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学前教育>>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对话与互动”专题沙龙总结
信息时间:2009-05-11     阅读次数:

2009年5月9日的下午,来自不同小学和幼儿园的23名教师冒着酷热准时来到同济中学三楼的一个教室,抱着交流和研讨的目的,共同就同一个大家感兴趣和关心的话题“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对话与互动”进行沙龙式的研讨。

活动在大家的轮流自我介绍中开始,虽然教师们来自于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实践经验、不同学段的教育对象,但这丝毫不能影响大家之间的畅所欲言和积极互动,反而拓展了视野,尝试着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地去理解问题。在接下来的研讨中,许多老师感受到了这一点。

这样的一个沙龙研讨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对话过程,因此,主持人和所有的参与者努力地营造着宽松、随意、和谐、热烈的研讨氛围。大家畅所欲言,不断地对别人的发言进行着回应,抢着解答他人的疑问。思维的火花在这里迸发、碰撞,大家在给与的同时也收获着智慧。

参与的教师都是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具备很多课堂实践经验,因此对于这个研讨话题,大家都有话可说。为了让短短两个小时的研讨更具针对性。主持人在开始便对研讨的主题进行了解读,提出本次研讨的关键词是“对话”、“互动”和“有效性”,并界定为“课堂教学中”。“对话”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本质是什么?它在课堂教学中又意味着什么?为了了解大家对“课堂对话和互动”概念的理解,主持人为大家准备好白纸,让每个人用简短的语句阐述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然后主持人选读其中的语句和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由园丁式教育发展到融合式教育,融合式教育也称对话式教育。本世纪初,中国中小学教育逐步开始实行新课程标准。“对话”作为一种教育新理念伴随新课程实施应运而生,“对话”与“互动”、“生成”、“自主”、“合作”、“探究”一起成为新课改以来使用率最高的词汇,成为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话题。新课改所有的教育理念都在印证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对话”。“对话“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从权威的”提问者”变成精神世界平等的“对话人”。“对话”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并且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一同走进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敲打来丰富体验、积淀语感、培养能

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整个人格的互动,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实质上是一种师生间的人格对话,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发学生心智,构建学生独立完满的人格。是“师生共渡的生命过程”。

有了这样一个对关键词的思考和理解的过程,在接下来的研讨中,大家的发言就更具深度了。主持人从大家写来的纸条中,看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抛出一下话题供大家思考讨论: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什么?

你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优化课堂对话和互动?

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试如何实施对话与互动的?你有相关的心得和经验吗?

  你觉得在课堂对话和互动中,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定位?

……

围绕这些话题,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认为:

一、教学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在这里,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养成”的,即教师权威不是凭借制度的力量,而是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

二、目前课堂教学“对话与互动”中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

“平等、民主是课堂教学中展开对话的第一要义,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就没有真正的对话。”但是,在我们现实的课堂“对话”中,有许多教师积习难改,有些教师说话的腔调变了,柔和了也亲切了,但心态没变,“权威者”的姿态没有彻底放下而只是有所收敛,“提问”细腻了,但与“心灵沟通、情感碰撞”相距甚远。即使有了些许“心灵沟通”有了些许“情感碰撞”,但在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评价的细节上,从言语到动作到表情做得很不到位,而缺乏细节的“对话”很难说是成功的“对话”。

与之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教师自动放弃了。“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一味迎合学生,对学生在“对话”中的“不合理”因素视而不见,一味迁就或者默认,于是,有温度无深度,有接触无碰撞,有情节无内容,如此“对话”与“误人子弟”相差不远。

2.假“对话”

脱离文本,节外生枝架空分析,课堂气氛活跃,然而与教学的目标“南辕北辙”。

3. 没有思想的“对话”

我们现在课堂上“对话”最常见的通病是,没有思想或有思想而没有深度,没有问题或有问题而没有“含金量”。不少教师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要求学生积极配合,“集体回答”。这种“集体迎合”式的对话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算不上真正的“对话”。

4.没有引领的“对话”

教师是课堂“对话”的组织者,更是一名引领者。课堂“对话”从不排斥教师的讲,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

引领也是一种控制。课堂“对话”是一个系统,是师生互动,共同营造的一个系统,作为“对话”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必须学会控制,并优化控制。

教师要控制“对话”中的话题的教学目标,避免泛化和游离;教师要控制自己和学生的情绪,避免压抑与过度亢奋;教师要控制“对话”中的问题生成,积极的有效利用,消极的及时调整,避免徒劳与泯灭。

三、目前课堂活动中对话中断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倾听”的丧失。

对话需要“倾听”。但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常常是一种扭曲的“独白式”的语言,这种“独白式”的课堂活动语言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有着特殊的霸权地位这种霸权地位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宰地位凭着这种主宰地位,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多数时候只是一种传递正式的课程文本信息的角色,教师并没有用心地去倾听学生,更不用说倾听外部世界的声音了。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有倾听的行为,他的倾听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倾听。他的倾听对象只是那些成绩优秀、行为良好的学生。这种教学行为的结果使部分学生由课堂活动场域的中心走到课堂活动场域的边缘,甚至退出课堂活动的场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边缘化学生.

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倾听”的丧失还表现为不能积极地倾听课程“文本”语言,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只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能全面地理解课程“文本”。但学生却对课程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他们有自己的话语权。但由于教师没有全面倾听“文本”的声音,他们不能认同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的理解,从而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与学生很好的沟通。

2.对话疏离了生活世界。

教育离开甚至抛弃了生活世界,课堂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缺少了生活的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对话由此而被中断。其主要表现有:对话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个人日常生活世界的冷漠;对话内容与社会生活隔离。

3.教师权威的泛化。

教师的权威被泛化。“一方面导致师生在言语对话中存在一种无法对等的敞开与接纳,另一方面则使学生从中感到自己的无知,从服从教师的言语真理再到信仰教师的权威意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是很难得以发挥的。

三、针对这些原因,大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视和改进。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实现有效地对话和互动,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新型的师生关系的

理解应该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为了做到这一点,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放下架子,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把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知道教师自己的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学生,所以,在课堂上要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态度和蔼,举止大方,语言可亲。亲切的向学生问好、拉家常、谈谈天气、开个玩笑等,都可以一开始就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平等的对话当中领会新内容,在笑声中掌握新用法。

2.教师应将“话语权”还给学生

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在谍堂中总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他们习惯于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忽视学生的想法和感受,抹煞了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使学生不得不习惯接受教师的灌输。因此,要实现教学对话的真正意义,教师必须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话币断的提升自身的价值。但这不是说教师就完全成为了一位倾听者.他在听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的同时,还应加以评沦或鼓励等话语,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肯定、理解、关爱和信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把握自己的话语权,畅所欲言、表达思想。

3.加强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对话中所说的文本是指按语言规则结合而成的语句组合体.短至一个词、一句话、长至一篇文章、一本书,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所有现象、事件都可称为文本。它不同于蓝本,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的意义结构。不同的人对文本可具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教师应在教学中起主导地位,不断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问的对话,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受和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意蕴和情调,感悟到文本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从而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增长智慧,张扬个性,最后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4.鼓励多向沟通。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沟通中建立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主动去了解学生,采取多种沟通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其主要方式有:

1)课堂激励。良好的成就动机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取得成功有很大帮助。但

那些在课堂活动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学生在心理上却缺少自我实现的成就感,更缺少成就动机。对他们来说,成就动机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激励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的有效方式;

2)态度激励。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导引自己的

学习过程。态度上的认同是教学对话继续的前提;

3)情感激励。积极的情感是对话得以继续的保证。课堂活动中师生之间积极

的情感互动有助于课堂活动的展开;

4)价值观激励。创设课堂活动情境,引导边缘化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

动情境中品味到课堂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成功的价值。

5)目光接触中的鼓励。“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接触在课堂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修饰手段。直接的目光接触表明教师对学生十分感兴趣,并希望知悉、理解他们;目光接触可以控制、调整学生之间的互动;目光接触可以较好地表达教师的情感;目光接触可以用来作为提示、告诫学生的手段;边缘化学生渴望在课堂上得到教师的关注,教师积极的目光接触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教师在对话中的具体要求。

要做到“真实、敏锐、果断、明确”,即讨论的是比较适合学生对话和建构的内容。敏锐地捕捉学生生成的信息。把握好度,在适当的地方果断地进行控制。明确对话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教学目标。

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还随机生成了一些问题,如:

如何提高学困生在对话中的积极性。

在幼儿游戏活动时,师生互动的形式主要是哪些?

……

短短两个小时的沙龙研讨很快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虽然不可能对这个话题获得详尽的完满的回答,但已引发大家深层次的思考,并更接近于问题的本质,促发大家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