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常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基本功竞赛在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拉开帷幕,来自局属、五区、二县市共8位教师参加了角逐。全市近百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前来观摩了活动,与评委、学生一起济济一堂,迎来了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历程中的又一个春天。
选手们围绕“校园生活研究”这一共同主题展开了集中教学的指导过程,举手投足间均融入了自己多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与累积。各位老师都能紧扣学生具体的校园生活情况,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提出问题,展开思考,生成活动课题,制定活动方案或计划……“真实的研究、有效的指导”成为与会者们一致的心语。
戚区李玲老师从“学生最想了解学校的哪些问题”入手,围绕植物、伙食、活动、浪费、课间、学校历史等问题,归纳提炼出活动主题。分组分工后,各组制定出综合实践小组研究计划后交流。活动中,学生能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从中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敢于质疑,乐于探索,善于合作。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一些比较客观和尖锐的问题,如将个别老师随意占课问题列入研究主题。听课老师都为学生大胆真实、独具个性的想法所震撼。
局属毛茹静老师则利用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能研究、有价值的真问题,提出活动要求:第一步、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二步、选定小组研究的问题;第三步、规范小组课题的表述;第四步、说说课题研究的价值。从而保证了学生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
天宁区徐静芬老师从学生司空见惯的校园生活中寻找问题,产生主题,展开研究。以《课间十分钟》为范例引路,重视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金坛岳建华能关注学生的常态生活,呈现常态课堂。从学生感兴趣的课间谈话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当场对各话题进行统计,根据现场调查的结果,生成出“游戏――我们的朋友”这一活动主题。再指导学生深入思考:针对这一主题,可以选择哪些内容进行研究?
武进区万丽老师万老师以亲切的谈话开始,在学生向老师介绍校园的过程中敏锐地提炼出校园生活包括环境、设施、历史、学习、活动、游戏等各个方面;接着由小组商讨提出研究小课题,并归入相应的类别中;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的筛选和合并,并在这其中进行课题名称的规范指导;再然后便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课题进行自由分组;最后在组长带领下制订出初步的小组活动计划。这样的过程真实而科学,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选题过程,受到了科学精神的熏陶,同时还体验到了教师对自己充分的尊重,真正找到了“我”的课题。在如何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转化成有研究价值的主题上,引发听课者许多思考。
新北区贺素霞老师的设计则另辟蹊径,以策划一个属于自己的“节”贯穿全课:先引导学生个人提出设“××节”的初步设想,然后师生一起评价筛选保留了可以在校园开展的四个“节”,并由各小组在这四个节中选定一个节,进行方案策划。其实“节”的设计就是对校园生活的策划,但提法时尚新颖,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爱好,所以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学生奇特的创造能力令人惊叹,其中奇妙的“水果节”让人耳目一新,其创意忍俊不禁。
溧阳刘娟老师则围绕“校园生活更美好”这一大主题,从中产生四个小主题:学习更轻松;活动更精彩;环境更美好;师生更和谐。引导每个同学先独立完成活动方案,再到小组长后汇报汇总。虽然学生提出的想法简单幼稚,但从中也闪现出孩子们的智慧和独到见解。
钟楼区蒋玲老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同学们帮她选学校,从而引发“校园活动”这一话题。根据学生所写的各类校园活动,归纳统计,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外出实践活动。再通过填写“校园活动研究计划表”,预设研究过程。
选手们都能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活动,鼓励自主性,重视生成性。从细微处入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也让我们看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
瑕不掩玉,本次活动也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逐步深化,尤其在教师指导上提出了新的议题:
1、 预设与生成。面对“校园生活研究”这样一个话题,该从何入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老师都能紧贴学生现有的生活,找准切入点,引发新思考,产生新问题,进行新研究。从而达到“小课题,大研究”的实效。但随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指导教师该怎样将其及时转化为活动资源,需要更多磨炼。
2、 问题与主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转化为研究主题。只有哪些能引起学生进一
步思考,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的问题,才能成为活动主题。活动中,一些教师对此还缺乏深入思考,将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不加提炼和筛选,全部作为主题来研究,造成一些主题可操作性不强,或是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
3、兴趣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一大原则。但兴趣需要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否则活动过程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能力特点,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4、自主与指导。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老师的有效指导同样不容忽视。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活动的自主性,任由学生天马行空,侃侃而谈,而不加入及时引导或评价。担心自己万一打断,会偏离综合实践活动的轨道。
5、容量与质量。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理念的理解,总想在自己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展示尽可能多的东西。结果造成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缺乏亮点。教师应该有质量意识,重视活动的有效性。大胆取舍,有机组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去亲历体验、交流评价、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