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题分解的大与小
大家都知道,面对《城市的变迁》这样一个大主题,需要进一步分解。因为如果主题太大的话就难以操作,易煮夹生饭。如“城市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研究,就显得过于宽泛,学生较难把握,难以深入研究。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深究,追问学生,“城市发展到底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呢?”学生就可能会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说出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能研究、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就能水到渠成。
如果太小主题,活动的意义减弱,研究就不具备代表性,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觅渡桥小学的变化”,虽然也能反映城市的变化,但就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而言,局限性太大。不如上升为“城市发展中学校的变化”,学会就可分为城市发展中“小学的变化”、“中学的变化”、“大学的变化”等小主题,学生就会就同一类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做出分析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2、 计划制定的全与偏
大部分老师都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分组制定一份活动计划,但效果差异较大。一节课,不可能让学生能够制定多么完善的计划,要学会取舍,分步制定,粗线条,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补充,不可求全责备。如有的只提出让学生填写“你想了解的问题及原因”、“小组研究的主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预计困难和解决办法“几项,学生易操作,利于小组合作填写,也利于学生统筹规划、具体安排、分步实施。
如果在一节课中,要求学生制定一份完整的活动计划,难度太多。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填写计划上,就无暇顾及其他方面,容易挂一漏百。
3、 课堂调控的紧与松
如果课堂节奏紧如急板,密不透风,步步紧“逼”,学生就时时处于紧张状态,感到无所适从,疲于应付,容易厌倦。但如果松如散板,四平八稳,一咏三叹,则学生昏昏欲睡,难提兴趣,不能触发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
如一教师设计教学四步曲,提出四个篇章:漫谈变迁、关注变迁、大话变迁、城市变迁之我见。每一篇章中均提出两个以上要求。表面看学生忙忙碌碌,效率很高,实际上学生由于缺少思维的时空,故大多只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这样的课,形式大于内容,不如减少几个环节,留点儿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要注意课堂的有效性,尽力控制无关变量,既不能拖拖沓沓,以致情趣索然,也不能急如雷电,狂轰滥炸。
4、 资料呈现的多与少
教师呈现的资料,要少而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多而杂,表面看似热闹,但难留深刻印象。洮西中学的
5、 学生体验的深与浅
如果学生没有切身体验,那只能泛泛而谈,不能触发学生心灵之弦,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切合实际生活细节,才能引发大家的思考。一学生谈自己家住房面积从最初的
如果离学生生活远了,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深度体验无从谈起;与学生生活贴得越紧,越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涟漪,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某学生结合平时所见,说到城管与小商小贩时常冲突,甚至发生伤害事故,认为现行政策存在缺陷,需要改善。他的话题就能引发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激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也有学生目睹城市建筑垃圾的乱堆乱放,影响市容,需要规范。他的话题也容易让大家想到身边发生的垃圾乱堆乱之事。
这些事实的呈现,都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耳闻目睹,有着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关注。你看,课堂中学生就展开了辩论,认为政策的制定决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多方论证。据了解,该班学生曾参加过公民教育系列活动,他们观察社会问题比较细致,看问题比较透彻,对一些现象关注较多,体验较深。所以,在课堂上才能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体验的深与浅,也决定着他们参与热情的高与低。如所选主题,契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能力基点,具有新的挑战性,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那学生就乐于参与。反之亦然。
以上只是一家之言,敬请行家批评指正,欢迎大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