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合融通中提升教科研品质
背景分析:
教育科研是二实小生存、发展的根本,因此,学校一方面依托“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实现理念的更新和学校转型路径的探索,一方面依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和师生研究需求,生成扎根课堂教学和学生班级生活的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有效改善了师生的在校生存状态,逐步形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育局领导高度评价学校的跨越发展以及在常州推广“新基础教育”中所做的贡献,同时也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学校进一步彰显特色,扩大影响,成为真正的名校。因此,学校借助“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普查和结题活动,对研究情况和师生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对存在问题进行反思研讨,发现学校各层面的研究还缺乏融通,学校自身的科研特色尚不鲜明,学校独特的研究文化和研究方式还缺乏提炼和提升,学校的研究成果缺乏精致的表达。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在整合融通中做实弱项、做精强项、做美特项的工作目标,努力打造具有二实小特色的教育科研,为师生的持续发展和学校的整体转型奠定扎实的基础。
工作目标:
以科研促思考、以科研促实践、以科研促发展,在深化研究的过程中,实现不同层面、系统之间的有机互动和融通,打造二实小特色的科研方式、科研文化,实现在现有基础上新的跨越,使学校整体呈现新的高质量。提炼实现学校转型的基本路径和研究方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可参照的范式。
主要策略:
以文化的“聚”与“化”凝聚发展潜力,形成特色研究文化;
以研究的“破”与“立”实现有向突破,创生校本研究范式;
以资源的“取”与“舍”落实整合融通,构建系统评价体系;
具体工作:
一、立足发展,整体策划,实现内涵的融通
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学生工作和教师发展各领域的研究分工负责,都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但部门之间、系统之间往往是各自为政,缺乏整合的意识,简单的“加法”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不仅加重教师的负担,而且造成研究的割裂,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基于各学科组原有的组织结构、发展状态和研究进程,发挥各学科独特创造,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变革”的融通、“成事”与“成人”的融通,形成研究内容的结构性、系统性,建立成事成人的关联性、发展性,促进研究系统内在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实现各学科组的发展。
1.传承与变革的融通
学校艰苦奋斗阶段的“三千”精神(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锤百炼)在十几年的持续研究中赋予新的内涵,这种精神特质孕育了“乐群奋进·活力创新”的学校文化并凝聚成学校发展的内在潜质,引领着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和学校特色的逐步彰显。学校以此为契机启动“三特工程”,通过特色教师(“美在课堂、化在日常”许倩教育艺术研讨会;“博阅雅读、点亮童心”李娟班级文化建设研讨会)、特色团队(“爱的智慧”英语特色团队文化研讨会)等研讨活动,为教师搭建交流思想、共享智慧、成就特色的舞台,变零散的静态资源为综合的资源互动,变纵向的工作推进为横向的协作共赢。如我们通过特色团队的研讨,以她们独特的研究文化和组室文化影响和带动着其他团队的健康发展。在英语组,八位教师性格各异,各具特长,她们的领头羊梁小红老师沉稳大度,善于整体策划,她对学生的阅读积累持之以恒;朱明亚老师机智幽默,思维敏捷,她的课堂大气流畅;王蕾老师科班出身,踏实细致,她的英语博客是学生的交流展示平台;唐燕萍老师充满激情,她的课堂节奏紧凑,拓展丰富;石亚静老师温文尔雅,善于沟通,她的作业别具特色,充满人文关怀……就是这些风格各异的实践研究,在每天下班后的自发碰头会中,在每周一次的“研读结合”中彼此分享,相互借鉴,不断完善,凝结成彰显“爱的智慧”的团队特色,这一特色通过校内研讨,又成为其他团队文化的引领,催生出极具学科特色的团队文化,在数学组“创新、执着、严谨、开放”的教研文化浸润下,个性鲜明、团结协作、充满智慧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基本形成;“活力、特色、发展”的新型综合教研组凭借多学科、多才艺,积极互动,智慧共享,差异发展。而这些不同的团队文化以不同的视角阐释着他们对研究的感悟,对职业价值的理解。同样,“校园十佳健美形象代言人”从班级走向学校,“校园十大感人故事”让研究活动中的典型人物的成长故事走上前台,或是集中的研讨,或是日常的浸染,无不激起教师感恩研究,追随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积极情感和坚定信念。
2.理念与实践的融通
学校以“新基础教育”研究为基础,以省级重点课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性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策略研究”和国家级课题“促进学生成长体验的系列活动研究”为抓手,变割裂为融通,扎实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和学生工作改革研究的同时,使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研究互为资源,不仅促进了两个领域研究变革的共赢,也促进了教师个体内在教育理念在实践行为的自觉融通。教师们从对“育人”内涵的理解出发,开始有意识关注不同领域中育人价值的融通。对学生成长需求和阶段特征的研究成为他们共同的起点,对资源的关注和利用成为共同的思维习惯,对策略设计的系统性、时代性、有效性成为共同的追求。并由此生成了校本课程“健美4+1”,通过活动化设计课程内容,系列化推进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合理安排的同时也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保障,“礼仪篇”中的“课堂礼仪”,“ 自主篇”中的“我的学习我安排”、“我的成功我创造”都是典型课例,而课程实施中又通过学科教师的全员参与,集体评议凝聚智慧,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学校以国家级课题子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契机,夯实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基本技术的运用培训和资源开发建设,提升课堂和活动品质,彰显教育美的特质。
3.目标与方式的融通
在学科之间,学科教学领域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共性之处要相互融通,而学科教学要站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实现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其次是研究方式的融通,各学科组成功的研究方式(“跨层组合”、“开拓共享”、“研读结合”、“课题引领”)互为研究资源,主动吸纳并在应用中融入本学科组的研究特色和创造。三是思维方式的融通,各部门善于从纵横两个维度的分析研讨,审视学校日常研究和学生学科素养日常化培养的优势和不足,明晰后续研究的方向和路径。如在精品打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重新诠释 “精、特、美”的具体内涵:精——精致管理,精良队伍,精美成果;特——特色文化,特色教师,特色项目;美——融通之美,和谐之美,创造之美,使之成为学校每一个教师的目标追求。这样一种对“精品”的理解和目标追求,生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研究方式:我们以精品研讨为抓手,在发挥指导、辐射作用的过程中成就名师。以精品研讨为突破,对成熟课型进行系列化、精品化的梳理和提升,使其内涵精特美的意韵;对正在研究的课型和有待开发的课型提高打造速度、质量和水平,形成具有影响力和领先性的精品案例。以精品研讨为起点,对问题采取跟进式研究,通过纵向年段递进和横向学科间融通两个方面的分析思考,带动学校日常课堂教学研究的新突破和新提高;在反观日常,规划后续研究重点的研讨中进一步明晰后续研究的方向和路径,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作问题跟进式的反思和重建,要求每一位教师打造自己的日常精品,使精品化研究成为“新基础教育”“成人”理念指导下二实小人的一种工作方式和生命自觉。
二、立足提升,系统推进,促进过程的融通
“生命”价值的提升与实现要通过“实践”,面向学校实践、自身实践,进行改革、实现发展、并提升自己经验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个体经验层面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通过分享、互动、交流,实现过程的融通,才能得到提升,得到张扬。
1.深化“异域”内涵,创新活动领域
“走进学科异域文化”是学校2006年创生的独特的研究方式,但一开始仅局限于对不同学科课堂的品评和对骨干教师的学习借鉴。在研究的进程中,学校逐渐认识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对不同教师不同学科独特的实践研究方式、独特的团队文化都很感兴趣,策略的分享进而发展为内涵的互动。学校进行多层面的沟通整合,借助“走进学科异域文化”的特色活动形式,促进研究向着健康、持续、深入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每学期期初和期末组织课题组进行交流,邀请各学科骨干走进异域,品评亮点,发现问题,不断生成新的研究策略。如“学科育人”,我们紧扣“资源开发”和“策略研究”这两个关键词,设计三个层面的交流研讨,首先请各子课题组长梳理一学期的相关研究内容,从本课题的育人价值提炼、教材使用策略、资源开发类型和途径和教学实施策略这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填写附表1,然后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各子课题相关教师进行研讨,汇总形成本学科的育人目标、资源类型和开发途径,完成附表2,最后进行全校交流,并且不同学科组之间相互质疑,提出对目标、策略、研究方法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这样实实在在的一次又一次研讨交流,在自我梳理和“异域”点拨中,我们的研究由散点走向聚焦、由肤浅走向升入、由被动走向自觉。
一方面我们制度化推进不同层面的“联席会议”,每月一次部门“联席会议”,针对日常调研中发现的阶段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制定改进措施,合力推进;年级内部的“联席会议”,促进创生调整。如“健美4+1”课程的推进,在前期学生成长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发展需求放在学校培养目标和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研究,尝试开展《健美“4+
2.提升差异价值,拓展互动空间
学校十几年的持续研究,培养了一批科研型的管理者和反思型、创新型的骨干教师,但同时,学校每年大量的教师流动,同样冲击着学校研究的深化和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加剧着教师间的差异。因此,学校一方面放大骨干教师在研究中的领衔作用,除校内发挥指导作用外,学校每月安排对外开放活动,既承担起对常州面上新基础研究的辐射作用,又在指导的过程中提升名师反思性研讨的实力,扩大知名度。一方面各教研组充分发挥精品课开放式研讨过程价值,以精致过程促进师生真实成长。不仅承担开放任务的教师,通过再次学习相关理论,系统思考该课型在本年级的育人价值,反复推敲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并根据学生真实的发展状态适时调整研究方案,努力使课堂呈现出真实状态下的“精、特、美”,有效实现了骨干教师的高位提升。同时将精品课研讨置于学校精品系列研讨之中,让更多的教师成为精品系列中打造其他精品课的主角。我们将教研组分成几个研究团队,全程参与选题、研讨、反思、重建的过程,多人下水对比研究,良好的研究氛围中,不同梯队的教师也学习着、感悟着、收获着、成长着。精品课研究的重心下移进一步激发了教师日常研究的行为自觉(如三年级结合“估算”精品课研究进行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精品研究、四年级将“数量关系研究”带动各年级数量关系的研究),这样由点及面的研究也锤炼了备课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实现了教师队伍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在常州市第八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中,我校有12位教师跻身其中,通过率为100%,在评委中被传为佳话。同时我们将研讨过程进行系统策划,全员全程的研究方式使老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进校刚一、二年的青年教师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部分骨干教师的课堂开始呈现教育美。“乐群·创新”的教师文化逐步创生并成为教师主动发展的精神支柱。
3.深化日常研究,促进成事成人
教育科研最终的目的是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最终实现师生的主动、健康发展,因此,我们着力引领教师将研究的意识化到日常,在日常的实践研讨中提升智慧、发展能力。如听评课制度的改革研究在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推进过程中,走过了一条:“关注参与数量、实现跨层组合、促进全员参与——关注参与状态、实现听评合一、促进学习内化——关注参与质量、实现内化言说、提升反思自觉”推进研究日常化、反思自觉化的有效路径。伴随着某项工作的线性推进和纵向深化,学校各部门成员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系统协同参与,汇集成巨大的资源库,并在资源互动中,创生新的发展资源:①重心下移,让备课组长及学科骨干加入行政常态调研队伍,确保每次调研至少有2位该学科骨干参与;②过程互动,规定当天听课必须当天反馈,能当面反馈就当面反馈;③过程培训,围绕评价指标的学习,对各级管理者和教师展开研讨内化;④资源整合,综合多方调研信息,进行“月学生发展联席会”的研讨,共性问题全校反馈,学科组和年级组个性问题组内反馈。⑤聚焦发展,要求后勤人员每次至少有1人参与调研,从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工作,服务发展大局。这源于多层、多元、多系统的个性化工作举措成为日常管理的巨大资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管理者自身的思维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升了管理理念的内化力、阐释力、创造力。
三、整合资源,集聚智慧,实现评价的融通。
学校对其占有的优势资源和可能对学校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资源,需要进行类型、层次与关系的分析,从而扩大、提升、增值优质资源,发现、分析、转化问题资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的策略。学校从评价入手,整合资源,集聚智慧,促进师生的高位提升。
1.以主题例会适时引领发展评价
学校启动“主题式教师例会”,以主题引领的方式使教师例会成为交流思想、共享智慧的舞台。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立足长远目标确立阶段工作重点后,以长程的目标推进阶段工作并反观阶段目标的达成度时,以长程的视角对照目标发现亮点,寻找问题,创新策略,生成新的发展空间。如2008年初,学校确立了“在‘全实深’推进中提升底盘、在‘精特美’攀升中成就特色”的学期工作总目标,策划了二月的“聚焦发展,走进新规划”,三月的“聚焦课堂,落实全实深”,四月的“聚焦质量,体悟成长美”,五月的“聚焦普查,追求精特美”。活动中,学期目标分解与阶段研究工作成效积极互动,成为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节点。
2.以阶段突破动态调整教师评价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在经历回顾总结、归因分析、反思策划的行动中突破了点状思维,形成了立足长远、规划近期、阶段突破的思维方式;突破了线性思维,建立了整体入手、局部突破、结构化推进的思维方式。如一开始我们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我们在课题方面加大分值比例——在教师们动起来之后,我们希望以点带面,共享资源,我们加大承担专题研究课的分值——在研究进入常态后,我们希望教师加强日常思考和研讨,因此加大了备课组日常研讨和在研讨中的贡献分值。每一次做这样的调整,我们都是自下而上,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策略调整。
3.以多元互动整体建构学生评价
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形成多层面、多角度的教育合力,我们基于未来性和融通性对学生评价进行研究,全面落实儿童立场。一是学科层面。尝试评价方式多样化,免试重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综合学科率先启动“学科学习效果评价细则”研究,形成了具有可行性和可测性的评价细则,为《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的整体构建奠定了基础。二是学生部、课程部围绕学生发展问题共同研究学生发展需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课堂学习常规与综合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整体构建《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不同年段学生课堂学习常规》和《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学生评价中的积极作用,做到评价方法科学、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灵活(如建立月评制、互评制等),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加油站”、“助力器”。
主要成效:
1.研究中实现整体变革。在“乐群奋进·活力创新”的学校文化引领下,研究性变革实践使领导团队凝聚了向心力、提升了领导力,研究重心的进一步下移使各级第一责任人结构化思维方式不断增强,年级组、学科组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基层组织;“调查分析—研究策划—实践行动—反思重建”的动力内化运行机制、“和谐·精致”的管理文化基本形成。
研究的持续深化提升了教师底盘,生成了研究策略,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与培训向着问题领域开放,向着精品、特色发展,过程的整合融通使原来的弱项有了明显改变(如术科尤其是美术),强项呈现明显的优势(如班队);学科组的研究方式初步成型,“跨层组合”、“开拓共享”和“读研结合”等新的研究方式制度化推进;各梯队教师在原有水平上有了明显提升,第一梯队教师的高端稳定、第二梯队的普遍快速成长和第三梯队个别教师的跨越发展使教师整体发展呈现出可喜的状态;“新基础教育”面上的推广辐射倍受联系学校的青睐,“乐群·创新”的教师文化和“开拓·执着”的研究文化得到广泛认同和赞誉。
鲜明的学生立场健美了学生形象,彰显了学生工作特色,形成了《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成长问题、发展潜能的分析及系列活动设计》和《常州二实小岗位教育内容整体设计》专题总结;在学校举行或承办的各类大型活动中,二实小学生活泼大方、收放自如、主动质疑、敢于创新的“乐学·求真”的健美形象特质广受赞誉,美名远扬。
手拉手学校新北区三井中心小学本学期发来了联合教研活动意向,他们在学校管理、日常教研、课题研究、教师培养等方面都虚心提出了学习培训的计划,促使学校向着更高的方向努力。
2.流动中实现高位提升。近年来学校不仅输出1位特级教师、3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和1位学科带头人,还有33位新教师走进学校,占现任教师的35.5%。但骨干力量的流出不仅没有稀释学校的研究氛围,相反新进教师在学校浓厚研究文化的感召下,在“全、实、深”工作要求的推进下,很快融入学校文化,投身研究实践,更新了角色理想,丰富了职业体验,提升了精神追求。工作不到五年的朱雪峰、刘娜佳老师都在日常的实践打磨中实现了跨越发展,应邀到新北区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徐洁、张轶老师工作不到三年,就在特殊情况下大胆承担了班队的全市开放研讨,获得一致好评,慕名而来的李娟在研究氛围的感染下,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所带班级被评为常州市“特色中队”,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论文获奖也实现了新的突破。至2008年底,学校被评为常州市五级梯队人数已达45.3%,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一些百年老校的发展水平。仅2008年一年,学校承办对外开放式的研讨活动近60次,校级层面的研讨活动近40次,教师发表论文近50篇,学校出版专著5本,教师论文获奖近80人次,其他获奖近40人次。
3.研究中积淀发展实力。在教育科研的一路指引下,我们将学生看作具有能动发展需要和可能的生命整体,从认知能力、道德品性和人格特征三个纬度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摸索,在短短的六年中也许还不能完全看到培养的成效,但通过今年寒假我们对点上99级(3)班和面上06届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善于认识世界,也善于认识自我,他们懂得责任、使命,还初具了践行的能力,他们喜欢挑战,勇敢承受,并能用一颗阳光的心创造生命更多的精彩。我们的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留给评委的印象是“能说善辩、充满活力”。高一级学校在对各小学学生进行比较后发现:“二实小的学生爱学习、会思考、善表达、乐交友、能独立”。他们可能不是以最好的成绩进入初中,但三年后99级(3)班54名学生中有28人都以优秀的成绩汇聚到了最好的高中,且都各具特长,各有优势,呈现出不凡的发展力。尤其可喜的是,学校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不断地向着问题领域开发,寻求新的突破。在2008年底学校承办的第八届常州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中,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两年前所作的同一份问卷数据进行比较,我们惊喜地发现,100%的教师认为学生文明礼仪好,学习兴趣浓,90%的教师认为学生善于交流,愿意接纳,热情友好,活泼有序。
反思跟进:
最近一次的调查问卷表明,100%的教师对教研组、学校提供的发展环境感到满意,88%的教师有强烈的发展愿望,91.9%的教师认为教研组学习研讨活动、89.2%的教师师认为大学专家的指导64.9%的教师认为自我反思,查阅资料、63.5%校内结对帮教的教师认为以及特色教师、团队研讨都是十分有效的校本化的研究策略,90%左右的教师都将自身和学生的发展看作最大的成就。越来越多的教师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逐步形成个性风格”作为后续规划目标,并希望学校“给于更多教师的自主发展和专业发展的机会”、“让教师充分感受职业的尊严与乐趣”。基于以上发展态势,学校将进一步在自主创新中改变思维方式,提升管理品质,在整合融通中创新研究方式,完善变革路径,在成事成人中创生管理机制,形成发展自觉,用二实小人独特的教育情怀和生命热忱,创造新的教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