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考核评价>>试题精选>>中考专题>>文章内容
常州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14~15小题(散文阅读)评卷分析:
信息时间:2009-06-27     阅读次数:
 
 

情况概述:

1415题分值6分,整体得分率58%左右。

14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发挥想象能力,填写一段文字。考生大多能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填写,答题的思路大多为:树木受到伤害——顽强地生存——形成坚硬的木节。得分率为60%

15题为填表题。第一空要求根据提供的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填写相对应的句子;得分率相对较高;后两个空要求填写两个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得分相对较低。此题的得分率为57%左右。

 

典型案例:

14题:

1)正确答案内容要点为:树木经受自然界风雨的吹打、大雪的压迫,导致受伤仍坚强不屈,倔强挺立。还有可以从人对树的破坏切入,再写到树的坚强、形成坚硬的木节。

如:“狂风过后,树看着自己流着“血”的身体,一阵阵痛楚涌上心头,但小树忍着伤痛挺立着。不久之后,伤处坚硬如铁。”

考生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地表现了经受磨难后的小树的坚强形象,很好地切合了文章的语境,与上下文融为一体。

 2)失分的主要原因:

相当一部分考生只写其受到的伤害,没有写木节的形成,造成失分。很多答案的语言的形象性及通畅性不够。

如:“有些人在树上狠命地用刀砍着、刻着、在树上留下一道道伤痕。树仍然活着。不久,有农民把它砍倒了,做成了锄柄。”

部分考生未能很好地阅读文章,对木节形成原因未作很好的理解,思路混乱,按照“树被砍断了,留下树桩,形成木节”思路作答,或者写树木被砍下,做成锄柄,后来形成木节。

还有考生对文章主题理解不清,由此,写成了保护环境、保护树木的抒情片断。

2、第15题:

第一个填空的答案要点为:(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对原句稍作改动不扣分,但有部分学生把整个小节作为答案,甚至范围更大。改进表格下两句的句子特点,句子过多显然有“撒大网”的嫌疑。

第二个填空的评分要点是要扣住“纯正的农人必须经过抗争和磨难,才能成长成熟,才能看穿苦难和贫穷”。关键是要强调磨难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或者磨难的意义所在。

如:“人只有经受磨难,才能真正地成长成熟”,“只有这双眼睛能一眼看穿苦难和贫穷”,“成长必须经历磨练,才能获得成功”,“这茧子能一眼看穿苦难和贫穷,磨练农人的性格”。

有偏差的答案:“这句话反映了农人的贫穷和苦难”;“茧子是农民苦难和贫穷的象征”。

第三个填空要着重谈磨难对“我”的影响。

如:“眼睛告诉我要更加坚强,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锄柄的疤痕始终激励我要经历磨难,充实人生。”

典型错误:所写的对象发生了偏移,就木节写木头,如:“木节使木头更坚硬”

 

评价分析:

14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写作思路的把握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全面地考察了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答法上关键是在结合文章的语境,尤其是联系上文中有关内容,围绕木节的形成过程,合理发挥想象,清晰完整地回答。

15题侧重于文意的理解,关键是准确理解“眼睛”的象征义,只有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主旨,才能更好地完成本题。同时注意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表格中所示例的语句内容和形式特点,准确地回答。

 

反思建议:

要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不要用一些对象不明、语法错误的句子完成表述题或语段写作。另外要字迹清晰,卷面整洁。有些失分就是因为看不清楚造成的。

句子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联系文章有关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不要作脱离文章,天马行空式的解答。如14 题,很多学生写道木节的形成是由于树木被砍断了形成的,但联系上文有关木节的描写文字,应为树木遭到摧折,而不是拦腰截断而形成的。

 

(常州市勤业中学   李 兵)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