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考核评价>>试题精选>>中考专题>>文章内容
2010年一二类中考作文选登(二)
信息时间:2010-08-31     阅读次数:
 
 

 

6.家乡的个性

金色的阳光柔柔地铺洒在这蜿蜒的小河上,河水溢着满满的金色的笑容;金色的阳光直直地射入葱郁的树林,于是金色的光辉弥漫树林,温暖着我们的家乡。

恬静的家乡

开始喜欢家乡的那条小河,特别是它闪烁着金色的时候。记得我六岁时在河边第一次学洗衣服。那天,我把河水弄得近似泡沫,我看不见了河水的明亮的大眼睛,我哭了,哭得很伤心。当我看到白色的泡沫把清澈的河水一点一点地吞下,我急了,傻傻地用水盆一点一点地捞。我看到河水再次露出清澈的眼眸时,我笑了,笑得很开心。从那以后,我便很珍惜那条小河。小河便欢快地一直流动,流过我的家乡。小河的无声无息使我深深地爱上了它,爱上了它送来的那份恬静。

淡雅的家乡

小河潺潺地流入那片青葱的树林,于是,青翠越来越浓郁。家乡的那片树林,是我的乐园。每每投入这绿色的怀抱,一股淡淡的清新的气味总是令我如此陶醉。当我放眼望去时,那绿竟是如此难以捉摸,它们有点浓得化不开,有的却淡得竟无迹可寻,大自然这位画家的高超技艺真是令人赞叹呢!我喜欢在这里捧一本书,静静地阅读,有时微风吹过,我还能欣赏到美妙的沙沙之声。树林默默地守护着我的家乡,我便爱上了它,爱它给我传递的那份淡雅。

热情的家乡

带着考场失意的我,拖着疲惫的身子,牵着受伤的心,回来了。我望着眼前的一切,小河依旧欢畅,树林依旧葱茏,它们依旧愿意拥抱我,一个垂头丧气的我。

我沿着小河走,风儿调皮地从我身边跑过,为我带来了片片落叶。我捡起一片叶子,它的表面光亮平滑,淡淡的黄色之中分明又透着几分绿意,似乎再向我传递着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我似乎看到了我的未来,我的内心又燃起了希望……我爱我可爱的家乡,她在我失意时接纳我,鼓励我,给予我新的希望。

我的家乡,恬静、淡雅、热情,我感受到了家乡的美,更感受到人生的温情和美好。

 

【点评】文章用总分的方式结构全文,用小标题凸显全文的主旨和重点,可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文章从三个角度来展现家乡的个性,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家乡的特点:恬静、淡雅和热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没有用一般的写景方法来展现家乡的美景,而是结合自己的故事,融叙事、抒情和描写为一体,既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特点,也让我们捕捉到了蕴含在作者心中对家乡的那份喜爱和自豪感,表现了作者较为成熟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全文语言流畅,清新淡雅,结尾点题升华,字里行间渗透着少年的人生憧憬和青春的热情。

常州田家炳中学分校  曹介梁

 

7.家乡的个性

那天,妈妈带回来几块大麻糕。黄澄澄的面皮儿,烤得焦黄相接,大老远就能闻到香气。咬一口,酥香满溢,甜味咸香交糅得那样恰到好处,唇齿留香,心里充斥着餍足,像是有块柔柔软软的地方被顶了一下,恍惚间竟像是尝到了家乡的滋味……

没做过游子,家乡自然只是一个模糊的名词,但这座秀外慧中的小城,却是让我打心眼里眷恋着的。蜿蜒的运河穿城而过,那是一条碧玉飘带,惹绿了我的眼,柔软了我的心。爱在桥头数那来往的船只,听那汽笛声声。再往城里走,天宁古寺的暮鼓晨钟是厚重而踏实的,渺远的声响荡开了去,给这小城又平添上三分肃穆。再抬眼看那灰墙黛瓦,鳞次高楼,小城抱着她的婉约追着她的摩登,在这大地一隅,静静安放着那经年累月才能嗅到的醇香。

追溯回过去,义和团曾经占领过家乡还是在历史书上瞥到的知识。初见时着实惊讶了一会儿,毕竟这座小城没有六朝古都的华丽与霸气,也没有烟花三月的绮丽与旖旎。原来她竟也名噪一时么?不,她从来就不是庸庸碌碌的,这里也刻下来唐荆川的文韬武略,留下过苏东坡的浅吟轻唱,也许还曾经是乾隆下江南时的惊鸿一瞥。家乡的摸样渐渐清晰了,她在丛中笑。

漫步于大街小巷,我的心是温暖的。一口吴侬软语,甜到了心坎里去。报刊亭的老板娘子哗哗翻找着零钱;上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嘴里还在念叨着昨日刚学的古诗;梳篦工坊里还有老师傅眯起眼,苍劲有力的一刀一凿。哦,对了,还有那小巷的拐角,卖麻糕的阿姨正逐个翻着面皮儿,炉壁上滋滋冒着烟气,那股焦火味儿混着香气,传得老远老远……

脑中浮现出家乡的影儿:那是一个中年智者的形象,双手兜在衣袖里,背微弓,露出的一双眼却是晶亮有神的,目光是慧黠而辽远的。不锋芒毕露,不穷凶极恶,平和却不懒散,积极却不苦争,这也许就是家乡的个性了。

 

【点评】酥香满溢的“大麻糕”,蜿蜒秀丽的“运河”,厚重踏实的“天宁寺钟声”,以及小城繁华的过往和今日的温馨……这些对于家乡美好的记忆都温暖地停留在作者的记忆中,一提起笔,就像泉水般流淌出来,家乡的个性展露无疑。文章结尾化抽象为形象,将家乡比作一个中年智者,水到渠成凸现文眼,猛然生辉。更值得称道的是小作者文字功底扎实,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丝毫不见斧凿之痕。                  

二十四中  刘霞

 

8.家乡的个性

好久没回家乡看看了,虽然城市的生活便捷,却仍是想念家乡。终于,在一个周末,我和爸爸坐上回家的车。

哦,到了!我的家乡在一些错落的小高楼中十分显眼,那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在阳光下宛如一条轻盈的绸带,让人感到一种空灵的美。我原本浮躁的心忽然沉静下来了。

走近小河,一只小鸡摇摇晃晃地走着,看见我,却也不闪躲。拐过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便映入我的眼帘,菜地中散落着农作的人们,突然,我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了。我觉得自己冒失地闯进了这宁静的圣地,不禁加快脚步,不愿破坏这份古朴的美。

回到家,爷爷欣喜地笑了,笑声爽朗。奶奶则忙着烧饭,他们用的仍然是需烧柴火的炉灶,他们不愿改用煤气灶。奶奶倒下菜油,一种奇异而浓郁的家乡特有的香味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真香!”我忍不住赞道。奶奶直了直腰板,说:“这可是我亲手种的油菜磨出的油啊。”她的脸上掩不住自豪。

晚饭是在院子里吃的,爷爷喝的,是他自酿的酒。夕阳被粉红的云霞簇拥着,美丽的云霞轻轻划过这淡蓝色的天际。落日把橘黄色的余晖洒在门前的老松树上,也洒在爷爷身上。爷爷一小口一小口地抿着酒,不像城里酒席上宾客的豪饮,他总是喝得很慢,品得很深……

入夜,屋外一片漆黑。路上没有一盏路灯,似乎不愿破坏这份乡村的宁静。“装了灯,哪能看到这么多星星哟!”奶奶总这么说。我仰起头,果真看到繁星缀满天空,是我久违的天空。“城里太吵太亮了,星星还是喜欢待在我们这里呢!”奶奶得意地笑了。

我闭上眼,想忆起城市,却只记得那浅灰色的天空,冰冷的钢筋水泥,和那匆匆而过的僵硬面孔……城市总是如此千篇一律。

我重新睁开眼,只见一片漆黑,但我似乎又看见酣睡的村庄,听见隐约的小河流淌声。家乡的个性就如这条小河一样,淡然、古朴却又固执,小河不知疲倦地流了许多年,我知道,它仍会这样快乐地流下去……

 

【点评】全文好似一幅长卷徐徐向我们展开,一帧帧充满乡野气息的画面扑面而来:小河流淌,乡村田野、农家风味、落日余晖、星群密布……无不闪现着“淡然、古朴却又固执”的个性,像颗颗闪亮的珍珠在“个性”的串联下熠熠生辉。

什么是“家乡”?是李白举头望见的一轮明月,是崔颢日暮江边的一缕愁烟,是刘邦在风云变幻中胜利的悲哀……

而本文小作者对于“家乡”的理解却着眼于“爷爷奶奶”——这至真至诚的亲人;着眼于“炉灶、菜油、自酿佳酒”——这乡村恬淡古朴的生活方式;着眼于“小河、小鸡、油菜花、繁星”——这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充满温馨气息和生活情趣的场景。 

作者从小处着眼,从细处着笔,一样能表现深刻的主题,一样能抒发真挚的情怀。作者能在考场上如此沉着地构思,如此沉稳地运笔,确实表现了作者才思的敏捷和飞扬的文采,表现了较为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写作的自信。

在阅读本文时,一份久违的惊喜和亲切,一种甜美的意境,别样的感觉会充盈整个胸腔,让热爱家乡者爱不释手,让思念家乡者热泪盈眶,让建设家乡者心潮澎湃,让奋斗他乡者备感亲切,让客居外乡者万分激动,让漂泊异乡者无比温暖,难怪文中的“奶奶”会“自豪”、“得意”地笑,可见“个性化”的选材,对生活细节的提炼和深化,是写作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作者能把“奶奶炒菜”“爷爷喝酒”这两个画面刻画得再细致些,比如加上一些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淡然、古朴却又固执”。

 

9.家乡的个性

家乡的个性像一枚枚深深浅浅的烙印,印在古城悠悠的青瓦红砖上,印在老人额际絮絮的白发间,印在稚童掌心那张微湿的糖纸里……

蜿蜒着穿城而过的运河,仿佛还荡漾着前朝的旧波。驿站上高挂的大红灯笼发出暖人的光芒,熏暖了歇脚的游子心中冷清的愁丝。不期而至的微雨夹杂着江南的草香,拂去了游客们一路烟尘,在这样一个看罢无数聚散离合的古都里,梦一回前朝,听一曲古今,再继续迈向未知的前途。

我的家乡正有这样一种个性,用运河的柔波涤荡游子的脚步,用历史的轻纱浣洗疲惫的心灵。

要想在常州听到至醇至朴的故事,只须找一位老人就行了。斑白的发际里仿佛夹着流淌的时光,而那一双炯炯的眼又似乎焕发着生命本真的光芒。他们会从三杰的故事讲起,讲那段激情与忧患并存的岁月,讲那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滚滚烽烟,恨不能把你拉进历史的洪流中。

喝口茶,他们平静了激动的神情,讲起丢沙包、滚铁环的童年,巷尾端坐的补碗匠和张罗的馄饨铺带着暖暖的气息,和平年代里平平淡淡的生活却被他们讲述的那么有味和知足。

而最令他们健谈的话题还是这十载的变化,开阔的道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耸立的高楼撑起了家乡人追求未来的自信。而在绿树红花的掩映间,小巷深处的寻常人家,孙辈们的生活已与他们的童年大相径庭,不变的却是一辈辈人流淌不息的浓浓的爱。

我的家乡正有这样一种个性,完整每一个家乡人的生命,用涌动的真情和质朴的民风笑对时间的雕琢,永葆青春的容颜。

家乡,她是我们熟悉而亲切的母亲,见证一个个故事和一段段真情。

家乡,他是历史的叙述者,包容众生,承载兴衰。

家乡,它是我们每个人头上的一枚烙印,用它的个性为芸芸爱它敬它念它的生命印下不灭的痕迹……

【点评】家乡,是每个人魂牵梦萦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但是,如果让我们用寥寥几百字来概括家乡的个性,却是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本文的作者用充满“情”调的笔,向我们展示了家乡的“个性美”。

1.历史的情怀。家乡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都,源远流长的运河水濡养了作者丰富的历史积淀。“古城悠悠的青瓦红砖”、“蜿蜒着穿城而过的运河”、“驿站上高挂的大红灯笼”,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座历经沧桑、承载兴衰的古城印象。然而,作者又不尽讲古,三杰的故事、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以及这十载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古城紧扣时代脉搏,永远追求未来的个性。

2.民俗的情趣。家乡是一座民风淳朴、底蕴丰富的老城,作者信手拈来的丢沙包、滚铁环、补碗匠、馄饨铺等等民俗民风,似乎让人窥视到老城市井文化的生活画卷,领略到淳朴的民风古韵,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文化个性。

3.真挚的情感。家乡是一座江南水乡,作者的文字也像被江南的烟雨浸染过一般,充满了小桥流水般的灵动。而作者透过文字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如三月的微雨般细腻,如初夏的清风般清新,这岂不也是这座城市的“个性”展现?

通读全文,其构思如白描般简洁精巧,行文如泼墨山水般写意潇洒,而底蕴如油画般厚重雄浑,家乡的包容,家乡的豁达,家乡的生生不息便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蒋健

 

10.家乡的个性

再回家乡,已是不知多少年之后。家乡早已在变迁之中物是人非,但却不经意间发现,它的个性依旧没变。

我重回家乡的老屋,轻扣门环,木制的门板“吱呀”,如同台上的老旦吊一嗓子绝伦的唱腔。记忆的帷幕缓缓拉开,那些泛黄的记忆如同此刻眼前纷飞的尘埃,在脑海中迅速扩散开来……

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后院的青藤。它们盘踞着墙角,不仅缠绕着竹架,更缠绕着彼此,因为缠得紧,绕的密,而更加贴近了心与心的距离,相濡以沫,一年又一年……

就像,这屋里的人。

老屋里总有窜门的人,他们坐下来,或温一壶老酒,或嗑一盘花生。数着家常,道着细琐。或许遇着一些不如意,要咒骂几声,这些都无所谓,因为这老屋的主人正热着酒,听你说着你的欢愉与不悦。

片刻之后,酒香溢满整个屋子,就连屋上的瓦片也跟着一起醉在这浓浓的酒香之中。轻轻抿一口,呵,陈年老酒!这时,主人才发话,和着酒香说:“人生无常。”喜怒哀乐也是一种人生的阅历。或许,接下来的,会是长时间的寂静,每个人都微闭着眼,像是醉在酒香里了,又像是醉在屋主人的话里了。细细观察会发现,他们的嘴角都微微上扬着,毕竟——人生无常。经历喜怒哀乐也是一种幸福。

又是“吱呀”一声,将我从记忆的漩涡中拉扯出来,我扭头看去,原来是隔壁的婆婆去河畔洗完衣服回来,正对上我的目光,婆婆原本微笑的脸在此时笑成了一朵花。她放下木盆,便径直走到我跟前,领着我去她家坐坐。我想,我也可以吃着婆婆做的莲子汤,跟她说说我的欢愉与不悦。

家乡的人哟,就像那后院的青藤彼此缠绕,心心相映,而家乡的个性便在这一颗颗紧靠的心中氤氲出淳朴的滋味……

 

【点评】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更是一篇耐人寻味的美文。我认为出彩之处有以下几点:

1.时空的交错。本文由“重回家乡的老屋”写起,在轻叩门环的“吱呀”声中,作者把镜头移向多年前的老屋,叙写老屋中的人和事,最后又在“吱呀”声中将视野拉回现实。在顺叙和插叙的交替运用中,形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过去”和“现在”的融合,避免了结构上的单一化。

2.人与物的交叠。作者在文中首尾两次写到“后院的青藤”,实则借青藤象征家乡的人,用青藤的彼此缠绕、心心相印表现家乡人互相帮助、彼此扶持的个性。文章的主题在青藤的映衬下显得耐人寻味,避免了立意的简单化和标签化。

3.凝练淡雅而意蕴丰富的语言。文中既有“如同台上的老旦吊一嗓子绝伦的唱腔”这样绝伦的比喻,又有“它们盘踞着墙角,不仅缠绕着竹架,更缠绕着彼此”这样精准的描摹,也有“喜怒哀乐也是一种人生的阅历”这样深刻的哲言,形成了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蒋健

 

11.家乡的个性

家乡为何物?我生于斯,长于斯之地。

童年的时光大多在家乡度过,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清清楚楚地映在我的脑海中。

春之生机盎然。一大丛一大丛的油菜花在初春时节倏然绽放。迎着清晨的第一束阳光,混合着泥土芳香,朝气蓬勃地露出金灿灿的笑脸。在远方袅袅炊烟下,构成了一幅温暖的田园画,在静谧中看到春天孕育的活力与青春洋溢的个性。

夏之宁静高远。静静的池塘中,莲叶田田,一朵朵纯白的荷花婷婷于水中。剔透、无暇、细腻、光洁,宛然如脱俗的仙子傲然于世,褪去一身铅华,幽幽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秋之朴实无华。一簇簇细小的花朵在枝头上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清香,哦,那是桂花。村中的人每到这时,便会摘下一些花瓣放在米饭中蒸食,带着丝丝桂花香气的米饭便会清甜可口。还有桂花糕、桂花糖、桂花酿……这些取之于桂花而制作的佳肴珍馐,便是家乡民风的真实写照,简单朴素却不失精彩。

冬之坚忍不拔。皑皑白雪下,一抹红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那淡淡的清香若有若无,难寻难觅。他以顽强不屈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份孤高清傲,飘逸灵动之美便造就了“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神秘色彩。

春夏秋冬,四季的韵律谱写成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我,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发现——美的眼睛。不仅仅是四季之美,而且还发现了人们心中的真、善、美,正如花朵的芬芳。

我的家乡在烟雨的氤氲下,便是一幅被晕染过的水墨画,是家乡那可爱的人们一笔一画地描绘的。人们的真善美,便是家乡的个性。

 

【点评】通过写家乡的四季表达出自己对家乡不同时期的感受,从而写出家乡个性,立意很好,按四季作为切入口,一线贯穿,凸显主题。语言细致,时而柔美,时而壮丽,在语言中依托了作者自己浓厚的情感,以文中景和物来承载思想,能使人产生共鸣。文中加入了适当的议论和抒情部分,能够加强语言的感染力。从细小代表四季的景物入手,加入心情变化,能更好地表现“个性”。不足之处在于家乡的个性,作者以对春之花对春之生机盎然、夏之荷对夏之宁静高远、秋之桂对秋之朴实无华、冬之梅对冬之坚忍不拔,内容有些程式化,不能体现家乡的独有的特点即个性。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    徐俊

 

12.家乡的个性

家乡有如慈母良父般的柔美纯情;有如海水沙滩般的温情惬意;有如品尝咖啡般的闲情逸致。家乡的个性正如此,细心品味让人沉醉其中。

家乡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历史追溯到一百年前,太平天国时期。肆意的侵略令人无法忍受,但家乡却以其不屈服的个性战胜了这一切,它见证了历史、留下了。正因如此,作为家乡的儿女,更应以其为骄傲,发扬个性。

家乡是温柔甜美,惹人喜爱的。幽深的小巷透出古典气息,芳香的青草、光艳美丽的广玉兰,使苏东坡也足以为她而驻足。家乡正如那刚出生的婴儿惹人喜爱。生机勃勃的景物也让人感受到它奋发向上的活力。

家乡是平易近人,广于交友的。本届省运会将于家乡举行,这不乏是一个辉煌的盛世。古往今来,中外游客来到家乡的也不在少数。家乡正如那香花迷人的香味远远传播,引来无数蜂蝶聚集,共庆乐事。家乡的个性孕育出的子民正如它一样热情好客,不拘束。

家乡是热爱文学、热衷创作的。瞿秋白便是一个典型代表。文学赋予家乡以诗情画意、古典淳朴的意境。家乡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文学是它的精神支柱;是它的推动力;是它的寄托。有了文学,它更加地文静,但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力量。

家乡的个性既易于捕捉却又深奥难懂,只有生活在家乡长久的人才会品味出它那诱人的个性。

家乡是笔尖跳动的文字,包含了作者的个性;家乡是鸟儿互动的欢乐,充满了活力;家乡是我的精神家园,家乡的个性在你身上不也能够体现吗?

 

【点评】面对“个性”这样一个抽象的题目,作者能够“化大为小”将其具体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温柔甜美,惹人喜爱”等四个方面,策略上无疑是正确有效的,这也使文章一定程度上有了具体可感的内容。言为心声,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的对家乡喜爱之情,最是难能可贵。

但正如作者所言“家乡的个性是深奥的,是需要品味的”。或许是因为年龄、阅历的缘故,习作内容上肤浅的,对个性感悟犹如在皮肤上挠了几下痒,力度不够,未能挖掘出厚重的东西,这是个遗憾。联系上下文看第一小节,那也是不足,前后不完全一致,并不能总领全文。

武进湖塘实验初中  刘俊成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