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题共2分,平均得分1.71分;18题第一小题共2分,平均得分1.90分;第二小题共3分,平均得分2.65分。
这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字、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其中关键字词的理解是判分的主要依据。从标准答案的拟定来看,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而非严密的死抠字眼,字字落实。这从四个小细节中即可看出:1.标准答案拟定的较为宽松,意到即可,如“期年”译为“一年”也对,不苛求“期”字的理解。2.17题对2-3个得1分,4-5个得2分,可见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3.有小毛病,如写了一个错别字等可不扣分。4.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从实际批阅来看,整体得分率较高,错因主要有这些:
1.“期年”理解成“第二年”或“多年,几年”。
2.“不相说”中的“说”应是通假字,同“悦”,有“高兴、喜悦、愉快”之意,而非“说话”,放入句中应为“双方感情不和”之意。
3.“战胜于朝廷”应疏通为“于朝廷战胜”,即“在朝廷上战胜(他国)”或者意译为: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战胜他国。
4.“以为然”中“然”可理解为“有道理”“正确、对”“是这样”之意,而非“……的样子”;“乃说王”中的“说”,文下有注释“劝说、说服”,而非“说话”之意;“使田忌”中的“使”应为动词,有“派遣”之意。
从这两题的考查来看,还是能一窥“以能力立意”的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对于文言文能大致读懂即可,不求字字精准,从而避免了教学中教师的照搬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只求机械记忆的枯燥乏味,教与学都陈旧在了冰冷的远古,丧失了应有的生命“温度”。文言文教学应唤起学生的兴趣,注重整体的理解与解读,学会一词多义的变通,在具体的语境中推导字词的含义,另外,细心也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应充分用足用好试卷上的注释资源(试卷上的字都有用)。学习文言要打通古今,嫁接生活,焕发文言教学应有的活力。
(溧阳市实验初中 高国民)
20小题分析:
该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课外文言文和理解、概括能力。绝大部分考生能紧紧扣住题干的指向,就甲乙两文中威王所表现出的不同性格特点分别作答。该题的分值为3分,平均分大约2.15分。
在阅卷的过程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部分考生审题不清,分析如下:
一、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曲解了题干的指向,把“性格差异较大,试分别加以说明”理解为“分别说明威王性格差异较大的原因”,答案举例:
1.甲文中的邹忌因向威王进谏,使齐王善于纳谏、内修政明,由此而获得了威王的极大地信任;而乙文中的威王也正是由于对邹忌的极度信任,而轻信谗言,逼走良将。所以,对大臣的过于信任是使威王性格大变的原因。
2.甲文中的邹忌进谏能帮助威王纳谏除弊,所以威王欣然接纳,使国力大增,最终“战胜于朝廷”;而乙文中邹忌进谏的问题关系到王位和国家的安定,所以威王比较敏感,不加考虑就轻信了谗言,造成了前后威王性格的较大差异。
3.甲文邹忌进谏时,齐国的国力还很弱小,威王为了提升国力,所以能虚心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励精图治;而乙文中,齐国由于威王的纳谏而使得国力大增,威王不免就产生了自满情绪,所以面对大臣的进谏不能保持冷静,最终导致不辨是非,逼走良臣。
二、一部分考生比较粗心,把题干中的“齐王”误看成“邹忌”,答案举例:
1.甲文中的邹忌能从身边小事推及国家大事,表现出其忠君爱民,善于思考,充满智慧的一面,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臣;而乙文中的邹忌因为一己之私,勾结奸党,陷害忠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佞臣。
三、少部分考生对题干中“性格”一词的把握出现偏差,从狭义的角度,仅仅评价了威王在甲乙两文中的情绪差异。答案举例:
甲文中邹忌采用的是讽谏的方式,比较委婉,利于威王接受,所以威王表现得比较谦和;而乙文中邹忌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比较直接,所以威王表现得比较暴躁。
还有部分基础和习惯较差的考生,因为不注意文后的注释,读不懂乙文的内容,答案五花八门。
综上,该题的难度并不大,只要审题正确,读懂文章,考生基本上能得到满分。
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审题一定要加以训练,形成技能,以避免上述错误的出现。
(金坛市第二中学 戴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