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家乡的个性
我生活在水性柔情的江南。江南没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万丈,却有那“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温软与恬淡。
至若春和景明之时,看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别样韵致;看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色彩灼灼;听那“几处早莺争暖树”叽喳乐语;听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的水之妙语。清晨,浣衣的素颜女子们轻哼小曲行至河边,一颦一笑,都具足了江南人的柔美;中午,袅袅炊烟轻轻在空气里绕着旋儿。午后,有闲庭信步的鸟儿,有树下纳凉摆着蒲扇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傍晚,小巷略显忙碌,伴着水车的哗哗声有着小贩操着吴侬软语的叫卖。天色迫近昏暗时,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有静静走过小巷的女子,看见那屋檐上朦黄的风灯,像极了“恋人温柔的眼”。
又如霏雨绵绵之季,打一把小伞,轻踏那被雨中冲洗过的湿漉青石板。小楼上随风吟哦的风铃古老了这被水雾氤氲了的江南,没有风雨欲来石破天惊的怒吼,有的只是“润物无声”的静谧。穿过长长的小巷路遇烟笼寒水的小河之阳,望着这烟雨朦胧,不禁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意。江南的亭台楼阁在雨中显得神秘又悠远,于是人在其中走,犹如画中行。
江南的性情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她那增之一分则嫌闹,减之一分则嫌闷的活泼;她那增之一分则嫌媚,减之一分则嫌平的温婉;她那悠远而深长的安静,她那古老而神秘的风情,都让人流连于那等在季节里的如莲花般开落的容颜,让人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感叹。
江南的个性不知涤荡了多少人杂乱的心境,还给了多少人淡泊明德,宁静致远的高尚。我愿拥有家乡江南的性情,在时间里的风里的歌里的岁月中永葆青春!
【点评】作者开篇明义,家乡在江南,个性是“温软与恬淡”,接着从“春和景明”、“霏雨绵绵”两种时节加以描述,这时,作者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游,引导着读者的视觉、听觉,从早到晚去领略江南那如画般的草木人物。第四段总结文章,再次点出家乡的个性“活泼”“温婉”,发出的感慨“能不忆江南”可谓是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更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就此收笔,而是将笔触指向生活在江南的人,这样就更深了一个层次,升华了主题。
文章语言简练老到,功底扎实。文章中的引用、化用颇多,粗略可见《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白鹭》、《雨巷》等痕迹。初三学生脑海里的古诗文名句较多,却不能生搬硬套随意往文章里“堆砌”,弄得人眼花缭乱、审美疲劳。此文运用灵活,不露痕迹,可谓恰倒好处,值得师生学习。
好一篇妙文章!
常州北环中学 吴仔俊
32.家乡的个性
家乡的个性如此诗意——春日燕尾划过湖水留下柔软的呢喃;夏日的雨后,粉墙上生出潮湿的青苔;秋夜晚归的行人不期遇见一盏昏黄的灯光;还有冬天,纯白的雪花安静地覆着一层层黛瓦……
——你看,这叫江南。
江南总有氤氲的水汽为她诗意的个性添上注脚。若是雨中走在朦胧的小巷,嗅着泥土的芬芳与潮湿,心情就不由自主的好起来。两边雕花的木格窗上有岁月的痕迹,身旁的河水淘洗着千年的时光。雨水从瓦片中滴落,汇成一条条小小的溪流,在静默的石板路上唱着潺潺的歌。不知是哪里传来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在小巷飘散开来。抬头,总能看到一株郁郁葱葱的梧桐,闪耀着鲜润的色泽,滴答的雨珠敲打的叶片的心门。
——诗意,就这样荡漾开来,温暖,整个家乡的记忆。
我也曾为家乡的今日叹息。不知何时起,高高的大楼遮住了家乡的小巷,嘈杂的汽车声让我难以听见那岁月里的琴声,那柔软的记忆,究竟去哪儿了呢?
可是我现在知道我错了。我看见——悠悠运河边吹拉弹唱的老人们,总是沉醉的缠绵的乐声中;公园里的一角,常有唱着戏曲的人们自得其乐;原来的小巷被一片片绿地取代,到了雨天,仍是江南独有的诗意个性;而高楼里的人们,仍是用文字记叙着江南的一墙一瓦,缅怀过去,也不忘创造未来。
某一个黄昏,我又回到最初的小巷,不经意看见在已经很现代化的敞亮新房中一个拉着胡琴的孩子,哼着遥远的家乡童谣,我恍然——原来朱颜未改,斯是故人。
我的家乡,无法逃避越来越快的发展,可是,她的子民们早已早已被这诗意感化,比如以诗意的方式栖居古老的江南——即使故景不在,仍有诗意的生活、诗意的心。这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如她一般温柔,可当诗意融入了家乡的血脉,传承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从过去到现在,不改初衷,成为了一种坚守。
——这就成就了家乡的个性,那永恒的诗意,那坚守的江南…
【点评】本文最为可取之处是运用了“蓄势”技巧。氤氲的水气、温暖的记忆和委婉的叹息,都为下文那个在楼房里拉胡琴的男孩点染出一幅满载诗情的江南水乡图。当我们刚刚和作者一起叹息家乡的温婉与宁静不再时,马上就又为江南别样的和谐而惊讶了。坚守的不是江南,而是每一个渴望活得悠然的现代人啊。把江南人性化固然生动,可本文将人心江南化则更是翻陈出新。
常州市北实验初中 裴子云
33.家乡的个性
我的家乡是上海,一个有个性的大都市。
上海火车站烦躁的站在朦胧干燥的空气中,被灼热的夏日阳光覆盖。爸爸右手提着旅行箱,左手牵着我站在火车站台前汹涌的人群之中。周围充斥着汗的气味和人们嘴里呼出的热气。人群的推搡中,我和爸爸站都站不稳。
“呼——”火车驶来。原本不安的人群顿时变得更加疯狂。一瞬间,扑面而来的人群把我和爸爸挤到了队伍的最后。呼喊声,咒骂声,哭闹声夹杂着热气逆流成河,挤压着人们狂躁不安的心灵,他们的疯狂愈演愈烈。好不容易,我和爸爸挤到了车门口,这时听到了一声几乎声嘶力竭的呼喊:“等等我!等等我!”转头望去,看见了一位矮小的老奶奶。这位老奶奶喘着粗气,胸口剧烈的起伏着,头发里渗出细密的汗,额角的头发因被汗水沾湿而连结缠绕。最重要的是,她的手里拎着三四个巨大的旅行包,在人群的推搡下,她像个不倒翁左右摇晃。爸爸立即把旅行包给我,伸出手去拿老奶奶手中的旅行包,想帮她减轻负担。可谁知,当爸爸的手碰到她的旅行包的包带时,就像接通了电路,老奶奶像遭遇点击一般几乎跳了起来,鼻尖的汗珠也跟着她颤动起来。她两眼张大,瞪着爸爸并用尖细的声音大喊:“你想干什么?干嘛碰我的包!”这一声叫喊包裹在她的怒气里,形成了一支箭,冲向天空犹如胜利的雄鹰一般在空中盘旋一圈后笔直的俯冲而下,击中了爸爸的脸。爸爸满脸赤诚的微笑凝固在脸上,逐渐转化为一脸尴尬。“既然你不需要我的帮助,那就算了吧。”老奶奶瞥了爸爸一眼,用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嘀咕了一句:“这年头,真是什么人都有!”然后摇摇晃晃的上了车。
是啊,这年头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是哟,上海,你真是越来越有个性喽!
上海,我的家乡,你是否思考过,你的个性是优点还是不足?你可曾思考过,你的个性该被连根拔起还是永垂不朽?
【点评】本文有三“好”。一是视角好。文中记叙的,实际上是一次真实的尴尬经历,一个生活中普通而令人深思的镜头。因为真实,方显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唯有普通,才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描写好。文中对火车站那喧嚣嘈杂环境的渲染使我们也恍如身处其间,对那位老奶奶前后变化突兀而生动地刻画,尤其是那两句比喻更是活画出一个精明而尖刻的老太太,那一刻能让我们与“爸爸”一起尴尬的微笑。三是评议好。作者在结尾处的叩问,不仅仅是对家乡个性的质疑,也给每一个读者出了一道难解的思考题。在众多叙写家乡的个性的文章中,本文无疑是一份充满个性的答卷。
常州市北实验初中 裴子云
34.家乡的个性
小时候,我常问妈妈,什么是家乡?妈妈说,一条大河穿肠而过,那是家乡;柏油香的马路,那是家乡;满目的月季绽放,那也是家乡……家乡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地方。半懂不懂的我,时常在想,家乡的个性究竟是什么呢?
后来呀,我认识了青果巷,在一条大大的河边,几座古风仍存的小屋仍在繁华的都市内部上演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好个性的小楼,漫步巷中,整齐的屋檐下是白白的墙,青砖石铺满地面,丝毫感受不到城市的喧嚣,闲适的情怀扩散开来,好不惬意。岸边,几个老常州正在拉家常,一声一声熟悉的音调中道出了家乡的个性——儒雅的闲逸。
再后来,我上了学校,在琅琅的书声中我逐渐长大。爱国的情怀充满心怀,那是秋白,秋白爽朗的英姿仍在我心底缅怀,振奋的国歌滋润着这一代人的心田,我们为先烈的牺牲而哀悼,少先队宣誓的话语中写出来家乡的个性——自豪的奋发。
又不久,公园美丽的景色吸引了我,我喜欢等待月季花的笑颜,那是家乡的奔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道出了花儿的感情,而在朴素的广玉兰,奔放的月季花中又是什么呢?那是家乡的个性——朴素的豪情。
而现在,家乡的水泥马路向前延伸,斗折蛇行,蜿蜒几十里;家乡的高楼拔地而起,直插云天,家乡的人民互相友爱,共造和谐,这些不都是小小的版图上,大大的成就吗?而我在考场中施展宏图的学子们,不也诠释着家乡的个性——好学而又和谐。
家乡的个性,真的很多,很精彩,这都是一代又一代家乡人艰苦奋斗的结晶。让我们,家乡的下一代用儒雅、自豪、朴素、好学的个性去谱写美好的未来,让家校在平凡的外表下彰显非凡的个性!
家乡的个性,就是我们的个性!
【点评】家乡典型的建筑、秀丽的景色构成了家乡的个性,文章的成功在以清新的语言,清晰的结构在尺水中掀起了微澜,在简约中彰显了个性。首段用设问,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也引起下文。每一个自然段都围绕一种家乡的个性生发开来,自然铺展,灵气飞扬,如风行水上,波纹涟涟。内容虚实结合,意趣横生,意蕴悠远,结构井然,让我们在诗意中若有所思,也让我们在激情澎湃中百感交集。但个别句子的表达显得跳脱和粗疏,语言组织略显凌乱,但瑕不掩瑜,仍属考场比较优秀的作文。
常州市勤业中学 陶莹
35.家乡的个性
好久没回家乡看看了,虽然城市的生活便捷,却仍是想念家乡。终于,在一个周末,我和爸爸坐上回家的车。
哦,到了!我的家乡在一些错落的小高楼中十分显眼,那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在阳光下宛如一条轻盈的绸带,让人感到一种空灵的美。我原本浮躁的心忽然沉静下来了。
走近小河,一只小鸡摇摇晃晃地走着,看见我,却也不闪躲。拐过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便映入我的眼帘,菜地中散落着农作的人们,突然然我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了。我觉得自己冒失地闯进了这儿,不禁加快脚步,不愿破坏这份古朴的美。
回到家,爷爷欣喜地笑了,笑声爽朗。奶奶则忙着烧饭,他们用的仍然是需烧柴火的炉灶,他们不愿改用煤气灶。奶奶倒下菜油,一种奇异而浓郁的家乡特有的香味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真香!”我忍不住赞道。奶奶直了直腰板,说:“这可是我亲手种的油菜磨出的油啊。”她的脸上掩不住自豪。
晚饭是在院子里吃的,爷爷喝的,是他自酿的酒。夕阳被粉红的云霞簇拥着,美丽的云霞轻轻划过这淡蓝色的天际。落日把橘黄色的余辉洒在门前的老松树上,也洒在爷爷身上。爷爷一小口一小口地抿着酒,不像城里酒席上宾客的豪饮,他总是喝得很慢,品得很深……
入夜,屋外一片漆黑。路上没有一盏路灯,似乎不愿破坏这份乡村的宁静。“装了灯,哪能看到这么多星星哟!”奶奶总这么说。我仰起头,果真看到繁星缀满天空,是我久违的天空。“城里太吵太亮了,星星还是喜欢待在我们这里呢!”奶奶得意地笑了。
我闭上眼,想忆起城市,却只记得那浅灰色的天空,冰冷的钢筋水泥,和那匆匆而过的僵硬面孔……城市总是如此千篇一律。
我重新睁开眼,只见一片漆黑,但我似乎又看见酣睡的村庄,听见隐约的小河流淌声。家乡的个性就如这条小河一样,淡然、古朴却又固执,小河不知疲倦地流了许多年,我知道,它仍会这样快乐地流下去……
【点评】全文好似一幅长卷徐徐向我们展开,一帧帧充满乡野气息的画面扑面而来:小河流淌,乡村田野、农家风味、落日余辉、星群密布……无不闪现着“淡然、古朴却又固执”的个性,像颗颗闪亮的珍珠在“个性”的串联下熠熠生辉。
什么是“家乡”?是李白举头望见的一轮明月,是崔颢日暮江边的一缕愁烟,是刘邦在风云变幻中胜利的悲哀……而本文小作者对于“家乡”的理解着眼于“爷爷奶奶”——这至真至诚的亲人,是“炉灶、菜油、自酿佳酒”——这乡村恬淡古朴的生活方式,是“小河、小鸡、油菜花、繁星”——这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充满温馨的气息和情趣。在阅读本文时,一份久违的惊喜和亲切,一种甜美的意境,别样的感觉充盈于整个胸腔,让热爱家乡者爱不释手,让思念家乡者热泪盈眶,让建设家乡者心潮澎湃,让奋斗他乡者备感亲切,让客居外乡者万分激动,让漂泊异乡者无比温暖,难怪文中的“奶奶”会“自豪”、“得意”地笑,可见“个性化”的选材是散文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说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我希望作者能把“奶奶炒菜”“爷爷喝酒”这两个画面刻画地再细致些,加上神态等描写,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淡然、古朴却又固执”。
新区实验中学 黄慧萍
36.家乡的个性
天刚蒙蒙亮,老街上未见行人,我坐在桥头的大石头上,像儿时一样,静静地欣赏着我的家乡,这片宁静美丽的地方。老街上,一座座临街的小楼,透着古朴的气息。就连脚边这座小桥,也散发着古老的光晕。
天,渐渐亮了起来;小镇上也逐渐热闹起来。临街的店铺开门了,女人们耐心地把木板一块一块移开,商店里移开,商店里花花绿绿的东西逐渐显露出来。不同于城市中普及的卷帘门,“呼啦”一下子,东西便展露无遗。这一块块被移开的木板,就好像家乡小镇的节奏。这古朴的气息,是家乡的个性。
“当当当——卖灶糖喽——手工灶糖——。”随着老人的吆喝,小推车前一下子围满了人。孩子们高举着钱,奋力挤到最里层,叫嚷道:“我要!我要!”老人在奶黄色的灶糖上敲下一块,递给孩子。灶糖就如一个黄灿灿的月亮缺了一块。孩子捧着灶糖吃着,甜丝丝的,甜进了心里。“城市里,这样的手工灶糖已经没有了吧。”老人笑着问我,“嗯,是啊,已经没有了呢。”我苦笑着回答。甜丝丝的灶糖,是家乡的个性。
再晩一些,睡懒觉的孩子们都起床了,大人们把小桌子搬到院中,把早饭一一端了出来。热腾腾的豆腐花,黄灿灿的油条,诱人的鸡蛋饼,这是勤劳的女人们早上赶集带回来的吧。孩子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打着哈欠,穿着睡衣走出来,看到丰盛的早餐一下子来了精神,也许饿了的缘故吧,孩子们狼吞虎咽。吃了几口,来了精神,孩子们端着碗,跑来跑去,你家吃一口油条,我家吃一口豆腐花,你一口我一口,吃着好吃的鸡蛋饼。想到城市中紧闭的防盗门,挡住危险却也挡住了温情。和谐快乐的氛围,是家乡的个性。
生活日新月异,时代在变迁,我的家乡却保留着自己的节奏,在现代化的潮流中保持着古朴融洽和谐的气息,保持家乡的个性。
家乡会一直这样下去吗?一定会的,因为这就是我充满个性的家乡。
【点评】这是一幅感人的画卷。文章语言清新淡雅,颇具画面感,字里行间氤氲着质朴的乡土气息,古朴的小镇、温馨的老街在作者的笔下静静陈现。
细腻生动的描写是文章脱颖而出的法宝。“随着老人的吆喝,小推车前一下子围满了人。孩子们高举着钱,奋力挤到最里层”、“孩子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打着哈欠,穿着睡衣走出来,看到丰盛的早餐一下子来了精神”。
小作者通过临街店铺那需要一块块移开的木板、老人吆喝着叫卖的手工灶糖、小院中其乐融融吃早餐三个场景来表现家乡古朴融洽和谐的个性,构思和选材颇具匠心。
也有遗憾的地方。文中说“甜丝丝的灶糖,是家乡的个性。”“甜丝丝的灶糖”体现什么个性?结合上下文会发现老人吆喝着叫卖的手工灶糖与临街店铺那需要一块块移开的木板的描写都是体现古朴这一个性,选材重复了。这也提示我们在考场作文时,需要先拟清提纲,才能做到下笔不乱。
常州北环中学 祝畅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