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岳庆)
12月11日下午一点半,《基于分享理念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课题组活动如期开展。今天执教的是颇富经验的张佶老师,全体英语老师都参与了本次活动。上次课题组活动,让所有参与者感受到了实验小学英语老师的专业水平之高。本次活动让参与者感受最深之处是英语老师的坦诚。
一、坦诚之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许多新的困惑与矛盾。本次课题活动就遇到了困惑:如何真正理解“分享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分享理念?这是英语组提出的困惑,也是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必须解决的问题。课题组经过研讨明确了——分享理念不应该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分享理念应具体为:在“彼此尊重、互助共进、智慧分享”的核心理念引领下,形成“全面关注、平等对话、资源共享”的课堂教学文化。
二、坦诚之二:课题研究课是供研讨的案例,重在分析可以改进之处。
本次课题研究课由张佶老师执教。让课题组老师感动的是——虽然张老师的课题研究课优点很多,很受学生喜爱,但她却仍然坦诚地接受来自课题组成员的建议,真正为了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而倾听着各种“不同的声音”。课题组的郝慧、倪燕萍、葛小娟、邱优芬、杨怡等老师也坦诚地进行着交流,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家的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帮助执教者明白在教学设计上的可以改进之处,在老师的教学行为上的可以改进之处。研讨得到了共识——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是随意的,也不是追求“时髦”,而应想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是有依据的。
三、坦诚之三:真诚交流英语教学中经验与感想。
本次课题组活动是开放式的,由课题研究课延伸到了日常的课堂教学。所有课题组的老师都从自身的课堂教学谈起,谈经验与感想,谈自己对日常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从学科本身谈到学生心理,从教学行为谈到学习规律。
课题研究就是这样——它不可能通过一次活动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可能一次活动就取得“显著进步”,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切改变都是“静悄悄”的,犹如孩子的成长,“缓慢”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