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乌乌,要落雨,老公仔举锄头修水路,顺着鲫仔鱼要娶某,龟举灯,鳖打鼓……”
——题记
暗黄色的阳光,懒洋洋地裹在这个街道,灰色的砖墙,褐色的瓦片,循着光线一点点走进这个小巷子,骑着三轮车的老人的叫卖声,靠着屋子跳皮筋的孩子的笑声,阳光的味道混杂着暖暖的大豆米粥的香气,酝酿出独特的香味,北方的小镇,就这样慢慢入夜。
此刻的我,坐在窗台旁的藤椅上,手上翻着一本《城南旧事》,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像是母亲的手轻轻抚摸脸庞。
透着光线似乎看到了英子快乐的童年。倒挂的虫子、可爱的小油鸡、草丛中的皮球,风趣的语言,似曾相识的画面,林海音用一种轻松的笔调构造了英子美好的童年,单纯、快乐,心底里有一种很纯净的感觉。像是喝凉白开,凉爽、纯净,用牙齿慢慢嚼这些流动的水,像是快乐的精灵,慢慢溢出又很快地退下去;又像是阳光,温暖、惬意,光线像是秋天时的毛毯,暖洋洋地裹在身上,舒服的感觉。那些淡淡的流水时光,快乐单纯、温暖人心。
透着光线似乎看到了古城北京特有的民俗风情。凝住的发油、可以直立的棉裤、胡同里的人家,暖暖的冬日照射在古城上方,恬静却又不乏生机。林海音笔下的北京正如庄宜文评价的:“朴实简约、含蓄隽永、诗意情韵”,林海音把北京城的生活谱成一首韵味十足的诗歌,轻快明朗,生活中的点滴真情尽在其中。那些淡淡的流水时光,古韵犹存、恬静简约。
读罢《城南旧事》,林海音的文采令人赞叹。精妙的修辞、朴实纯真的手笔,令人记忆犹新。文章的开头,描写英子刚刚睡醒时看到宋妈在打扫房间的一幕,描写细腻动人。小小的尘埃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清晰,这些熟悉的平常的情景,在林海音的笔下简单细致,舍去了华丽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是一种真实的、自我的感受,简单的语言首先就架起了作者于读者之间的心灵沟通的桥梁,使人感受到这种生活自己也体验过。整本书的5个故事,都是悲喜交加的情节,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哀伤感,令人想到了余光中的《乡愁》,作为一个曾经居于北京的台湾作家,林海音,用她独特的笔调,在《城南旧事》中,写出了一种在外的游子怀念故乡的感觉。而文中英子与伙伴、宋妈、父亲分别的情节,读起来更像是作者与故乡的分别,相处的快乐与开心,分别的不舍与难过,在林海音深沉的笔调下,展露无遗。
合上《城南旧事》,起身尽情感受阳光的温暖,透过窗户眺望远方,一切依旧美好。
北方的小镇,四五点时,黑夜降临,恬适的古城笼罩在黑暗之中,等待明天的美好。
指导老师:葛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