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考核评价>>试题精选>>中考专题>>文章内容
常州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5~6小题(运用)评卷分析
信息时间:2009-06-25     阅读次数:
 
 

一、答题情况

积累运用部分的探究题第5题和第6题,两道题目总分5分,平均分大约4.1分。第5题的答题情况优于第6题。

5题是对联题,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把握题目要求并能充分运用有关材料。因为是宽对,能得满分(2分)的同学也比较多,如“赏幽兰感受高雅风姿”、“赏香兰品味高雅内涵”。得1分的同学基本是能运用材料但是还不能严格遵守对联的具体要求,如“赏香兰观闻动感诗事”、“学兰花乐观顽强精神”等。得0分的同学有以下几种情况:字数不够或超过。如“观兰花仰慕张学良品节”、“兰花仰慕不挠精神”;没有运用兰的材料,写了兰以外的其他事物,如“学翠竹懂宽容品德”、“勤奋好学必将有回报”等。

6题中,能得满分的总体比例不高。材料二、三有效运用的较少,材料一、四能较好运用的较多。大多数学生只能认识浅显的、表面的原因,如外形、环境、栽培史、栽培乐趣、象征意义等,对于深层次的、比较隐晦的原因不太能梳理出来,如兰文化、民族性格、先贤影响等。总体来说,学生能从材料中搜寻有关信息,但是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概括、提炼来回答问题,语言组织较好得不多。很多学生对点的把握不清晰,答案表现出来杂糅、混乱、不透彻。

好的如:

1、“兰花多生于深谷之间,但却风姿高雅,不浮华,花香淡雅,它坚强不屈,乐观积极,洁身自好,正气凛然的高尚气节是自古以来中华人民的价值取向,与中华民族精神契合,且种兰过程中有着别样快乐的感受,人也能同花一般不凡。”

2、“兰花外在美,它有着高雅的风姿,气味芳香,并且不浮华。兰花不仅有外在美,还有与其统一的内在美,它不慕荣利,于峭壁间仍开得美丽,不改节操,一身正气,乐观坚毅,符合中华民族精神,符合仁人志士的追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许多多的兰的诗词、水墨画流传千古。采、种、养、赏兰花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给人快乐恬淡的心境。”

回答不完整的基本为2分,如“兰花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兰花有着内涵与外在俱佳的赏心悦目的感受,赏兰花的过程快乐、幸福。”

1分的情况为照抄原文、答案过于简单且只有1个得分点,如:

“兰花——淡雅,它所表现的和内在的是相统一的,他不为他人而活,只为短暂的一生而奉献。”

0分的情况主要是答非所问,不知所云,很多学生将“内外统一”误读为“祖国统一”。如:

1、“我认为中国人对兰花有一定的情有独钟,如果没有独钟怎么会写了那么多的关于兰花的诗句呢?所以,我认为中国人对兰花有一定的独钟。”

2、“因为兰花代表着统一、和谐、快乐,希望我国能团结好,人们一天比一天快乐。”

二、对试题的认识:

5题较好地考察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难易适当,能让绝大部分学生学会运用对联,喜爱这种中国传统的文学样式。

6题考察了学生的古诗词基础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考察学生的搜寻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搜寻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概况与提炼,难度较大。很多学生由于不太理解诗词而不能概况和提炼。同时,学生如果平时的知识面和积累比较好的话,也能有助于本题的回答。材料二的3幅画在跨学科情境设置(与美术中国画欣赏有较好的联系)和深度探究上作了很好的尝试,在丰富探究材料的类型、拓展探究题的基本模式上也都值得关注。

三、反思建议:

对教师而言,对联这种文学样式的教学要到位,基本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能达到。探究题不能死搬硬套,不能教学生所谓纯粹的技巧,导致试卷中出现有学生在答案中先答“原因”,后写“结果”的现象,还是要引导学生要看具体题目,分析题目,找准答案。

对学生而言,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要扩大知识面,尤其关注文化、文学等方面的内容,这对整个语文学习都是有益的。要注意提升古诗词阅读和理解能力。还有,在做探究题的时候,要仔细研读题目,搞清楚问题的指向性,明确问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在回答的时候要始终围绕题目,答案要有条理,每一点都要有一定内容,不能简单、空洞。

(常州市朝阳中学  蒋士绚)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