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金乡县第一中学 郑助君
摘要:对于研究性学习的选题问题,本文从教师的分工和角色定位、问题的提出、课题的确立以及对重复选题的认识等几个方面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选题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有15个必修学分,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下面仅就选题方面的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1.教师在选题过程中的分工和角色定位
1.1教师的分工
2005年10月,我校承担了市级科研课题《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结合各学科特点,下设政治、地理、生物研究性学习三个子课题。本人负责生物学科。刚开始,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择了25个课题,供学生选择,结果学生反响并不强烈。
经过反思发现:首先课题本身限制了学生思维,有些学生对生物学科或给定课题不感兴趣;再就是学科教师自身局限性,其它学科知识薄弱,仅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本科知识,变成了本学科的探究教学,从而难以改变自己的角色;还有就是指导人员安排重复,活动组织不易管理,变相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由此我们调整了思路,由班主任负责管理全班研究性学习的所有工作,当然包括学生的选题。课题选定后再由多人或专人负责指导。其人员由课题内容而定,可以是本班任课老师,也可以是其它人。
1.2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选题过程中,教师最大的转变应该是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组织者、方法指导者。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即使是注重思维方法的探究式教学,对于其结果,老师也是心中有数的,而对于全新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对老师学生均是未知的。而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怎样提出问题,选出适合自己有意义的课题而不是如前所述,规定出大量课题名称,让学生自己直接选。实际上提出问题到确立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过程体验。
再就是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的选题过程。由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学生自身优势相结合,综合衡量,选出每个学生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课题。
2.问题的提出
在这里提出问题,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可以说没什么限制。该问题无论是否有定论还是与学科要求相差甚远,都可以提出来。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是多提问题就行。
为达到此目的,在这里介绍下头脑风暴法。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主持人控制讨论进程,首先声明没有一个答案是错误的,承认每个人作出的贡献,它从不忽视来自任何微弱声音中的建议,所有的主意都将被记录下来除非它被一再重复,而且设定发言时间限制,到时立即终止发言,仅当头脑风暴集体讨论结束以后才予以评价。我们就要运用此方法,集思广益,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行选出一名组长,作为组织者、记录者。其余成员可以畅所欲言,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许多问题和想法。最后将所有的问题收集起来,有待于进一步的整理。
3.课题的确立
3.1相同或相近问题的整合
各组之间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是重复的,这样就召集各小组长对问题进行梳理,大致分成若干大类。如有同学提出,MP4的造型设计、最受中学生喜欢的发型、减肥等,我们就把它们归为一类:生活时尚。喜欢旅游、摄影的归为休闲类。还有其它大类,如体育、军事天地、科技探索等七八个类别,视问题的多少和学生人数而定。
3.2兴趣小组的成立
接下来就将全班同学按大类进行分组。需要注意的是对某些问题感兴趣的比较多,而另外一些较少,负责人(班主任)要适当协调一下各组人数,七八个,十几个均可,不要太多或太少,那样不利于活动的开展,并让学生重新选出新的兴趣小组组长。
3.3课题的进一步论证、改进和确立
这样分组以后,问题仍然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课题,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共同协商,删掉部分问题,最后确立一个课题。选的原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可行性,最忌的就是问题是过空过大。如学生提出关于环境保护问题。此类问题涉及的范围太广,问题太复杂,即使是一批专家也不能轻易完成。可行性主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几个方面加以全面衡量。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不用过多的考虑此课题的现实意义、能解决什么问题、有没有关注社会热点啦等等。我们认为做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高中阶段的基础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专家们的课题研究,只要其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即可。
像前面的环境保护问题,经小组同学协商,几经易稿,最终确定课题名称为《如何保持校园环境整洁》。不难看出二者研究范围有天壤之别,但后者显然更适合高中生生活实际,可操作性更强。
为进一步规范选题,可适当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研究内容是否完整清晰,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程度,相关学科知识的运用是否合理,研究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有效等等。①
4.对重复选题的认识
关于重复选题主要出现在不同班级之间,以及不同级学生之间。问题是很多学生做同样的课题,是不是人力的浪费,这样的课题前一级的学生已经做过或课题本身已有定论,现在重做,是否有必要,给学生的感觉是我们辛辛苦苦做的研究,原来别人早已做过,心中不免有一种失落感。
我认为之所以有这些认识,关键是对研究性学习对高中生的意义认识不够,请听一听学生本人的心声吧:“我们主要是为了培养科学研究精神,相对而言,结果的得出反而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研究的过程。对我们学生来说,获得经验和体验生活亦十分有意义,故没有重复劳动。”②
进一步思考,不同班级有了相同的课题,也就有一个相互比较的平台,未必是个坏事,从课题规划,实施到总结交流,相互借鉴,看看谁的更为科学合理。相信经过这样的对比,学生的收获会更多。对于不同级之间的课题结果,除上述对比之外,还可能反映出一些观点,观念的变化。如调查学生最喜爱的发型,中学生消费心理等,随着时代变迁,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故在不同的时间调查结果会有所不同。经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变化轨迹,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发现呢,所以不存在做重复劳动做无用功之说。
5.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说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必修课之一,但在实施时仍遇到各方的阻力。一是领导不重视。认为此课程可有可无的,在平时的教学安排中根本就没有研究学习这一项,以至提到课题研究,学生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到学分认定时,存在造假现象,学生的探究报告也是突击完成。二是教师培训不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在于知识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教育呼唤着生命的活力与体验的参与,而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正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教师本人对此意义、方法和实施程序认识不清的话,怎么能指导学生选题,以及进行后面的工作呢。举个例子,课堂实施的探究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如果分不清的话,很容易把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或者是变成学科教学的延伸。三是学生和家长不理解。看到那些课题,觉得就是不务正业,认为学生时间紧,升学任务重,哪有精力搞那些东西?这些想法是很普遍的,甚至包括很多教师也是这样想的。显然我们还没有转变思想,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不位,对学生家长的工作做的也不够。
参考资料:
① 崔允郭《有效,无限的探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 叶平《高中研究性学习实验课题》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