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花絮>>文章内容
做得精彩 才能讲得精彩——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讲座掠影
信息时间:2009-09-24     阅读次数:

 

 

 

 

 

 

20099月有7日下午,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讲师团活动在常州市实验小学拉开了帷幕。金坛市有20多位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常州市教育局非常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全力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水平。目前,已有20位教师荣获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和称号。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些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实践、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将优质资源与全市教师分享,常州市教研室组织了这次讲师团活动。通过主题讲座、沙龙互动,引发思考,明确方向,加强研究,提升效率。

常州市实验小学是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是常州市优秀教研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作了很多努力,起到了示范领路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培养了两位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杨静娟老师是常州市第一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评优课和论文皆在全国获得一等奖。她主讲的题目是《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周红老师是从一位图书管理员成长起来的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她主讲的题目是《图书馆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开发和应用》。

  老师从两个方面畅谈怎样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教师共同走进这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之所以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难点和亮点,有它独特的理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最能体现学生、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它体现课程三级管理特征和功能,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性。

  所有这些理念、特性和管理方式,都给我们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无论是小组参与式的研究性学习,还是集体参与的主题活动,都需要在实践操作中把握一些基本原则:1、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2、学生的兴趣与需求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催化剂;3、活动中能为学生创设平台,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能得到发展;4、把握活动指导的度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保证。

   杨老师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与主题式活动的指导,用“四把关”谈了自己独特的做法和体会。一、把好课题产生关——课题从问题中生成;二、把好计划制定关——计划制定切实可行;三、把好过程监控关——过程监控重点突出;四、把好成果展示关——成果展示鼓励多样。

 研究性学习要以研究小课题的形式进行,班级活动一般分为810个小组。分组时我们要避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面对新问题,我们要有新的突破,走出无所适从的困境,迎接挑战。

如何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度,老师亮出“高招”。

1、寻找问题——课题是从问题中产生的,生成的。从家庭、社区、书本及周围环境中选择自己感兴趣、有疑问的问题。

2、筛选课题——对问题实行“两次筛选”。第一次在小组中筛选,主要选出小组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第二次由指导老师帮助筛选,主要考虑问题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3、确定课题并组编课题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由组合研究小组。一种是先有课题,再招兵买马。另一种是先由小组,再选择主题。  

4、计划制定,避免一些空泛说词,防止现象与现实脱节现象。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努力让活动变得“好玩”,计划应是整个活动的“缩影”。制定计划时,可先讨论想知道什么,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知识和资料。师生共同探讨,哪些可独立完成,哪些可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进行排序,逐一完成。

 5、进行过程监控。指导学生将相关的有效资料、出处找出来,用笔将自己认为的重点画出来,或摘抄到自己的记录本上,并让小组学生共同“消化” 这些资料与信息。学生搜集的资料,很大一部分来自网络。要引导他们把相关有效的资料找出来,当然这些内容既包括课题研究中想知道的内容,也有与课题相关,但在课题研究之外的资料。

学生的预测能力是不强的,随着研究的发生发展,他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如何及时处理这些新信息,可在整理的过程中,用笔画出来,摘抄下来,或是进行剪贴。

  如何进行有效辅导?

1、导师团式的辅导——这种辅导一般是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请教式”的辅导。

2、集体辅导——这种辅导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辅导,是根据实施过程相应进行的。

3、个别辅导——是根据各课题组的具体情况所进行的辅导。

 因为学生的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各个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可能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的个别辅导。

 当然,教师的指导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重点应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为主。 

 如何把好成果展示关呢?要引导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打造不同的展示平台。可采取研究报告式的交流,手抄报,电脑小报,幻灯片式的交流,自由展示式的交流等。

 电脑小报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进行链接。它不仅仅是展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更是各学科知识的大融合,它把信息量大大扩展。

学生更喜欢的是自由展示式的交流。通过观察日记,小论文,做的实验,制作网页,小品式的交流,展示自身的多才多艺,所思所得。

 如何把握好主题活动的指导:

  1、  活动主题要尽可能得到全体同学的赞同。

  2、  对可利用的资源要及时进行开发利用。

 3、  活动内容由学生共同参与制定,共同设计,具可行性,共同关注,活动尽可能让孩子动起来。

  4、  活动前要做好活动方案预设,对每一时间段的活动心中有数,同样,达到的目标有哪几条,活动地点的安全性,活动中主要开展哪些活动,必须遵守的规则等定下来,这样管理起来就轻松多了。

  5、  活动家实施中要特别强调安全教育。尽可能把周边影响安全的因素考虑进去。聘学生为助手,由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活动。

  6、  活动后要组织学生进行活动交流与总结。每次活动以后都有活动的交流,这是学生通过活动提升的过程,完全可以利用活动中积累的素材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综合实践活动才能逐渐成为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的一个窗口。 

   常州市教研室张小亚老师指出:

一、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重要领域,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阵地,其它领域的活动都应该围绕它去实施。

二、主题性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是有差别的,关键点在于体验。带领学生去活动;落脚点在研究上,在问题上。

三、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密切,一定要实施好。

她向与会者提出两个问题:

1、有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吗?活动正常吗?

2、有综合实践活动专用教室吗?

  周红老师围绕《图书馆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开发与应用》,畅谈了自己作为图书馆管理员,是如何发挥图书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的。

图书馆是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要让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寻找知识的金钥匙,发挥它的最大功能。首先,她指导学生从爱书开始,《我与好书交朋友》,掌握好的读书方法,了解书的家族史。学会利用计算机查询检索系统,进行图书查阅,检索图书。科学地使用各类出版物和工具书。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排装订图书,制作书签,写活动感言,与蓝天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

她还指导学生开展《走近时装表演》活动,利用各种废报纸制作服装,进行时装展示,带来美的感受,展露制作服装和表演才能。通过排练、表演、评价,在实践中学习,在网络中学习,提高了各种能力,寻找展示自己的舞台。展示的视频片段,孩子们那一声声欢笑声,可以看出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

  最精彩的互动场景。会场上教师们踊跃发问,提出了一个个困惑,得到了一份份满意的解答。

  溧阳文化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根据教学安排,三到六年级每周2-3课时,其他时间上什么?我栽几棵树,你种几朵花,不能形成体系。我校组织编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每年级12课时,主题相同,梯度难度不一样。目前感到困难的是,如何更好地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希望得到专家的引领和帮助。

杨静娟:虽然现在我们没有教材,但一些现成教材可为我所用,可创造性地来使用,用其中的某个主题或某个环节,利用周边资源,进行二度开发。

其实,我们在做一个课题,因为我们也意识到了一样的困惑。我们积累的资源非常丰富,范围非常广泛。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二度使用,让学生能力培养和发展呈螺旋式上升;如何对学校一大堆活动进行整合;如何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如何让各个年级有相关的侧重点,在三到六年级中呈现它体现它实现它。

校本课程构建的是学校相关的内容,需要针对学校已有的一些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找到与学生相关年龄特征相符,基于学校的文化特色,照顾到我们的课程标准。

      张小亚老师介绍了省出台教材的背景。高中与初中的是《研究性学习过程指导》,是作为资源包,不是教材。小学没有教材,有的学校拿到的所谓教材,是民间行为。

为什么说我们不能有教材,是课程的性质所决定,主张长线与短线活动相结合。主题活动可以搞,但多搞没有深度,坚持要搞长线活动,它的灵魂是研究性学习。在一学期中完成一个研究性学习任务。不能每个月搞一个主题活动,活动叠加就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我们应该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新北区薛家小学老师:我们教研组活动主题,已经研究了两学期的课型,对今后如何开展活动比较迷茫,希望介绍经验。
  学期结束时大家聚在一起规划,觉得系列性不强。我们的主题生成如何兼顾每个年级,呈现系列,是否体现正规性。

   杨静娟:我们学校的综合教研组,各个学科都有。基本模式:含七门术课,是一个大组的教研组,更凝聚教研组的力量。像我们是小学科,专职教师人数不多。有两种打造方式,以大组身份参与学校内部的品牌教研组评比,但也有各自的原则,要做好小组内部的事,做好学科组的要事,然后再做好大组的事情。只有小组做扎实了,才能做好大组。

我们各教研组都有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每周用一节课时间,讨论活动内容,遇到的问题,应采用哪些方式来解决它。

课程如何来规划,应按学生的兴趣,并不一定要强调序列性。如孩子确实感兴趣,可做下去。一般来说,我们在做课程规划时,是让学生去开发。学生会开发出各种资源。小课题研究是作为长线来做的?做扎实。如九月份,产生一个课题,完成一个计划。将这个学期的主题要求讲下去,建课题组,完成定稿。如果进度不一样,有可能放宽一周。分组,进行资料搜集,开展活动。时间拉得比较长,就在课堂上插进了劳技,进行集体指导,每学期,拿出4节左右的时间,把重点难点完成,不是教做具体作品。教他分析作品中有哪些难点,插在松散的时间中。

资料收集,做活动过程手册,又要有一个月,最后一月准备成果展示,来做学生成果评估。一般短线的活动,不要花费很多时间。

      张小亚老师:刚才这位老师的问题提得非常好,除了课型研究,还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你们学校的课程有规划吗?有方案吗?二是学校教学结构,有主流的吗?稳定到什么程度?我们说的长线活动,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怎样的环节,选题、主题论证、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实践改进,研究的反思与评价。短线的活动只是8-9个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如何呈现主流的教学结构。三是研究评价。有评价吗?评价的个性在哪里?首先要强调过程。要有过程性的实施手册,评价一定要有你们自己的做法,成为实施课程质量的抓手。

  规划、结构、评价,全方位落实。

  关于主题的系列性,要回归纲要,按照每个年段上的能级目标。我们经常说的短线活动,主题活动,体验性不应该有差异。

  研究性学习是有差异的,小学、初中、高中,在能级上有差异。关于某一个主题活动,如重阳节,是不是一定要呈现系列。

   武进湖塘实验小学老师:

老师从宏观上指导,老师从图书馆资源开发上指导,常州实小是做出来的。做得精彩,才能说得精彩。如果讲座之前安排一节课,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金坛市河头小学徐锁平老师:

听了两位老师的讲座和张老师的点评,启发很多。杨静娟老师是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头羊,老师在平凡的图书管理岗位上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进行常态化,需要我们教师实实在在地去做。“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资源,而是缺少发现资源的眼睛。”如果我们做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心人,一定能在这片领域中取得应有的成绩。如何实施才是最有效,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去思考。实验小学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的做法,值得效仿。下面,请老师就学校是如何开展绿色教育的,具体谈谈自己的做法?

杨静娟:首先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如校园绿化调查,学生行为陋习,外面水环境的调查,学生做的废电池实验等。

      溧阳光华中学老师:我们将活动主题分解到每个教研组,人人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有底气和灵气。我们学校开展的活动,面临指导的问题,面对现在高效的课堂,比较困难。如何做得更高效?

杨静娟:孩子本身有能力差异,到底什么东西才算是课题?高中学生就可以省掉很多时间。制定计划,需要一步步教的。

每个年级的孩子,都提出不同的要求,一级问题,通过检索扩充,进行大主题下的小课题研究。

  相当于一个班级主题,找到相关的小问题。在学生分散活动时,如何做指导?把握环节。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将要出现的共性问题,事先进行集体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避免混乱。

     张小亚老师:如何鉴定有效?强调学生的主体,经历过程中得到发展。结构松散,学生有兴趣的,自主的学习,就是有效的,看到长远发展。

我们指导教师在做什么?要做方法的指导。在每一个方法指导上把握好。比如说选题。一个好的选题,就是成功的一半。有问题性,研究真问题。一个班上8个课题,是否拿得出手。如何避免过浅或过深,如选题《牛奶是如何发酵的?》一节课就可以解决,不需要一个学期。

必须有固定的课时,没有课时的保障,所谓的高效是得不到保障的。

这样的讲师团讲座活动,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视广大教师迫切需求应运而生的“及时雨”,它促进课程常态,能对对症下药,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共性问题,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为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创设了良好氛围,也为培育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创造条件,“同心同力同希望,共荣共辱共发展”,为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