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散文阅读《但丁的目光》中的两道试题。《但丁的目光》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这是一篇语言精美、意境深邃的散文。第两题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中“阅读散文等文学作品,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了的语言”这一要求。第14题共3分,平均得分是1.79分,得3分的占6.52%,得2分的占69.67%,得1分的占20.09%,得0分的占3.72%,难度系数是0.6;第15题共3分,平均得分是1.48分,得3分的占9.72%,得2分的占44.93%,得1分的占29.17%,得0分的占16.18%,难度系数是0.49;得分率虽不高,却体现了良好的区分度。
纵观学生的答题情况,发现学生以下几种情况比较突出:
1.阅读文本不深入,概括要点不全面。第14题的答案要点都集中在语段四,得分点共三点,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大部分能说到后两点,而忽视第一点的情况较多:“他从此可以开始自由地追求知识和美德”;有的学生甚至只找到了其中的一句“因为他从此可以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这些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没有仔细深入地阅读文本,不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对相关语段进行全面分析,只抓住了其中某一点信息,粗枝大叶得漏了另一方面的信息。
2.审题错误,答题欠规范。第14、15题的要求都很清楚,14题问:“第3节末尾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15题要求“说说目光的特征和具体含义”。而在答题过程中,有的考生不仔细审题,特别是第15题有的考生要么只答目光的特征,要么只答具体含义而不答目光的特征。例如,14题有的考生答“但丁的流亡生活为他写作《神曲》奠定了基础”,有的学生的答“如果但丁不流放就不可能有《神曲》这本书”。15题有的学生答“但丁的目光忧郁而深邃,体现了但丁远离家乡却对理想不懈追求”,有的则答“体现了但丁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内心的愁苦”。这些答案都是由于学生审题不清或审题错误造成的。
3.脱离文本,天马行空乱答一气。阅卷中发现有的学生答14题是这样写的:“对于但丁来说这种饱含挫折的生活是对自己的锻造,为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一次机会,正是这次机会让他成为了文艺复兴的先驱”。15题有的考生这样答:“目光坚定、有力,体现了但丁经历过挫折懂得怎样去克服挫折。”
4.答案过于程式化。学生在答第14题时说“这样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写下文但丁的流放生活起了铺垫作用”,还有学生答“这是设置悬念,让读者深深感到但丁创作《神曲》是一件充满艰辛的事”。答15题时学生说“写但丁的目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但丁心含愁苦,对自己、国家和人类的命运非常担忧”,有的则说“但丁的目光忧郁而深邃,这里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但丁思想者的形象,赞颂了他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先驱的崇高形象”。
以上罗列的几种答题情况不仅仅是散文阅读中暴露的问题,其实是学生在阅读理解题过程的常见问题。鉴于此,我认为在今后的阅读教学或复习时应该注意: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养成仔细研读文本的习惯。文本是阅读的直接感官材料,也是我们教与学的重要依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仔细研读文本的习惯,学生如果不能仔细深入地阅读文本,便不能知文本为什么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作品,也不知道作品是如何凝聚作者的文思和情结,如何涵盖语文知识和技能,如何贯穿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里,教师与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教师与学生互动时倡导个性化的解读和平等对话,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以多元开放的,但是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能脱离文本而进行!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2.认真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发现文学作品,从表达方式来说,作者都是在遣词用句上下了一番工夫的,所以读者只有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才能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主要体现在透彻地了解精妙的语言所表达的作家思想情感的意义和情味,也就是认真揣摩品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语,这样的语言能够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语言同文意有什么关系。
3.答题时要言之有据。所谓 “言之有据”还是要学生在阅读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凭空瞎说。复习时我曾告诉学生语文阅读理解的答案虽是人为的参考答案,但参考答案一定是依据文本来说的。语文阅读理解得分的主动权在我们同学们手中,关键是在于你有没有“言之有据”地来作答。
4.答题要规范语言。答案基本思考出来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语言是否规范。语言要简洁明了,书写要认真;重复罗嗦,不得要领,会给人“不知所云”的感觉。
(谢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