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高中教育>>英语>>通知公告>>文章内容
常州二中教研组2008-2009第一学期总结
信息时间:2009-02-13     阅读次数:

英 语 教 研 组 学 期 总 结

      常州市第二中学  杨伟成

                                               20092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已经结束,新的一学期又已拉开帷幕。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我校的英语教学更有起色,很有必要对本学期教研组工作作一总结。

 

    上学期,在校长室、教导处和教科室的领导下,英语教研组20位老师,无论是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还是没有几年教学经历但充满朝气的青年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工余时间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贯彻落实学科教学常规,执行“教学五认真”;教研组也认真抓好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组的各位教师积极参加教研室和学校组织的课改培训,积极认真参加市教研室的各类教研活动,聆听专家、名师及兄弟学校有经验老师的专题报告,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找到了适应新课程的切入口。大家还利用暑假和平时的业余时间,继续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和《2008江苏高考方案》,通过学习,大家对新教材、对高考的要求有了更进一步、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从而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

   

    二.认真学习学科教学常规,深化英语学科教学改革

 

    本学期我们利用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时间,多次组织全组老师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探讨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按照学校要求,认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各备课组备课时力求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手段,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三备课组是老中青三结合的备课组,在备课组组长何娟芳老师的领导下,他们坚持每周五下午集体备课。有着丰富毕业班教学经验的池老师和何老师结合多年的高三教学,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想法和建议,提出教育教学中值得思考和注意的问题,。使高三的复习教学很有起色也较有成绩。高一备课组八位老师中有三位是工作两年以内的年轻老师,他们很有干劲,但缺乏教学经验,因此,在陈惠洁组长的带领下,在虞建伟、汤为民等老教师的指导下除了每周一次的例行备课外,还经常在一起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探讨。高二备课组在备课组组长徐萍波老师的带领下,同心协力,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得高二的英语教学基本稳定并显现出上升的迹象。他们新老教师间经常互相听课,老教师毫无保留地指导青年教师;青年教师虚心请教老教师,教学研究气氛很浓。

 

    为了在组内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还经常在组内开公开课、示范课和研究课。査成军、孔彩霞、汤为民、章建民、虞建伟、杨辉、杨伟成、钱巨虹、徐萍波、吉宝祥和陈惠洁等老师的课讲究方法,面向学生,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培养学生发展能力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课堂效果良好。青年教师刘娟、魏安莎、樊建裕、陈侃、范希杰、沈生娟、孙奕这学期也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利用自身的优点,都开了几节有质量的教学研究课。其中汤为民和樊建裕老师的校内公开课得到了教研员和兄弟学校听课老师的好评。平时,只要组里有老师开校内公开课,其他老师只要可能都积极认真听课,课后大家在一起分析、探讨一堂课的亮点和不足,并商量、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使得开课的和听课的都得到了提升。

 

    三.尽心尽力,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英语教研组是一个有着20位老师的大组,尽管年龄层次、学历层次有很大差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尽自己所能,全身心地投入,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较好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池金莲、何娟芳、虽然都已五十多岁,退休或即将退休,但是他们仍然兢兢业业,以校为家,关心每一位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都很出色,给其他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而中年老师,象孔彩霞、汤为民、查成军、章建民、虞建伟等老师,工作上尽心尽责,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所带教的班各方面都比较出色。在中老年教师的言传身教下,青年教师也不示弱,他们刻苦钻研教材,虚心请教中老年教师,经常听他们的课,(特别是陈侃、沈生娟、孙奕,他们每周听课都在两节以上,)在教学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成绩与不足

 

     纵观一学期的工作,既有值得总结的成功经验,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各位备课组组长的带领下,各备课组都有自己的独特做法:高一备课组着重于打好学生的基础,平时除了做Workbook上的练习外,还特别注意学生词汇的积累,经常、反复背默单词、词组和担心句型。他们还利用夜自修和星期六的课,补充《21世纪报》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补充了解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而不是做阅读理解)感受英语、欣赏英语。而高二则在如何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教材精讲精练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们平时适当布置一些备课组自编的主观题,严格控制作业量,力争低投入高产出。一个学期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三备课组则在精选练习上花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每当复习一个语法专题,他们不是把现成的练习拿来就用,而是备课组长何娟芳带领几位精兵强将,从仅五年的高考题和各地模考题中选出符合高考要求、代表高考趋势的经典题目,这不仅让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又不浪费高三宝贵的时间,真可谓事半功倍。

在这一学期里,外语组的老师还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绩:汤为民老师被评为常州市高中英语学科带头人,徐萍波老师被评为常州市“教坛新秀。有多人在论文比赛中获奖,特别是陈惠洁老师有两篇论文获奖。徐萍波老师还在常州市高中英语教师大奖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杨伟成、陈惠洁两位老师还顺利完成了谢晓枫名师工作室的学习和研修,使得教育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年中留下的遗憾也有不少。首先是组内科研型的教师还不多,搞上档次科研、课题的人还寥寥无几,还缺乏在市里有影响、知名度高的名师。其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期末考试成绩还不尽如人意。

 

.反思

 

最近几年来,每当看到许多中学英语教师,包括一些高中英语教师,把英语教学基本上和做试卷等同起来,有的甚至以做代教;每当看到许许多多中学生在做着没完没了的英语练习而不是去欣赏、享受英语语言的美;我们总是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英语教学(包括高中英语教学)也得像数学等理科学科那样,靠做大量的练习,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机械操练,才能使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英语知识吗?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学生做了成百上千道题目参加高考,一般成绩不会太差。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英语考试成绩不错的学生,包括大学本科毕业的有着四、六级证书或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的,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生活或教学中),不能很好独立地解决,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考中英语考试高分的考生他们的成绩的取得并不是靠死做题目,而是通过平时英语知识的积累,通过对英语的兴趣所激发出的对学习激情产生的影响。于是,我们就在考虑能否走出一条别样的路,即尽可能地少做那些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近几年来,特别是最近两年,我们组的几位老师在所教的班级进行了尝试。有得有失,主要体会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教材仅仅作为教学的本本,而应该给它赋予活力,这就需要老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本功外,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关心时政、科技及文体方面的最新发展。这样你教的课就会生动有趣,学生也就不会觉得英语课的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也就会慢慢地被培养起来了。

二、在处理好教材的同时,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这儿要指出的是:做平时考卷中的阅读理解题,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去读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英语文章,让他们在阅读中去感悟英语、去欣赏英语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作为老师,应该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于学生在阅读中所遇到的一些难点要心中有数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不要做过度的练习,高一、高二不要过早做高三的综合练习卷。高一、高二时要采取学什么考什么的策略。这样学生平时学习就有一个目标,就有一个动力。如果考学分离,谁还会去重视基础(包括老师和学生)呢?再有,考试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检测手段,不能常用,更不能滥用,使学生在考试前有一种考前的兴奋,这样学生身上出现的激情有助于他们的发挥。

尽管在近两年的教学中,这些老师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历次考试中还算不错,但是仍有一些值得继续思考和探索:这些方法对那些学习比较自觉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效的。但对于那些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采用怎样的方法更有效,或者采用怎样的后续措施才能保障这些方法在正常的教学中实施,再有高三能不能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呢?能不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实施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大胆尝试。但愿在不久的将来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杨伟成

 

                                   2009.2-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