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初中教育>>语文>>教学资源>>课件荟萃>>八年级上册课件>>文章内容
读本:妈妈,我不让你死
信息时间:2010-12-03     阅读次数:
 
课题研究活动(听课)情况记录表
 

课题

《妈妈,我不让你死》

授课人

 

时间

2010.11.25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能借助文本中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通过联想和想象,再塑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品质。3、通过阅读,感受主人公洛迪热爱母亲的深厚情感以及与困难顽强斗争的男子汉信念。

4、体会家庭教育对人成长的意义。

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这是关于亲情单元的课外延伸,作为一篇翻译过来的文章,在语言的优美、写作的手法、行文的结构上并没有太出色的表现,所以我对这篇文章设定的教学目标,首要就是能够有条理的复述课文。《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复述课文不仅能促使学生读懂读熟文章,还能帮助他们把握文章的情理逻辑。复述课文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思维训练,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说话的自信心,又有益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记忆、思考、表述能力。接着考虑怎样能够使学生通过文中不多的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感知人物形象,所以设计编排特写镜头这一环节,希望以这样的一种情境,带领学生再次研读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让学生联想和想象,来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最后一个环节,是在备课过程中最“难产”的,既要与前面一脉相承,又要能体现一定的梯度,集合全组老师的智慧,最后把点落到对洛迪精神品质产生的根源的探究上,同时让每个学生也能有话可讲,有感可发。

2、学生实际

    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这篇课文不存在太大的理解问题,因此设计这堂课时,重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责任心的理解。

课前预设

课堂生成

存在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揭示课题

   父亲经常不在家,你在家是如何做的?

   班上的男同学一人说一点,说完就坐下。

   老师总结:今天,我想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男子汉,他就是美国十岁的少年洛迪。我们看看在灾难来临之时,洛迪是怎样与洪水抗争,救护妈妈的。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妈妈,我不让你死》。

 

二、初读文本,复述情节

1.    创设情境:请你以洛迪的身份来复述这个故事,要求:

1)语言流畅;

2)叙述有条理,情节要完整;

3)声音要响亮,不要照本宣读;

4)先在四人小组间选拔,一人复述,其他同学补充。

2.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3.  带领学生理清文章的主要情节

情节一:旋涡中救母

情节二:激流中坚持

情节三:黑暗中守侯

情节四:空房内看护

情节五:大路上得救

 

三、品读文本,走进洛迪

1.    导入: 

旋涡、激流、黑暗这每一种情形,对于十岁的洛迪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困境,而洛迪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如果要将洛迪救母的事迹拍成纪录片,你觉得这五个情节中的哪个情节的哪个画面最打动你,请你为这个画面写一个特写镜头,并说说选择这个画面的原因。

     要求:(1)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述出来。

2.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

(1)      这个场景是否值得做特写?

(2)      还有没有更好的表现主旨的特写镜头?

(3)      语言描述是否准确、生动?

 

四、挖掘教益  丰富思想

1、因为洪水中勇敢地救了妈妈,洛迪获得了美国童子军最高英雄奖——十字荣誉勋章,一夜之间,洛迪成为了万千美国少年心目中的英雄。而洛迪能成为少年英雄,表面看来是因为洪水救妈妈这个突发事件,但他做出这一举动是否偶然?为什么?

   洛迪是伟大的,在他身后有一个更伟大的父亲,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那我们同学,你们的身后呢?请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的家庭教育对你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

   组织学生同桌合作,然后派一个代表展示。

  

 

全课总结: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

家庭是孩子幸福的根源,

老师真诚地祝愿每位同学都能从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享受温暖、汲取力量、成就你们辉煌灿烂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给父母现在的模样作一次肖像描写,再向父母要他们结婚时或年轻时的照片,也作一次肖像描写,把两次肖像描写做一个比较,以书面形式发表随感。

 

2、生活中,父母、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请从生活中撷取一个与文章第一段类似的细节,并说说对你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小组合作

代表交流

 

 

 

 

 

 

 

 

 

 

 

 

 

 

 

 

 

 

 

 

 

 

 

 

 

 

 

 

 

 

 

 

 

 

 

 

 

 

 

 

 

 

 

 

 

 
4918.ppt
4919.doc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