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清凉小学 荀海燕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渗透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
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懂得尊老敬长。
2.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知道月光的形成等一些初
步的自然科学常识。
3.学会在搜集了解风俗习惯的过程当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运用
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制作关于月亮的多媒体动画。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中秋的传说、风俗习惯和关于描写月亮的诗文。
3.每人准备一个月饼,一面小镜子和一个小手电筒。
二、教学过程
(一)话中秋
1.创设情景导入:
忙碌的一天过去了,夜晚很快降临,(多媒体课件出示中秋月夜的美好画面。)一轮明月慢慢升上蓝色的夜空,月亮的清辉照耀着大地,那么光亮,那么祥和宁静。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知道这天是什么日子吗?
(2)对,这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圆圆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赏明月、吃月饼、话中秋(板书),说说和中秋有关的话题。
设计思路:本环节的设计旨在用音乐、画面、语言来营造中秋夜的美好,把学生带入节日的气氛,为下一环节“聊习俗”做好铺垫。
(二)聊习俗
1.过渡: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由来,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美丽的传说中吧。
2.说故事
(1)多媒体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
(2)你们还知道哪些传说呢?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吴刚伐桂》、《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等)
3.聊习俗
(1)从这些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中秋的哪些习俗?你还知道哪些习俗?(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2)中秋节这一天大家是怎么渡过的呢?
(3)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吃团圆饭,赏月,吃月饼,尝水果……)
4.唱儿歌
中秋夜,亮光光,
家家户户赏月忙。
摆果盘,烧线香,
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月饼,切蛋黄,
赏罢月亮入梦乡。
乘火箭,月宫逛,
看看嫦娥和吴刚。
5.吃月饼
让我们也一起来品尝一下这香甜的月饼吧!(小组活动)
设计思路:故事,对儿童最富吸引力,中秋的传说也是耳熟能详,但课堂中配合着多媒体动画再听,就更生动了。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聊聊习俗,品尝月饼,在这样一个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着中秋的美好和快乐。
(三)识月球
1.小问号
(1)“八月十五月儿明”,中秋的月亮最明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
(2)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一些小知识。
(3)月球到底是怎样的呢?多媒体播放月球表面的照片,人类首次登月的录像。
(4)你们看到的月球是怎样的?
(5)你知道月亮会发光吗?
2.小实验
(1)请大家拿出手电筒和小镜子,用手电筒将光打在小镜子上,再将手电筒的光直接打在黑板上,自己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2)你发现了什么?
(3)师小结:月球表面就是这样,像一面面反光镜,它本身不发光,靠着反射太阳光使月球变得很亮。中秋夜秋高气爽,再加上月球离我们地球很近,所以,这晚的月儿就更加明亮。
设计思路:此环节通过多媒体播放月球表面照片和人类首次登月的情景,调动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并在亲自动手做一做小实验中,观察、发现、思考,了解月亮的小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颂月亮
1.颂古诗
(1)过渡:中秋夜,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2)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全班交流。(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思亲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中秋,在我们和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时,可还有很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不能回家团聚。你知道有哪些人呢?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
3.盼统一
(1)中秋佳节,人盼团圆,国也盼团圆。祖国妈妈有许多孩子,香港、澳门都已经和祖国妈妈团聚在一起了,台湾却离家多年还没有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有许多台湾同胞在深切的思念着大陆的亲人。师深情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2)此时,你又想说些什么?
(3)总结:衷心希望月圆人更圆、祖国大团圆。
设计思路:本环节的设计是想通过古诗词中的悠悠深情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由思亲的诗句引导学生联想到在各自岗位辛勤工作的人们,再通过教师深情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由人圆想到国圆,发自内心的呼唤台湾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本教学的课件主要是动画与PowerPoint的结合,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 ,优美的古诗都在述说着中秋的美好。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把课堂设计成赏明月,吃月饼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体会到节日的美好,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与热爱。
第2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学生争当“小记者”,以采访、上网、查阅报刊等形式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拍摄学生去附近敬老院慰问的录像。
二、教学过程
(一)七嘴八舌话重阳
1.导入
(1)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2)哈,才过了中秋节,重阳节又快到了。今天,我们要来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说说自己了解的重阳。
2.“新闻发布会”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每年
设计思路:本环节想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畅所欲言地说出来,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二)科学保健过重阳
1.过渡:这重阳节过得还挺热闹!其实,过重阳节还是挺有学问的。农历
2.学习课文,了解原由。
3.了解了这些科学知识,你会给家人、朋友怎样的忠告呢?
设计思路:重阳登高、喝菊花酒等习俗是有很多科学知识的。本环节的设计除了介绍一些小常识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问题。
(三)敬老爱老送爱心
1.重阳节也是“老人节”。想想你可以为家里的老年人做哪些事?怎样坚持做?
2.此时,我们更不能忘记哪些孤苦无依的孤寡老人,前些日子,我们班就有同学去了敬老院,看看他们做了什么?谈谈想法。
3.小结:千万不要“
设计思路: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加深对重阳节意义的认识,在欢度节日的同时不要忘记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长辈以及那些孤苦的老年人,给他们送去关怀与祝福,培养学生从小尊老爱老的好品质。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本课时的教学课件是一段去敬老院慰问的录像,录像真实地再现学生敬老爱老的场景,会使学生受到感染,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本课教学设计总体评价与反思:
本课活动侧重于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渗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或者它的思想意义,感受生活的甜蜜,发扬尊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学生在打开“民俗民风”这一“百科全书”时,也锻炼了自己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尽量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和“综合性”,但在第二课时“七嘴八舌话重阳”“科学保健过重阳”两个环节的活动设计中有雷同之感,还望大家给予帮助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