成长过程。

设计思路:针对现在的学生大多生长在城市,学生生活中接触的果实比较多,所以我设计了“切一切,找种子”环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其趣味盎然地投入到认识种子的活动中。

(四)秋景大比“拼”

1.秋天我们感谢您,让我们一起动手用手中的叶子和种子拼出一幅幅美丽的画献给秋天,好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图活动,先拼好的两个小组可先将画展出来,相互欣赏。)

2.教师扮演记者,现场采访三位同学,让学生来评价“秋景”展。

1)看了今天的拼图展,你想说些什么?

2)哪幅图是你做的,是你一个人做的吗?看到这么美丽的一幅画,你想对你的合作伙伴说些什么?

3)你们今天做了这么多漂亮的拼画,准备送给谁? 

3.教师小结:你们粘的种子画真漂亮!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心中最美的画粘出来,像种子一样结出丰硕的果实。

设计思路:“拼图游戏”中,孩子们大胆想象,相互合作,用叶子、橘皮、种子等材料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从中体会到秋游的收获和乐趣。

(五)秋游盘点

1、愉快的秋游活动令人难以忘怀,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想一想

1)你秋游带了哪些东西?在书上空白处画出来。

2)秋游带的东西谁带多了?谁带少了?

3)带多的同学,后来这些东西是怎样处理的?

4)带少的同学的结果是什么?

5)为什么会多带或少带?

6)介绍自己的好经验或吸取的教训。

2、小组讨论:

1)秋游带些什么东西合适?为什么?

2)秋游时,我们愿意把所带的东西与同学分享吗?为什么?

3)秋游讲节俭,生活不攀比。

4)评出最终的“文明星”、“安全星”、“环保星”。

设计思路:新课程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因此本课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讨论秋游带什么等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空间。在课堂上实现学生的资源共享。通过评选,使学生对秋游的准备工作更有条理性,更有科学性。学生自己评出奖项的过程,即是认同秋游准备工作的过程,心理上容易不知不觉接受合理的建议。

(六)秋日心语

1.这节课,同学们个个都能说会道,我们感受到秋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的快乐,也感受到同学们是收获多多,满载而归。你还想对秋天说些什么呢?(用语言来表达对秋天的感激之情。)

2.最后,让我们用一首诗来赞美秋天,感谢秋天吧!让我们走向自然,亲近自然,去发现大自然更多的奥妙吧!

(全班学生朗诵有关秋天的诗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思路:再一次将学生的情感升华,进一步体验真知。在有限的课堂中拓展孩子无限的遐想,说出了他们自己对秋天的体验和感悟。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本课教学设计我采用了成果展示型汇报交流活动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历亲为,体验生活,体会成功。我认为本设计并不需要每个环节都使用课件,在学生活动时,可以适当播放一些音乐,更加活跃学生活动的氛围。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1.按教材要求本课只需学“种子画”拼法,到下一教时才上“剪秋叶”。我了解到学生已在美术课上学习了叶贴画,从学生的这一学习实际出发,我将内容有机整合为一课时。

2.品德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方式以活动为主,许多的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做一些准备。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展开活动,这都与家长合作参与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可以考虑让家长参与,把收集到的果实、图片、照片带到课堂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如果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在合作交流活动中学生就能讲、能说、能画、能做了。

 

本课教学设计总体评价与反思: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到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富教育于活动中。

在本课设计中,我构建了“课前布置,准备用具→明确目标,分工协作→展示成果,分享快乐→集体评比,总结延伸”的成果展示型汇报交流活动模式。活动带着儿童一起走进金秋,去感受景色之美,分享收获之乐。孩子们在走走、看看、做做、尝尝中,与秋天“零距离”地去认识自然,探究自然和科学的奥秘。

在教学中,我围绕教育主题,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主体性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在教这课中,除了课前组织秋游活动外,还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提出看法、建议;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进行的温馨提示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互动的课堂生活,学生学会了在生活中进行选择,提升了生活经验。回味之旨水到渠成。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生活之情,使美丽的秋天留在儿童的手指间和心窝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欣赏,学会了选择,学会了创造,学会了安排生活,学会了热爱自然……这不就是新课程追求的生活的课堂,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把道德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消化、理解、提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品德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方式以活动为主,同时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知行的结合、课程的内化、道德的升华。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