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考核评价>>试题精选>>中考专题>>文章内容
常州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13、16小题(散文阅读)评卷分析
信息时间:2009-06-26     阅读次数:
 
 

这两题隶属于阅读理解(三)。《锄柄上的眼睛》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学生在文意的理解上有难度,因此得分率并不高。其中第13题共2分,平均得分1.11分,得2分的占49.1%,1分的占12.9%,0分的占38%;第16题共4分,平均得分2.51分,得4分的占7.9%,3分的占52.51%,2分的占26.971分的占7.7%,0分的占4.92%。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答题有几种情况比较突出:

1.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

如第13题出现这样的答案:a.因为我的大哥和二哥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父母已经见惯不惊了;b.手磨破了长了茧子就不会疼了,要想成为真正的农人就要这样。这样的答案知识就事论事,而没有触及文章的内涵。

16题出现这样的答案:材料一:由于自暴自弃、抑郁寡欢,遇到困难,不少青少年都走上了犯罪道路;材料二中由于自己的自强不息精神,使自己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这个答案只是把材料复述一下,而没有经过自己的分析整合。

2.答案模式化。

如第13题: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疼惜、爱怜的心理。这个答案学生显然没有好好地阅读文章,看到题目中“父母的心理”就想当然应该是对子女的关心等,而本文内涵与父母关爱是没有关系的。

3.答案脱离文本,或要点不明确。

如第16题:a.我认为现在大多数青少年缺少自我劳动能力,我们青少年应从小多实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b.成长的过程是美好的,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值得珍惜、收藏,也许多年以后回忆起来是那么美好,我们应该把握自己的青春,为青春而奋斗。这样的答案是空话、套话,脱离了文本,也与问题不一致。

4.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

如第13题: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坚强面对才能塑造完美记忆。这样的答案与问题“划线句表明了父母的一种什么心理”不一致,显然是答非所问,文不对题,而在学生的答案中因审题不清、表述不准确而出现的错误比比皆是。

以上出现的问题其实也是现在阅读理解题中非常普遍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文本

文本是语文的根本,语文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文本咀嚼品味的过程,所以课堂上应把学生引向课文,让学生养成答题时以文本为依据、紧抓住文本的好习惯。

2.多元而有界

在学生的答案中,出现很多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答案,我想这与现在的阅读提倡多元拓展是分不开的。但文章在诞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打上了作者的烙印,首先读懂作者的思想是很重要的,而我们的多元阅读也应该是合理的、有依据的。所以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元阅读。

3.注意规范表达

阅读理解题也应该是有答题的规范的,如审题抓住题干、表述准确简洁等,这应该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在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问题中逐步的训练起来的。

 

(常州市钟楼区西林中学   蒋健)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