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概述:
18题: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参考答案:
(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的(岳飞)妻子慰问他(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不要求直译,无大错即可满分)
共4分,平均得分3.02分。其中(1)平均得分1.61分,(2)平均得分1.41,略高于去年同类型题目。
第一句取于课内,第二句取于课外。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字、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其中关键字词的理解是判分的主要依据。从标准答案的拟定来看,更加注重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重视“能力立意”,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
错因分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阅卷中我们发现,部分考生对“下”“辙”“轼”“之”不能正确理解。“下”理解成“向下”,“俯下身子”“辙”理解成“撤兵”(估计把“辙”混淆为“撤”了)。“轼”理解成“马车”“高处”“台阶”等。
0分举例,考生一:看见手下都辙了,登上高台望着将士。考生二:下车看敌兵辙兵的足迹,站在马车上向远处望去。甚至有考生闹出“下车看苏辙,上车看苏轼”的笑话。只能判为0分了。
当然,由于(1)取之于课内,相当多的考生能得分较高。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阅卷中我们发现,部分考生对“诸”“将”“戍”“妻”“其”“死国”“其孤”不能正确理解。“诸”理解成“诸侯”“诸葛亮”等。“将”理解成“将要”。“戍”理解成“发配”。“死国” 理解成“亡了国”“死在这个国家”。
还有,考生没能认真阅读和理解选文,还有人称和对象也没搞明白,就匆忙作答。
评分举例:
考生一:各位将士远出驻守,派妻子照顾好自己家,为国事而死的人,就照料好,养育好留下的孩子。(可评1分)
考生二:诸葛亮向远处去了,带领妻子来慰问回家,死在这个国家的人,就是这个国家的孤儿。(可评0分)
反思建议:
从这两题的考查来看,还是能反映命题者的“学科内容生活化、考点设计情景化”的主张,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对于文言文能大致读懂即可,文言文教学应唤起学生的兴趣,注重整体的理解与解读,学会一词多义的变通,在具体的语境中推导字词的含义,学习文言要打通古今,嫁接生活。作答时要联系文章有关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不要作脱离文章,天马行空式的解答。
(高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