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征,并且极具现代教育的时代感。综合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在开放性的环境下指导学生充满兴趣的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在指导小记者的过程中,力求培养他们在观察能力、写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实现动态化的成长,不仅学以致用,更能够独立自主的习惯性学习,并能将这些所学知识、能力圆融为一体,真正实现能力、素质双丰收。
《语文课程标准》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课标》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现如今,综合实践课已成为学校教育课程的一种特殊发展形态,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聚焦中心。
根据国家规定,综合实践课是没有教材、没有统一要求的,所以,所有课堂教学都只能依靠教师的自我探索、自我开发。我所教授的综合实践课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XX记者团(XX是我校校名)。顾名思义,这是一门以培养“小记者”为目标的课程。经过逐步探索,我将其定位为在综合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上力求使其获得多动态化成长,最终实现将学习转化为习惯,将多种能力圆融为一体。
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指导学生,使其能够在学习中实现动态化的发展呢?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对人的生活活动和智力开发有重要意义,它能培养人全面、细致的观察力,提高敏锐而灵活的思考力,发展丰富的想象力,锻炼顽强的毅力,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第一要素。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小记者,写作能力、观察能力、交往能力都是其应具备的因素。所以,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我在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时都配合使用了兴趣学习法,力求教学方式做到多样化,以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写作热情
写作能力是小记者必不可少的另外一项能力。以现阶段的学习看,主要落实在培养他们的写作通讯能力。
传统指导学生教学的方式多为讲座式。即以讲座的
师生联手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先进行自由小组搭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与通讯有关的资料,每组一个课题,制作成课件,并推选出一名成员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上台主讲,但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加以阐释,然后请其他小组组员补充、点评。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通过这一活动方式,学生们不仅兴致勃勃的学到了通讯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小组活动中更好的实现了与他人的和谐交往,同时在完成组内任务时既锻炼了个人能力,也学会了与他人的圆融合作。
激励方式。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因此在学会了理论知识后,我安排了一系列的机会让他们真正动手进行对通讯的写作。并且,将其中的优秀作品发表在了校园网上。这一举动,无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他们开始自主捕捉校园实事进行创作,在班里掀起了一股写作通讯的热潮。
为了让大家的通讯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我又安排了第三步活动:
交流方式。
将优秀通讯打印成稿,分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自习研读。由他们自由点评其中的亮点,进行交流、讨论,学习他人的长处,进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通过以上
二、观察热情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鲜活而又独具视角的新闻素材。而如何引导学生锻炼这一能力,同时又满怀兴致的获取相应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按一定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策略,有序高效地进行指导,以发挥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了。
首先是户外观察法。
所谓户外观察法,最主要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以照相机、纸笔为工具,抓住身边的每一个鲜活镜头,及时截取、记录,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小记者的及时性需求。
有人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是实际接触法。
仅仅户外活动的观察并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完全提高。为此,我又安排了“实际接触法”,即通过实实在在的接触校园活动,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不同现象以锻炼自己的捕捉、观察能力。
比如,学校某一次举办音乐会。学生们大多想到从演员、幕后工作者、主持人等角度进行观察。我指导他们到了场地后,以多方位、多层次的眼光全面、细致地来看待整场音乐会。果然,学生们后来还注意到了观众、策划者、组织者、场地布置等。
足见,通过实地接触学生们看问题的眼光确实更为多元化、开放化、自主化。
经过多次走出课堂、实地接触,学生在满怀兴趣的情况下投身入学习中,使得观察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而且能够更为敏锐、及时的捕捉身边的新鲜瞬间。
三、交往热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是必须的,同时,这也是小记者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之一。
那么,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现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与人交往方面往往有所欠缺。根据这一情况,我决定采用实地采访方式,能够真正做到流畅自如的与陌生人沟通,就必能满足自主、探究、合作的要求。
一听说可以实地采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完全被调动了起来。但是,在未对学生做足指导前,就贸然实地采访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先让学生熟知采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突发情况下如何应对等。于是我决定让他们先进行一次采访前的热身——模拟采访。这样做的另一个目的是可以实现班级内部的一次互动,促使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起与他人的交往热情。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在于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故而本次活动我力求做到开发他们的多元化智能组合。
模拟采访的第一步是自由分组,分好组后,我给各小组规定了这样一个要求:每组必须分工明确,工作人员包括:拍照人员、记录人员、采访人员、编辑人员以及备稿人员。
第二步是明确一项采访任务,小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如采访对象、采访主题、问题设定、采访时的态度包括采访时的语言组织等都必须明确到位。
第三步,小组与小组之间模拟采访。
通过这样的模拟活动,学生基本明确了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事宜,基本全面的考虑到了有可能接触到的突发情况,也得到了一次锻炼采访能力的机会。在之后的采访中学生们也确实做到了游刃有余的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
以实地采访这样一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更为全面的锻炼了学生的自身能力,使他们的人格更为健全,自我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综上所述,采用以激发学习热情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不仅在观察能力、写作能力、交往能力、评价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包括责任感等等方面皆有所提高,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学习成果,由他们所拍摄的照片、写作的通讯、制作的小报多次在校园网及学校展板上出现。最为可喜的使,他们对自己的“小记者”生涯充满热情,已逐步养成了自主采访、捕捉精彩瞬间,在生活中积极主动提取素材的良好习惯。现如今,他们早已是学校各项活动中的主力军,基本每个人都具备了独挡一面的能力,频频在学校这一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大放华彩,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精心培育中逐渐成长为蓬勃茁壮的一群。基本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动态化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