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花絮>>文章内容
总结评价课,师生再次起飞的平台——《进步就是优秀》听课随想
信息时间:2010-12-07     阅读次数:

122下午,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黄瑾老师执教了一节总结评价课《进步就是优秀》,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给大家带来许多启示。

总结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来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如指导老师不明确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评价过程比较随意,评价主体单一,学生自评、互评流于形式,反映学生活动情况的数据或资料收集不够及时。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如果没有总结评价,那就是盲人摸象,难以辨识事物的真相;雾里看花,难以认清事物的本质;水中望月,难以把握事物的规律。

通过总结评价,可以使学生更清晰自身的发展历程,更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更系统地梳理活动材料,更有利于经验的累积和智慧的分享。

大家都觉得,总结评价课难操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真正上好决非易事。听完老师这节课,我提出了这样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总结评价课,到底总结什么?

1、需要总结学生的成长经历

活动伊始,有三位老队长上前介绍各自的成长经历。

如《走进棒垒球》活动中,各位组员面对新名词,出于好奇心,在老师指导下,有序开展活动。从制定活动计划,搜集相关资料,撰写活动总结,一切都有条不紊。初次出去采访,心里紧张害怕,担心大哥哥大姐姐不愿接受采访。最后,经过反复思想斗争,终于鼓起勇气,克服胆怯,勇敢采访。

制作档案袋时,遇到困难,害怕做不好。通过努力,最后取得成功,感悟出: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会有甜蜜的收获。

你看,学生既展示了自己采访的经历,也悟出了成功的秘诀。

2、需要总结活动的得失成败

如《我为省运来加油》活动中,学生指出最大进步是更加自主,自由分组,有不服输的拼劲。但缺点也非常明显,遇到困难,不是商量,而是争论。想了解市民对省运会是否有一定了解,是否关心,就想设计针对市民的调查问卷。设计初稿时,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筛选,删减了一部分。然后大胆地向市民发出问卷,进行回收、分析和评价。

学生的外出调查取得了成功,也总结出了经验。当然,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其体验成功的情境。

  3、需要总结能力的获取提升

如学生的汇报自己制作档案袋时,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指导。老师对档案袋制作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小队队员之间分工明确,工作仔细,但美中不足的是,汇报材料版面不完美,名称口号不突出。

家长也指出他们比上学期做得更好了。但在展示时,如果能背下来,形式更丰富一些,效果会更好。

学生能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有针对性的改进不足,难能可贵。他们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磨砺中,逐步成长起来了。

二、总结评价课,到底评价什么?

1、需要评价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

学习态度,主要是指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评价。

如一队长在介绍自己是如何从犹豫走向坚定,主动参与队长招募的过程。他讲到了在开展《家乡美》,本来想申请当队长,但想到上学期几位队长为了做档案袋中的材料,常常利用了业余时间,很晚才回家,他犹豫了。过后,他常常为自己的犹豫而后悔。这次,他终于鼓起勇气,参加队长招募会,主动申请当队长。初次上台比较紧张,失败后又准备了五分钟,再次上台了,最后通过了考验。他认为最大的收获是“我拥有了一份知难而上,勇于挑战的勇气。”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变化,战胜自己的弱点,敢于表白自己的真情。

如果此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相信会有更多的同学以他为榜样,勇于挑战自我。

当然,学生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2、需要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累积

主要是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是否能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的帮助,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成果,在小组中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等。

一组学生用新闻播报的表演形式展示了小组活动时遇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汇报材料的主题还没有定下,怎么办?同学们献计献策,各显神通,通过团结合作,解决了这个难题。同学们从中明白,遇到困难不慌张,团结友爱度难关。人心齐,泰山移。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展开问题解决过程的评价,引领其他学生来评价他们的合作程度和能力,考量他们在合作上有没有进步。

通过这样的评价,同学们会借鉴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效仿和运作。
 3
、需要评价学生探究精神的学习

可以通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来评价。

如一组学生表演了本小组是如何“永不放弃”的。为了提升汇报效果,他们主动联系老师,自告奋勇地到六(2)班作模拟汇报。同时,向同学们发出放建议书,根据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进行多次修改,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最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通过活动,小组之间更加团结了,办事能力更强了。

  面对怎样汇报这一难题,同学们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通过联系沟通、模拟汇报、听取建议、改进提高等形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评价时,可以就是否敢于提出问题,以独特和新颖的方式着手解决问题和表达

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善于观察记录、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的资料、积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等方面作出评价。

三、总结评价课,到底指导什么?

总结评价课,到底应该指导什么?总结评价课的目标定位、内容形式、操作流程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我们在关注总结评价的整体观、多元化和过程性的同时,到底如何指导学生展开总结评价呢?

1、评价目标的定位

毋庸置疑,各种不同领域活动的总结评价,其评价目标定位肯定会有差异性。如研究性

学习,侧重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侧重于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方面;劳动与技术教育,侧重于获得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方面等。

在其总目标之下,再根据各个不同活动内容细化目标,制定出分级目标。

只有目标准确定位,才能不偏不倚,有的放矢。

在《进步就是优秀》这一总结评价活动中,我们可以将评价目标定位在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围绕自己在活动中遇到哪些困难,分别是如何解决的。这样的定位,就能做到形散神不散,不会出现大而空,散而乱的现象。

2、评价内容的取舍

一节总结评价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百花齐放,需要有一定的取舍。

可围绕研究对象、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只取其中一到两个方面进行展现,不能是多样化全部呈现。这样的取舍,教学过程将更加清晰,学生活动将更具思维性,将更加有效地达成评价目标。

  在评价小组活动中,老师引导同学们夸夸我们的小队,提出了这样四个评价内容:学会与别人合作、汇报形式更丰富、获得的评价更全面具体、档案袋制作有特色。这样的评价内容多而杂,学生难以操作。我们可以重点对“档案袋制作有特色”进行评价,在评价时,让学生提一提可从哪些方面评价,设定一些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指标。这样,学生就易于操作,善于评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评价方式的呈现

评价不能太抽象,评价应该围绕着内容、目标、对象来评价。评价内容取向性要明确,

除了评价意志和情感外,还要触及到研究本身。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该指向于评价内容。

夸奖赞赏、表演展示,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评价内容,但可作为评价的载体,从中引出评价的内容,归纳出评价方式。

4、评价工具的操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评价表这样一类评价工具来规范评价,拓

展评价的内涵,提升评价的品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师生共同开发自评表、互评表等评价工具,引导评价思路,再现活动轨迹。这样,有了目标体系的明确指引,有了评价工具的规范操控,总结评价才能做得更有内容、更有内涵、更有成果。

如果缺乏必备的评价工具,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如在总结小队进步时,教师从“发现亮点、关注细节、找出不足之处”三方面,引导学生作出具体而有指向性的评价。但学生往往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但如果我们围绕这三方面进行细化,学生的评价就更具指向性。

如果我们对学生评价有自评表和互评表,对小组评价、档案袋评价也有相应的评价表,学生就会按照评价表要求,易于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生在活动的体验是多方面,因此,评价也是多元的。通过设计评价表,分解需要达成的目标,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价、家长和教师评价,共同完成评价目标。这样,学生就对自己及所在小组有一个客观公正评价,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活动表层,只是作活动过程的简要回顾。

因此,在总结评价课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思想,找出需要评价的内容,教师作评价方式和方法的指引,让学生学会评价,开展各类相应的评价活动。

总之,在总结评价课中,教师要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这样,学生就会不断享受到逐步成长的喜悦。通过自我参照,找准起点,摸清轨迹,明确方向。

几点思考:

1、多元与统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多元标准、多元评价方式。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但在一节课中,或是一个活动中,过分强调多元,形式就会太花哨,学生参与程度就会降低,缺少深度体验和回味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我们提倡在某一个阶段中,评价的标准相对一致,评价的方式相对统一,评价的内容相对集中。

2、个性与共性。评价中,在尊重和凸显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作出准确评价。这样,学生就不会过分关注结果,而能注重经验的累积,并将经验和教训转化为今后活动的参照物。

3、进步与落后。要注意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勇于创新。对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提供参与的机会,如实行小组长轮值制,发言人轮流制等。引导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活动的表现。

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提倡深度体验,以“自我参照”来判定自己的进步。

  4、展示与评价。总结评价课,落点是评价。展示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总结评价课中,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评价,而不是仅仅是成果展示。

同时,评价也不等于评价指导,总结加评价也不等于总结评价指导。

作为一节规范的总结评价课,我们的把手在哪里?

共同建构评价指标。总结评价课的重点是师生在互动中构建总结评价的指标。指标可

能会有多条线索,有对个人的评价、对小组的评价、对后期成果的评价,如档案袋等。在建构各类评价指标中,只要老师、学生认同评价指标即可。可以从仿到创,可对使用的现成评价指标加以修改,让它更适应本班学生。

评价不是终结性的。评价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评价的体系,需要不断构建和不断

完善。允许学生二次达标,即如果没有达标,可进一步努力和完善后再达标。评价应该成为学生活动的目标引领,对学生的后续研究,开展类似的活动起目标导向。这样,学生会在后续或今后的活动中,朝你期待的目标奋进。

如何上好总结评价课?它需要有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和实践,探究与建构。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做了,就会留下发展和成长的足迹,就会享有回味和思考的乐趣。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