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专题 ] 主题活动中课程资源跟游戏的有效整合
钟楼区新闸幼儿园
研讨目的:
1.研究幼儿园日常生活游戏化问题,试图探索充分利用幼儿日常生活,将生活中的事件、有趣的活动更好地与课程融合,游戏化。
2.研究幼儿游戏环境的创设和幼儿课程的游戏化问题,试图解决如何创设利于孩子游戏的环境,以环境为突破口,研究课程游戏化的积极策略。
3.研究优化区域活动,将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整合问题,试图解决打破区域与游戏的传统界限,真正将区域与游戏整合,有利于孩子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
4.研究幼儿园正规教学的游戏化问题,试图能通过研究解决如何发挥幼儿园正规教学游戏原有优势,克服其不足,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
研讨地点:新闸中心幼儿园会议室
研讨时间:2009-1-8
主持人:李响音
参与教师:全体教师
研讨过程实录:
主持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的。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游戏化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健全人格的养成有赖于游戏,游戏是对幼儿的成长最具价值的活动,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也是幼儿最愿意从事的活动。因此,游戏也应该是幼儿园中开展频率最高的活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
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一个无视幼儿游戏的课程不可能是真正适合幼儿的课程,在幼儿园中,也不存在与课程无关的游戏。任何游戏都有内容,任何游戏也都有形式,游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游戏所涉及的内容是与幼儿的兴趣相关联的,游戏应该与幼儿的行为相关联,游戏应该与幼儿的主动、自发相关联。因此,幼儿的游戏,是幼儿参与课程“设计”的一个途径。
下面就请各位老师谈谈你是怎样开展主题游戏的,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刘老师:在确定游戏内容时,我觉得更多应关注幼儿的兴趣点,顺应孩子内在的真正需求,把主动权还给孩子,将视野转向孩子,根据幼儿的兴趣点确定内容。在活动中,教师应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鼓励者,给幼儿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适时介入幼儿活动,关注幼儿的生成,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幼儿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例如,在开展主题“我爱祖国”背景下的游戏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在一些游戏中生成了一些新的情节,如“照相馆”活动中,摄相师为客人拍各地风光照片,装饰照片;“娃娃家”活动里的爸爸妈妈做起各地的风味小吃;“司机”活动中产生的“小小导游员”,带领大家乘车游览,介绍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等等。在游戏中教师更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挖掘幼儿生成活动中有意义的个体经验,在与幼儿分享游戏快乐的同时,运用各种策略积极回应幼儿的需要。此外,我们还积极创设与幼儿共同学习、游戏的空间,引发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使其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及经验,顺应孩子真正的需求。
吴老师:由于幼儿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当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常会出现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各种各样的游戏内容。此时,教师们常会手足无措,随便拎一个内容便成为了幼儿近阶段的游戏素材。这样的做法往往会照成一大部分的幼儿处于被动游戏状态。从而大大降低了游戏的兴趣与质量。为此,我们常在产生游戏前会与幼儿做一次讨论会“我喜欢的游戏”,评选出最具人气的游戏内容。例如,大班在开展的主题活动《梦幻西游记》的过程中孩子们同时对《大闹天空》、《三借芭蕉扇》、《逃离蜘蛛洞》、《猪巴戒吃西瓜》、《偷吃人参果》、《大战红孩儿》 ……等内容都感兴趣。为了顺应大多幼儿的意愿,我们开展了《我最喜欢的西游记故事》的评选活动,孩子们通过紧张的投票、记票选出最具人气的游戏内容——《三借芭蕉扇》。并将这个内容确定为近阶段的游戏内容。像这样,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挖掘出来的游戏往往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即使与自己的初衷不符,但通过自己的参与评选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幼儿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幼儿便能兴致勃勃地开始游戏。
包老师:任何主题必然包含游戏的因素,有些比较显性,有些比较隐性,需要对其认真分析,努力发掘游戏因素,为生成游戏子活动提供可能。例如,在开展小班主题活动《糖果》时,幼儿很快便生成了角色游戏《糖果商店》的活动,由于许多的幼儿都乐意到商店购买糖果,很快柜子里的糖果就卖完了,还有许多顾客要买糖果怎么办呢?在游戏结束时,我们抛出幼儿在游戏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孩子们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说“可以去娃娃家把糖果收后来。”有的说“明天小朋友可以带点来,商店里就又有了。”有的说“我们可以自己做糖果。”于是,在大多幼儿的提议下,我们生成开展了《包糖果》的活动。幼儿对这次活动特别感兴趣,都想自己制作的糖果在商店里出售,因此在制作中,孩子们特别的认真、投入。而在主题《包糖果》活动中,幼儿亲手制作了各种口味、形状的糖果。孩子们把这些糖果有的“卖”给了商店,有的则制作成糖果窗帘,即美化了活动室,又可作为娃娃家的背景窗帘,大大调动了幼儿制作、游戏的兴趣。
侯老师:课题组认为,使用富有地方或园本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展活动,既有利于幼儿的经验建构,同时探究获得的经验也容易得以运用和推广。园本课程使探究活动对幼儿的生活具有现实的意义,有利于幼儿感受教育的价值。例如,我园所处的新闸镇作为一座文化古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有着“文化之乡”的美誉。百代群英、名人辈出,繁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如如陶艺、泥塑、年画、印染画、剪纸、竹编……它们是家乡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具独特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和艺术价值,集民族性、地方性、艺术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接触到有关新闸的特色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我们开发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我爱家乡——新闸》及伴其产生的游戏《农家乐融融》都深受幼儿喜欢。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并且这些生活经验都充分的表现在他们的游戏中。他们模仿农村的生活习惯在专用室开展了农家织艺,农家产艺等游戏。幼儿将自己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之情充分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来。
主持人:刚才三位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做法跟体会,我们现行的主题背景下的游戏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设置,依据的就是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兴趣,是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来安排、延伸的。过去我们过分强调分科或分领域的教育,往往导致教师只注意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教育价值。如:在数学课或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只注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幼儿的内在需求、学习兴趣、探索能力、主动学习习惯往往忽视。其实,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探索中实现的。在现行游戏与主题整合的课程活动内容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供生活、游戏、学习为一体的课程内容,将游戏与主题整合起来。我们对主题背景下的游戏活动课程的内容选择、设置是否可以看成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兴趣,顺应孩子真正需求
2.尊重意愿,调整确定游戏内容
3.发掘游戏,适时满足心理需求
4.园本(地方)课程,利于幼儿经验建构
李老师:我认为光是以上几点还不够,为了满足幼儿主题活动的需要还应发挥区域功能,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为了满足幼儿主题活动的需要,我们往往根据幼儿主题的需要创设各种符合幼儿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的学习区域。并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区域活动以宽松、和谐的环境,丰富的材料,以及选择广泛的内容吸引着众多的孩子。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了区域的优势,将游戏活动中的准备工作放在区域中去实现。例如,我们将表演游戏中的故事做成手偶投放在语言区中让幼儿在摆弄手偶的过程中掌握故事的内容,避免了过去在开展表演游戏前枯燥的讲述故事。或者将幼儿语言区中创编的故事变成表演游戏的题材,这样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真正将游戏成为幼儿的需要。我们还有意识的投放废旧材料在美劳区,将美劳区的作品变成我们角色及表演游戏的材料、道具及建构游戏的辅助物等等。使幼儿在游戏中更有主人翁感,增强幼儿游戏的趣味性。
张老师:我觉得光创设游戏区域还不够,还要为幼儿提供材料支持。过去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游戏材料一般是教师根据游戏情节发展是事先提供和准备好的成品材料。为此,往往在游戏深入开展以后,常出现断层现象,幼儿临时生成的游戏没有材料支持。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我们在各班级及各专用室设置了百宝箱。在开展主题活动前期我们都会让幼儿收集各种各样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这有些材料在主题活动开展的前期也许还无法使用,我们就将其存放在百宝箱中。其中包括成品及半成品,这些东西很快会在幼儿的主题背景产生的游戏中派上用场。变成小商店的鸡腿、汉堡、汤圆、豆腐干;理发店的洗发产品;表演游戏的服装、头饰;建构游戏的辅助物等等。百宝箱可以设置三至四个,各放纸制品(纸、纸盒、纸袋等)、塑料制品(海绵、泡沫、塑料瓶、塑料袋、塑料管等)、其它(毛线、布条、易拉罐等),材料的丰富和恰当,供幼儿遇到困难时寻找替代物或制作物品,使幼儿的主题及游戏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闲暇时也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安静地制作半成品,在遇到困难时更会不慌不忙,从容应对,较好地实现了游戏与主题活动优化整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持人:我觉得教师指导在活动的开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能使活动不断深入和发展,使幼儿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还能使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汤老师:我的做法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开火车”、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贺老师:我是这样做的,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例如:我会在组织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种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杨老师: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贴画”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熊妈妈家做客,但熊妈妈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熊妈妈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大海,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草地,小鸡在草地上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金老师: 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课程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种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朱老师: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和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刘老师: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课程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人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
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
在社会领域活动中,幼儿常常在教师带领下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医院、邮局、银行、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生成策略,适时地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其关键仍然是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它需要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课程和游戏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主持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打破以往游戏和主题活动分割的界限,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在每次的游戏评价中常能发现幼儿心中的问号,让幼儿在主题活动中去继续探索,探索的结果又推进了游戏的进程。评价是本次活动的交流与总结,也是下一次活动的延续和发展。那么怎样使游戏的评价发挥拓展主题活动的作用呢:
黄老师: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美地设计游戏的全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以一定的身份同幼儿一起玩,在玩中指导。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随机评议的方法,特别要灵活地抓住游戏中有意义的小事,及时地加以肯定,推进情节发展.如游戏中,当“老师”的妞妞小朋友发现小学生放学回家秩序很乱,到处乱窜,他就临时拿一张纸写上班名,选一个路队长拿班牌,大家跟着排队回家。教师发现后,教师对他说:“这个小老师的办法真好。”对妞妞的新创意进行表扬和肯定。随机评议,变点滴小事为有意义的事,闪光点转眼变成闪光片、闪光面,给全体幼儿以良好影响。
徐老师:幼儿进入大班,逐渐变得有主见,是非观念也逐渐明确和增强。在评价过程中可引导他们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寻找答案,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又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游戏中,幼儿希望有个上下课的铃声,要怎么解决?幼儿各持己见,有的说用碰铃,有的认为让班级老师来提醒,有的说使用闹钟、手机,最后达成比较一致的看法,用闹钟当铃声。不但产生了新的玩法,来发展推进游戏,而且提高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讨论也是一种评议游戏的有效方法。
主持人:我们在实施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光要善于发现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并且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对各类游戏材料的投放 各类游戏指导的策略及主题背景下各类游戏的讲评也要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探索主题活动与游戏的内在联系,找到游戏与主题活动的最佳结合点,达到游戏与幼儿园主题课程的整合,以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反思建议:本次的教研活动是我们首次征集教师在实践工作中的“经典”问题而展开的互动研讨活动,教师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自己教育生涯中所积累的经验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使大家重构和扩展自己的经验和理论,使得原来属于每一个个体所有的经验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群体资源,我们感觉这样的教研活动非常有价值。我园的“园本教研”坚持从幼儿园实际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创设宽松的环境,使教研走近了教师,解决了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园本教研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