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文章内容
朴诚,唱响品德学科基地建设的主旋律
信息时间:2009-08-29     阅读次数:
   

我校被确立为“戚区思品学科基地”以来,感到这是区教研室和学科中心组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始终把具有“先进性”、“示范性”和“辐射性”作为学科基地建设的宗旨。我们牢记“朴诚”校训,立足校本实际,唱响了“朴诚做人、诚朴做事”的基地建设的主旋律

回顾前阶段的建设情况,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三思而后行。

一、思想——价值定位,创建学科特色。

当今的教育似乎陷入了新的苏格拉底悖论——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培养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智力没情怀”,学校、教师、课程……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使命,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品德姓“德”,品德课的目标定位就在公民教育上,更有着特殊的课程使命——热爱生活,学习做人。用《课程标准》中的话说:学做对生活有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和个性品质的人我们的学科建设、课堂教学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而不能舍本逐末。

我们戚墅堰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学校在“朴诚”校训引领下,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精神,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琴棋书画”的传统文化正逐渐打造成学校的特色。我们认为,让品德课程站立在广阔的校本特色背景下,用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作支撑,根据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创建出学科特色。我们主要是通过主题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性学习,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注重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生命意义的鲜活的开放系统。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感受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卓的心灵境界。当然,这也是我们思品学科建设的一个愿景,最终想要达到的目标与期望,使这一学科建设成为学校深层文化的外显。

我们的学科特色定位是“朴诚文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四方面内容的融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因地制宜地选择讨论、调查、研究、访谈、咏颂、欣赏、写作、绘画、歌唱等多种形式丰富课程内涵。我们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行动篇章”,正努力使这门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直面生活的课程真正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

如结合教材中的“积极向上”、“有应付挑战的勇气”、“爱家乡、爱祖国”、“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等内容标准,我们实施了“书法篇”——把孩子们的精神写出来,引领着学生去触摸文化的脉搏,不由自主地去崇拜书法的博大深邃,在涵咏中感悟生命价值,真正让墨香国粹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诵读篇”——把孩子们的积淀读出来,结合相关教材内容,通过举行“诵读小小擂台赛”、“诗词配画”、“诗词配文”、“师生对诗”等小型而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经典,寻求自身在文化熏陶中心灵的顿悟,从而培养更为宽阔敦厚的文化心灵。“传统篇”——把孩子们的智慧亮出来,我们开展的“棋文化”、“诗文化”、“民乐文化”、“太极文化”等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缤纷互观,让孩子们徜徉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桃花源”里,为他们寻找智慧的支点,增添生活的色彩与情趣。

二、思路——课题引领,加强学科建设。

我校的德育课题《以书法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探索与研究》是常州市重点课题,课题组成员均为执教思品课的班主任。因此,我们的品德教研组以课题为依托,以0811月的中期评估会为促进,以品德学科为抓手,实实在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让每个组员确定个人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形成主动反思、自觉实践的意识,提升教科研水平。课题组常规活动不搞形式主义,每次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考虑可行性与实效性,并及时把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组内推广,保证教科研对学科教学的推动作用及时显现。

这是我们的课题网站——举行的班级书法展,从主题制定、展板设计到美化布置,每个环节都传递着学生的智慧,虽显稚雅,但榜样引领,品美感化,让人对班级书法文化一目了然;开展的了解写字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这一调查活动,引领学生们探究书法的实用价值,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书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写好字的重要性;为了全面了解学生书写的行为规范现状,各班都结合书法教育内容自行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从调查设计的简单、可操作性以及内容的全面权衡,年级组评定出最佳问卷,并在三~六年级做抽样调查问卷,以获取书法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数据;我们还开展制定 “行规达标书法章”的活动,汇总孩子们零零总总的活动方案,我们取长补短,以“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从各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行规目标进行分解,达成要求,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训导目标。让同学们在活动评价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即由“他律”逐步转向“自律”……

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培养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从小“写规范字,做规矩人”,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得以内化。具体表现为:①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得到提高,作业书写整体较端正,正确率高,逐渐养成循序渐进、认真踏实的好习惯。②学生整体行为规范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墙面乱涂乱画”这一现象就已杜绝,而通过书写训练,行规有所改观的也有典型学生,这在老师们的个案记录中均有体现。因此,德育课题引领,是我们思品学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思量——聚焦课堂,提升学科素养。

为夯实常规,我们立足流程管理,细化各环节要求,规范教师行为。在《学校发展指导手册》中,专门列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常规”,努力倡导每一位教师做到课前精心备课、课内严谨授课、课后及时反思,抓好常态化教学。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品德教研氛围浓郁,上至校长、下至老师,都乐于参与品德教研活动,而校本教研注重抓学习、抓实践。校内组织的一些专题学习,有集中学习课程标准、有邀请教育专家讲座、有分散进行理论学习的、有专题研讨会,要求教师人人谈想法,并认真听取和分析其他教师的发言,进行消化反思。外出学习的,则购买光盘供教师借阅聆听,或回校后进行反思和汇报,以达到加强内化、分享交流的效果。

    而我们的教研组活动深化“三主”要求:

    主线:教研组将本学期专题研究任务贯穿学期始终。

主题:提炼教学中的问题、研究的聚焦点。

主讲:每次教研活动之前确定一个主讲人。

    活动形式主要有三种。有分散集中式:这种活动形式比较灵活有效,有时大组集中,研讨一些共性的问题,有时将活动中心下移至低、中、高年级段,有时是各年级小组以课改的难点、重点问题为内容组织研讨。

    课堂案例式:利用教师的自报研讨课、观摩课、外出学习带回的移植课开展案例研究,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说课、评课,让新的理念在研讨中得到内化,困惑在研讨中得到化解,认识在研讨中得到升华。

互动联合式:如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八校联合校本教研同课异构”活动、区级思品赛课等,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互动交流,不断寻找差距,及时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在与同行的对话交流中不断提升对课改理念的认识。

当然,我们更多的是主题课例研讨的方式。聚焦课堂变纸上谈兵为实战演练,变静态的学科教研活动为动态的教研活动,使教师关注课堂,诊断课堂,锻炼了组长组织协调能力,也加强了学科组的凝聚力。这种方式是集体备课,一人体验;诊评反思,人人体验;达成共识,强化体验。我们经历了一个个主题的提炼过程,从一开始的摸石头过河到现在有目标的设计、探索,真是很有感触。对于一个问题从个人的想法到集体的智慧,突出了“研”的作用,同时也形成了“研”的过程。教研就是土壤!营养不同的树木成长。

这是430我们组织的“品德教学: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主题教研活动,老师也应邀参加了。当时,我们觉得老师写教学设计总追求创新,看看教案总觉得是堂好课,说说教学理念,大家也都知道明理导行要在课堂无痕渗透,可真上起课来就难以落实,教学期望与教学效果总有着很大的差距。于是,我们就聚焦课堂,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为主题,自由选材体现自己的思考。那天,听了老师的精彩点评,豁然开朗,清清楚楚地知道思品课堂教学的方向。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因此,有主题的研讨更有实效。

我们相信,通过学科基地的建设,一定会更快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一定会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会正视不足,“朴诚做事,诚朴做人”,在“以校为本、内涵发展”之路上渐行渐思,渐思渐远!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