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简洁明了地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并说出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能理解小说以窗为线索,采用对比的手法反映了两位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能够感受到近窗病人的善良美好和远窗病人的丑陋卑劣,明白作者创作小说的用意旨在提倡人性的善,鞭挞人性的恶。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音乐)“在你静静地窗前
我将怎样寻找……”
“窗”——一个美丽动人的字眼。清晨,推开窗,可以看到初升的太阳;傍晚推开窗,可以俯瞰灯火阑珊的城市。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推开泰格特笔下的这扇《窗》,去看看窗里的故事,寻找窗里的美好!
二、整体感知,揭开窗之面纱
1、 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尝试着概括小说的情节。(说清主要人物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概述时紧扣住人和事。怎么样?谁来试试!
明确:两位住在同一病房的重病患者,一个靠窗,一个离窗较远。靠窗的病人利用每天仰坐的机会替远窗病人讲述窗外美丽的景色。远窗病人听着靠窗病人的描述心生嫉妒,在他突发疾病的时候,选择见死不救,终于获得了靠窗的床位,这才发现原来窗外只有一堵墙。
——概括时,是否忽略了小说中一些重要的细节呢?
三、感受窗之人物
2、这便是两位病重的患者上演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会结束,但故事里的人却总会给人留下无尽的思考。
透过这扇窗,你看到的是怎样的两个人?
①个人思考,划出相关语句,做批注;
②我们首先来看看靠窗病人是个怎样的人?
③是呀,他善良、他乐观、所以他眼中的窗外是如画的美景,请同学自由朗读4、5小节,读出景物的美好。
那美丽的公园、成群的野鸭、盛开的鲜花、可爱的顽童、精彩的球赛……真是令人心生向往。
④如果说,现在你就是那位靠窗的病人,能否依据这两节,选取你感兴趣的片段,适当地加入自己的想象,绘声绘色地为你的同桌描述窗外的美景?
请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和上书,仔细听听他的描述是否令人心生向往。
刚刚我们伴随着悠扬的音乐,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将丰富的想象化作了动人的语言。大家觉得累不累呢?
可是你不要忘了,靠窗病人的真实处境——病重需要静养,每天讲述两个小时。可想而知,这些美丽的景色是他含着泪的微笑,忍着痛的挽歌。
遗憾的是,这样的美好之中却产生了恶的萌芽,远窗的病人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听觉盛宴,反而祈望独享窗外的美景。他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他的善念只是一闪而过,紧接着就被可怕的欲望控制住了心智。
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卑劣丑恶
由此可见,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远窗病人,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卑劣丑恶、贪得无厌、得寸进尺。所以在他的眼中窗外是堵秃墙。
小结:这就是发生在同一扇窗下的故事。远窗病人与近窗病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远一近,哪里只是与窗的距离?分明是心灵的距离,是与善良、美好、高尚的距离。
四、品味墙之深意
3、故事的结局,远窗病人终于得到了靠窗的床位,却惊讶地发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作者为什么为远窗的病人安排了这样的结局,他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①墙有何深意?
②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
心灵黑暗、心存妒忌的人,只能用“眼”去看世界,当然只看到墙;这墙不仅象征着他闭塞的心灵,更是作者对他的惩罚,这样的人不配拥有欣赏美景的资格,墙阻断了他欣赏窗外美景的途径。表现了小说对无情自私、卑劣残忍者的鞭挞,对善良高尚者的赞扬。
而近窗者心灵美好、善待他人,是用“心”去看,所以他看到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四、 续写窗之结局
故事在作者巧妙地安排下戛然而止,“光秃秃的一堵墙”是作者为远窗的病人安排的结局。你想给他一个怎样的结局呢?请你发挥想象力,在原文的结尾之后续写一段情节。字数(50字左右)
五、 总结
同学们用丰富的想象与优美的文字为泰格特的《窗》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个性注脚。我想今天的这堂课也像文中的那扇窗一样,让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内心的善良美好、纯洁高尚。
最后我想把顾城的一首诗送给大家:
“我要在大地上,
画满窗户。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请学生齐读诗歌,希望从今天起你能时时开启美好的心窗,反观自己的内心,让光明永驻心间。
六、 课后作业
阅读欧亨利作品《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