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考核评价>>试题精选>>中考专题>>文章内容
常州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9~10小题(议论文)评卷分析
信息时间:2009-06-25     阅读次数:
 
 

【概述】

本小组共阅卷42815份,910题总分6分,每题3分。平均值3.5分,其中第91.5分,第102分。

【典型问题及分析】

答题不全面:

这是第9题出现的最大问题,按答案要求学生答出“青少年”“不上网”“多读书”三点,每点一分,而超过半数的同学只能答出其中的一至二点。

究其原因:学生答题有很大的思维惯性,如找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常常会只注目于题目、开头、结尾,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如本题,很多学生照抄了题目“关掉你那个浏览器”,或照抄结尾“珍爱你的青春,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审题不细致,忽略关键词。

9题出现照抄题目、结尾的一大原因也在于审题不细致,学生没有注意题干中“通读全文”“概况”这两个关键词;

其次,也有不少学生忽略了“用一句话”这一要求,出现了这样的答案——“①知识共享要有可以接受知识能力的前提;②真正的体验靠自己。”

文体意识淡薄。

《关掉你那个浏览器》是一篇结构清晰、论点鲜明的议论文,且第9题明确要求学生概况中心论点,但即便如此,当学生面对第十题事实论据的作用时,依然出现下列答案:

①、④段用了例举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来……

第①段说明了……

第④段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①、④段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

第④段作用:说明要想有成果,需要自己品味。

据不完整统计,近30%的考生在答案中出现了“说明”“告诉……道理”“生动形象地描写……”等字样,相反,“提出观点”“证明观点”这种比较准确的术语倒反而被较少提及;

对议论文结构认识模糊。

初中学生对议论文存在读得少、写得更少的问题,因此对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很多考生答题时,对第①第④段的作用往往以:“证明中心论点”一言以蔽之。而不能逐条回答。

思路混乱,答题缺少条理。

教师评卷,一般为踩点给分、逐条计分,所以学生答题最好能根据要求逐条回答。如第10题:“第①④段中的事实论据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最佳答法莫过于“(1)第①段……;(2)第④段……”而近20%的学生没有分条答题,而是笼而统之地回答:“两段事实论据证明了青少年要远离网络,多读书。”

【反思评价】

反思:试卷关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对议论文教学不够重视、对文体知识缺乏强调的弱项,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改善。

评价:试卷注重考生答题习惯、审题能力、思维逻辑的考察,让真正个体素质强、习惯好的同学出尖拔萃,这一点值得肯定。

【一点迷茫】

在我的议论文教学中,通常让学生特别注重题目、开头、结尾或开头现象论述后的分析,并指出:中心论点很多时候在这里即可窥见一斑。而此次考试无疑打破了这一套路,那是否以后的议论文教学除整体阅读外将无捷径可循?

                                     

 (常州市北环中学  章艳)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