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07-08学年品德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基础,本学年,我们主要从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团队的校本化建设两方面作了大胆地尝试与实践。
一、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发课程资源,实现品德学科育人价值
《品德》学科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品德学科的性质告诉我们,课程资源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教学内容应该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以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本学年,我们以省级课题“学科育人——基于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策略的研究”为抓手,除了“用活”教材外,还多渠道开发校内、校外资源,来帮助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的教育资源
我们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发现课程的许多内容与班主任日常进行班级建设的重点不谋而合。在系统梳理教材后,我们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内容(37/114链接梳理出来的品德教学中可以开发利用的学生成长体验活动资源。)可以把学生的班级生活作为课程资源融入思品课程的教学。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后,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加强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体验,使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使教学的内容走向丰富,也提高了品德学科的教育实效性。
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男生女生不一样》这篇课文时,老师们对教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五年级学生男女生交往的研究。发现这一年龄阶段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指导与培养的最主要也是最迫切的问题,于是我们就开发利用了潘银婷设计的 “嗨,男孩女孩”主题活动资源,以活动带动课文的学习,并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
活动一:唇枪舌战“你觉得我们班男生好还是女生好?”
活动二:男女对抗
1. 男队女队各推荐14名“大力士”,举行男女生拔河比赛。
2. 男队女队各推荐12名“小巧手”,举行男女生手工比赛。
活动三:点击你我
老师公布事先征集的学生心目中男孩/女孩的特点,由学生选出优秀女孩/男孩最应该具备的三个特点,送给对方。
活动四:心灵碰撞
讨论:同处一个教室的男孩女孩,在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相处、交往、合作?
活动五:风雨同舟
游戏:以小组为单位,男女生同时站在一张纸上。“遇上风浪”后,逐步将纸对折,纸越来越小,但要求脚不可超出这张纸,比一比哪一组能稳稳站到最后。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来学习《男生女生不一样》,学生不但认识到了男生女生的确不一样,还深刻认识到只有取长补短,相互合作,才能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并共同成长!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
相对于学校狭小的空间而言,社区是一个广阔的资源中心。社区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如,四年级学生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之前,媒体正进行“限塑”的大讨论。为了让学生对塑料有更多的了解,班主任老师充分开发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系列体验活动:走进超市,进行关于塑料袋使用习惯的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塑料在生活中的作用;开展有关白色污染的知识竞赛,了解塑料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行“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购物袋创意设计和制作(这个环节中就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购物袋的创意设计和制作)。
限塑日那天,四年级的学生还与翠竹社区携手,上街宣传,向新村居民发放环保购物袋。
就是在这围绕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指导学生为环保做了一件实事,也激发了学生作为环保小卫士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研究实践证明: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帮助他们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大课堂里学习和探索!
在使用现有的资源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发现、利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互动性资源,这样,就能达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真正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二、团队的校本化建设:创新制度文化,推进品德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研究的有效落实,推进品德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本学年我们重点进行了制度文化的创新实践。
基于我校品德学科组教师人员结构和团队发展态势,学科组重点从个人、备课组、教研组三个层面进行了制度的建设:
制度一:自主学习,个体策划——111日常研学制度。111即:一学期学习1本教育学理论书籍;自主承担1堂研讨课;撰写1篇教学反思。
制度二:自主组合,差异发展——123师徒结对制度。123主要指:1位骨干教师带2个徒弟上3节课。第一梯队,特色展示课;第二梯队,专题研讨课;第三梯队,学习汇报课。
制度三:三主推进,整体提升——222教研活动制度。三主式教研形式,主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题:教材资源、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基础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成果性资源)等;主讲:确定主讲人(第一梯队教师)。每月一次1小时教研活动三个板块,20分钟教师交流学习体会;20分钟教师推荐日常优质课精彩片段,说明推荐理由,提出讨论话题;20分钟教学研究沙龙板块。为了确保教研活动质量,我们通常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个组进行研讨。
无论是学科课程的实施还是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了校本化的教研内容和形式。真诚地希望得到在座专家领导老师们的指点和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