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考核评价>>试题精选>>中考专题>>文章内容
常州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第11小题(主观开放题)评卷分析
信息时间:2009-06-25     阅读次数:
 

            借用生活经验  巧解主观试题

 

试卷第11题是阅读题(二)《关掉你的破浏览器》中的一道主观题。命题者要求考生对文本中画线的A句(对中学生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碎片,没有任何用处)和B句(千万不要让别人推荐你看什么书,因为你不是他)发表评论,谈看法。原题为:“你同意文中两个画线句的观点吗?请选择一处表明你的态度并结合自身的体验加以简要阐述。”

此题的分值为4分,平均得分为3分左右,绝大部分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能立足文本,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联系亲身的经历或一些道理论据来说理。特别是一些学生巧借其生活经验信手拈来,既答得巧妙,又能轻松得分。试举两例:

A的。

我同意。因为互联网只会给我答案,更不会告诉我产生答案的过程。有一回我上网查了数学作业后,渐渐上瘾,以后每回作业都上网找答案,作业能顺利过关,但期末考试却惨极了。从这点来说,网络对我用处不大。

我反对。互联网是个巨大的知识库,存储量大,尤其在今天,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搜索信息特别方便。例如我做作文“十六岁的天空”时,上网搜索,不仅搜到了中考的优秀作文,而且还有老师精彩的点评。

B的。

我同意。人因为年龄、生活环境、阅历等的不同,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就不一样。我母亲听人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好,就马上买回来推荐我看,可我看不大懂,亲身母亲都尚且如此,何况是其他人呢?

我不同意。我觉得本句中的“千万不要”用得太绝对,假如这个“别人”是我们的老师呢?他们阅历丰富,知道我们缺少什么知识。老师推荐我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不光了解了保尔的精神,有了战胜学习中困难的勇气,而且也让我在中考考场中从容应对。

这些考生的聪明之处在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能立足文本,另一方面能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运用,令阅卷老师深有同感。

但也有部分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没有注意一些问题,而造成不必要的扣分,今天也举几例,以供警示。

语言太绝对,造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互联网上全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互联网对我们毫无用处。”

未结合自身的实际。

所举例子都是讲的别人。“某某人给你推荐了一本你不喜欢的书”。反复强调的是“你”,而不是“我”自己,说服力不强。

模棱两可或前后矛盾。

“我既不赞成又不反对。”说了“我同意”又说“既有利又有弊”。这种答案怎能说服得了阅卷老师,最好应该说“欠妥”或“存在问题”。

所举的事例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或缺乏支持观点的论据。

上述种种情况的出现,提醒我们考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答题技巧:(1)抓住文本的主要关键;(2)审清题干中的关键字词。如:“千万不要”“毫无”等这个太绝对化的词。(3)考生在考场中不应紧张,可调集自己的生活素材,稍加变化,拿来为我所用。

作为教学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辩证思维的能力,及恰当运用字词的能力。

一些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把老师家长所推荐给学生的书目称之为“毫无用处”,这种一棒子打死的说法有欠缺。网络已经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了,怎能说它“毫无用处”?但网络的存在确实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那问题的存在就是否就全盘否定或者忽略其不足呢?显然需要我们的学生有辩证思维的能力。还有一些考生有些内容却无法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对于接受别人的书称之为“人云亦云”,把推荐书写成“买书”,甚至有一些学生“买”“卖”不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作为语老师的深思: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更多地注重基础的训练,更要注重一些字、词的运用。

 

(武进寨桥初级中学   陆晓梅)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