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区东方小学 高丽娟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爱创造的情感,通过创造体验,让孩子们建立创造就在生活中的态度。
2.通过参与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爱提问、善思考、勤动手、会创造的行为习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注意环境保护和爱惜资源的行为习惯。使学生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学会一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技能。
4.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发明创造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尝试在生活中,从不同的侧面去思考、去解决问题。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一些小小发明家的故事。
2.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废旧物品,如硬纸板、空的可乐瓶等,另准备一些制作工具,如剪刀、胶水等。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小发明在身边
1.同学们,一直有个难题困扰着老师,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每天老师擦黑板的时候总是弄得满脸满身粉笔灰,而且经常会找不到黑板擦,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呀?
设计思路:小学生对教师都有着很强的崇派心理,觉得
2.我们的小朋友真是太聪明了,帮老师想出了那么多好办法,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难题和困惑吗?赶快来问问我们身边的小诸葛吧。
3.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善于观察思考,所以每个问题都问得这么好,我们敬爱的陶行之爷爷就认为会问问题是很重要的,请看:(出示《每事问》)
4.让我们来读读这首小诗,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思路:打破教材原来的顺序,在学生已经问的基础上出示《每事问》,强调问的重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5.陶爷爷说得真好,人比动物聪明是因为人会问问题,有些小朋友就牢牢记住了陶爷爷的话,坚持每事问,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6.讲述小小发明家的故事。
故事一:小发明家黄思冲
出生在教师家庭的黄思冲从小就表现出喜欢思考的“特质”。在只有几岁的时候,他到了妈妈的办公室,就会指着那些几何模型和化学实验用的瓶瓶罐罐,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上小学时,黄思冲看到同学经常遗失尺子、剪刀之类的文具,就想:如果有一种工具能够拥有多种文具的功能,那就方便多了……于是,他产生了设计多功能剪刀的想法。后来,他从圆规那里找到了灵感,圆规的外形和剪刀相似,两条“腿”拉伸后不就成了尺子?经过几年不断的琢磨、试制,他发明的“多功能剪刀”诞生了,2005年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
黄思冲的“胡思乱想”让他在平常的生活中不断发掘出创意。他看到市区的垃圾大多没有分类,而运到垃圾处理厂再进行分类处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于是他想能不能通过一种装置,让垃圾自动分类。这让他联想到农村普遍使用的风车,谷子倒进风车,在风车叶片的吹动下,谷皮等较轻的弃物就被吹出来了。根据这个原理,他设计出了垃圾处理装置模型,垃圾倒进这个装置,就可以按轻重的不同进行自动分类。
故事二:小发明家徐琛
一天放学后,徐琛在自己的小屋里聚精会神地做功课。突然,她听见弟弟大叫一声,就急忙奔到外间。只见弟弟面如土色地躺在地上,身子不住地哆嗦。“不好,弟弟触电了!”被吓得不知所措的徐琛转过神来,赶忙跑到电源处,关掉了电闸。奶奶和徐琛好一阵折腾,弟弟才渐渐恢复了常态。看弟弟缓过劲儿来,奶奶就唠叨起来:“你这个淘气鬼。谁叫你去碰电插座的?会要命的……”
“为什么不发明防触电插座呢?用原来那种插座,说不定还会有顽皮孩子闯祸!我要发明防触电插座!”徐琛脱口说出了这个刚刚在自己心底萌生出来的念头。
为了这个防触电插座,徐琛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之路。她开始大量地阅读各种相关书籍,画了一张又一张图纸,做了一个又一个模型,熬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防触电插座终于诞生了。在上海第二届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和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中,她都获得了一等奖。而且,她还是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发明作品奖的中国孩子。
7.小朋友,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设计思路:让学生听小小发明家的故事,一方面是为了体会问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问了还要去实践,为后面的学习内容做铺垫,同时用孩子的故事来告诉学生发明创造并不神秘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活动(二):我也来创造
1.听了这些小小发明家的故事,我们的小朋友肯定也在跃跃欲试了,那就让我们来一展身手吧。
2.宝物放错了地方就成了垃圾,你能通过你的双手让他们重新变回宝物吗?(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废旧物品进行大胆的尝试)
设计思路:课堂上动起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大脑,而是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这既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真正体现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
3.大家做得可真棒,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把你的创作跟同伴交流,也许他们能给你的创意提点好建议呢。
4.在听了同学的建议后是不是有了更好的想法呢?让我们回家后把自己的创意进一步完善,看看谁才是真正的“创作小能手”。
设计思路:课堂不是单一的,处处是教育,时时是教育,在这里,让学生学会给别人提建议,也让学生学会接受正确的建议,让学生从小就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形成团队这个概念,良好品质的养成就在这点点滴滴中。
三、课件的制作和设想
课件制作原则是不要太复杂,只要能起到教学辅助作用。
1.《每事问》制作成投影。
2.小发明家的故事制作成投影。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和建议:
1.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是关键。
2.对于学生的想法和创意要给予正面的评价,以鼓励为主。
第2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好自己制作的作品。
2.教师收集一些大发明家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小博览会
1.同学们一定很希望把自己的作品让大家欣赏吧,今天就让我们来布置一个小制作博览会吧。
2.博览会布置好了,当别人来参观时,你怎么向别人介绍你的作品呢?
3.今天的最佳作品奖、最佳创意奖将从你们中间产生,会是哪个作品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神圣的一票,你将投给谁?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4.我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推荐出你们小组最满意的作品来向全班进行介绍,争取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5.由小组代表介绍小组推荐作品。
设计思路:通过举办小小博览会的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个过程表面看来学生是在拉选票,而真正目的是让孩子之间得到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都得到了全方位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懂得去欣赏他人的劳动成果,真正实现学科的综合。
6.每个小组都介绍完了推荐的作品,每个作品都是那么有特点,那你能说说这些作品各有什么优点吗?
设计思路:首先肯定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是很有特点的,在全面肯定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评价。
7.投票评选最佳作品奖和最佳创意奖。
设计思路:评选不是重点,可以多设几个大奖,主要还是起到激励的作用。
活动(二):小发明大发展
1.今天我们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小小发明家,也许你的作品今天没能评上奖,也许你的作品还很拙劣,但再拙劣的作品都是自己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你们知道吗,每个大发明家也是这样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走向成功的。
2.讲述大发明家的故事。
故事一:爱因斯坦
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惟独爱因斯坦还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看,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 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底下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总比前面两只强一些”。
故事二:瓦特
瓦特是二百多年前英国的科学家。他小的时候,有一天看祖母做饭。火炉上,一壶水开了。开水在壶里翻滚,壶盖不住地上下跳动,发出啪啪的声音。瓦特很奇怪,就问祖母:“奶奶,壶盖为什么会跳动呢?”祖母说:“水开了,壶盖就跳动了。”瓦特又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会跳动呢?”祖母回答不上来。从此,瓦特就常常坐在炉子旁边仔细地观察。他看见水开了,壶里的水汽直往上冒,冲起了壶盖。他想:壶盖是被水汽推动的,一壶开水产生的水汽,能够推动一个壶盖,更多的开水会产生更多的水汽,不是可以推动更重的东西吗?瓦特长大以后,还是不断研究这个问题。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经过很多试验,终于发明了蒸汽机。
故事三:爱迪生
爱迪生幼年时期,有一回看到母鸡孵卵生出小鸡,很觉奇妙,事后,他也悄悄攒些鸡蛋放在仓库里,自己伏在上面,亲自试一试能否生出小鸡来,弄得全家人好一阵子找不到他。一个大雪天的夜晚,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来医生。医生说:“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开刀做手术”。那时候只有油灯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一不小心就会开错刀。爱迪生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他把家里所有的油灯全都端了出来,再把一面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让医生顺利的做完了手术。医生说:“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聪明救了你的妈妈。”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要制造一个晚上的太阳。”爱迪生不满足自己已经学得的知识,时时刻刻用自己天真幼稚的心灵探索着大自然的秘密。几十年后,爱迪生成为了享有盛名的发明家。
3.同学们,听了故事后,你是不是更自信了?让我们一起来大声说:我是未来发明家!
设计思路:在这里讲述大发明家的故事目的是要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憧憬,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插上飞向理想的翅膀。
三、课件的制作和设想:
原则坚持课件辅助教学。
1.作品展示台。
2.大发明家的故事制作成投影。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和建议:
1.给学生的活动时间要充足。
2.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懂得尊重和谦让。
本课教学设计的总体评价与反思:
本课教学从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小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起他们的小脑筋,紧接着以小发明家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发明家,来激发学生内心的创造激情,达到了情感与态度的目标要求;从行为与习惯这个角度来讲,这节课上,从让学生尝试着对生活中的现象“发问”,再到让学生亲自动手“变废为宝”,既让学生动脑,又让学生动手,培养了学生善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尝试“变废为宝”的活动,让学生懂得了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增强了环保意识;从知识与技能上讲,虽然课堂上学生未能真正解决多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造意识已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在各种活动中,教师都是以正面评价为主,学生多次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获得了创造和成功的双重喜悦,小发明大发展这一环节使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创造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