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花絮>>文章内容
有一种精神叫坚守——参加江苏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研讨会有感
信息时间:2010-05-11     阅读次数:

42223日,我参加了在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举办的江苏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研讨会,收获颇多,感觉亦深。我不仅观摩了两节高质量的活动课,也聆听了各大市教研员那高水平的精彩点评,更看到了许多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坚守和坚持。

一点感触:两位活动指导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观摩和研讨课型,已经从原先单一的成果汇报,走向具体的各类课型和方法研讨。

这次研讨会所展示的两个活动,一是主题生成课《走进低碳生活》,二是方法指导课《BRT和我们的生活》。

两个活动,均能紧贴学生的热点生活实际和当今社会主流话题,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参与兴趣、乐于实践表达、合作分享快乐。

万丽老师执教的《走近低碳生活》选题活动指导课,紧扣“422世界地球日”中国确定的“低碳生活”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日益严峻的生活环境:南极的冰化、冰岛的火山爆发、新疆大雪、玉树地震、西南地区干旱、森林在慢慢消化……我们已经做了:327我们熄灯一小时。我们还需要持续做:少扔一些垃圾;少用一些水;少用一些卫生筷;少开一些车……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通过呈现一段普通市民养成低碳生活习惯的录像,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低碳生活并不神秘,它只是一种科学生活态度的改变,融合在我们生活当中。从而激发起同学们研究低碳生活的热情。通过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全班交流归纳记录,从中产生出一系列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研究的小主题。

教师对周边世界敏感敏锐的观察力,大雪无痕般地激励引导,小主题产生和归纳的分层递进,都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钟桂芳老师执教的《BRT与我们的生活调查问卷设计》,更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情况交流,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各社会阶层对BRT这种新生事物的态度。

她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类调查问卷,真切感受到调查问卷的重要性。

接着出现《漫话语文》读者调查问卷样卷,让学生阅读后试着划分一下可分为几个部分,从中了解调查问卷的各组成部分,即由标题、个人资料、导语、题型、结语各部分组成的特点。

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畅谈调查问卷几部分的作用。然后分组合作,自由设计调查问卷的某一部分,并一一展示。

老师不仅仅对学生提出方法上的要求,而且引导学生结合活动需要,经历方法的基本操作过程。

 

一种感动:分享一线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的成长经历

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詹兆华老师,今年已经56岁,可他依然执着于综合实践活动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的发言朴实无华,真实感人。“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自2002年投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来,他“边学习,边提高”;“边实践,边快乐”;“边思考,边进步”。他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2009年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咬定青山不放松”,他立根在综合实践活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迎接着万紫千红的春天。

毋庸置疑,综合实践活动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给一线指导教师留下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八年来,有许多老师迎难而上,不畏艰辛,苦苦跋涉在布满荆棘和希望的探索之路上;也有许多老师畏缩退却,“临阵脱逃”,用各种托词回避和推卸综合实践活动的“束缚”和“羁绊”。

詹兆华老师,无疑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位普通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往情深,矢志不渝。

 

一份感谢:湖塘桥中心小学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展示

走进湖塘桥中心小学的校门,那高大漂亮的楼房让人惊叹,那别具一格的景点让人留恋,那独具匠心的布置让人敬佩。但更让人耐人寻味,是“这里走出一品平民”这条标语。“信以教育,优及平民,成在学生,益于社会”,他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种植园里快乐多”、“科技引领我们成长”、“蔬菜总动员”、“美丽约会走进外教零距离”、“感恩的心感恩的情”、“寻找一元钱的价值”……这一个个活动,就像颗颗闪烁的璀璨星星,照亮了一个个孩子前行的脚步;也似粒粒珍珠,彰显出一个个孩子独特的价值……

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整体性价值,学校已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整个学段,不同年级,各个领域,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

 

多方感受:汲取更多营养,坚定前行脚步

这次研讨会,高手如云,让我看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勃勃生机;博采众长,让我享受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阵阵芳香;与时俱进,让我更坚定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步步足印……

沉思之余,我扪心自问,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还有热情吗?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还有激情吗?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还能坚守综合实践活动阵地,不离不弃吗?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更多的守望者,更多的领航人,更多的喝彩声……

 

几点收获:怀揣平常心,步入常态课

当综合实践活动从热闹回归平静,从走秀步入常态时,“区域推进,常态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常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在省教研室万伟博士和市教研室张小亚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与教学指导研究》进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所展示的两节高水平的课,给大家许多启发,具有典型性。

1、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要具有时代性,生活化,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2、情境的创设可千差万别,关键是能否拓展学生的视角,从中延伸出许多问题;

3、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可供教师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作为深入探究的主题;

  4、在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中,许多一线教师都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们的成长都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关爱和支持。

  它是靶子——引发大家研究的焦点,不再好高骛远,追求脚踏实地的研究;

  它是标尺——引领大家探讨的视点,不再游离偏航,追求科学规范的研究。

主题生成课怎么上?一是主题拓展要科学合理。在从内容上延伸和拓展,逐步推进,进行点线面网络辐射时,按一定的规律,有序推进。二是学生实践要自主有效,触及到思维,引发心灵共鸣。三是方法指导要适时恰当。

     在主题生成课中,完成三个主要任务:一是主题拓展、尽力向学生的学习、社会、家族生活拓展;二是活动内容筛选,选择合适的内容作为切入口;三是科学规划,预设活动的大致走向,预测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需要利用什么资源,借助哪些外力,提供怎样的保障等,逐一落实到位。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进行方法指导,如何进行集中指导?有哪些基本课型?教师指导的落点在哪里?方法指导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情境诱导、帮助学生感受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需求,引导学生聚焦研究的主题。

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细致有效的帮助下才能达成。

     在选题指导课中,要全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教师积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二是激发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敢提问题,会提问题,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注意引导学生突破难点,问题有效。三是对所提问题的梳理。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为学生不是一无所知,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要耐心一点,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探究的时空,帮助学生归类修改,教师做好相应引领。注重思维的拓展,思辨问题的价值。

孩子的兴趣爱好是永远是无法预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儿童的课程,是一门解放儿童的课程。”

我们要蹲下来看儿童,课程要体现儿童特点,用儿童视角提出问题,设计主题。

  当问题情境的创设聚集热点、难点、焦点现象时,要思考呈现方式的丰富性、呈现角度的多元性、呈现层次的思维性。

 

几点期盼:让研讨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1、希望这样的省级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能经常举行,开阔眼界,避免近亲繁殖、“圈地运动”。

广大一线教师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开展实践和研究,长期以往,势必造成自我反思的浅层化,同伴互助的近亲化,专家引领的空置化。

2、希望活动中多给一线教师研讨和展示的机会,多听听一线教师的心声。

  可能由于时间有限,课堂教学的点评,只是几个大市的教研员在侃侃而谈,听不到大部分一线教师的话语,少了一点儿草根化研究的氛围。

3、希望沙龙活动可更开放些,鼓励百家争鸣,围绕某一主题,各抒己见。形式可不拘一格,光脆性思维碰撞,鼓励观点交锋。

4、教学研讨的举办学校,希望能有更多的一线学校参与。从原来自上而下的行政贯彻,到现在自下而上的教学研讨,更需要密切关注和放大身边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有益探索,树立典型,放大效应。

让我们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让教育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真,让学生的各种素养得到锻炼。用我们的实践精神支撑这门课程,看清这门课程的本质,真正体现这门课程的价值。注重课程的整体规划,注重活动的操作细化,注重过程的实践体验,以我们的微薄之力,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