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语文>>常州青语>>玉兰幽香>>成长记录>>文章内容
形似→神似:对学生“亚学习状态”的关注
信息时间:2010-12-07     阅读次数:

主题:课堂教学研究

形似→神似:对学生“亚学习状态”的关注

——来自《石头书》的观察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孟亦萍

摘要】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采取课堂观察的方法更能清晰有效地折射教师的教学行为。根据观察后取得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明确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诸多因素以及应采取的研究措施。

关键词】学习状态;课堂实效;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概述

课堂观察与以往的听课有所不同,它最大的特征是具有“主题性”,即观察者带有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象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

本次课堂观察的主题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为什么确立这一主题呢?因为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听课方式,老师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教师”这一角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机智等,忽略了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而事实上,从学生学习状况的变化这一方面完全可以折射映照出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状态。

钟启泉教授曾经指出:实施有效教学首先必须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他还说: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因此,我们观察课堂的“学生的学习投入状态”这一主题正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走向由传统的观察教师教学行为向关注学生学习状况的新途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观察过程描述

(一)观察过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五个确定,即确定观察主题、确定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工具、确定观察方法、确定成员分工。(2)准备人手一份课堂教案,对教材及教师的教学思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在观察时更多地聚焦于我们的主题。

第二阶段是现场阶段,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全班所有学生在8个时间段中的学习状态投入情况。以备观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和研究。

第三阶段是反思阶段,既观察之后的反思与分析,我们对所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二)观察人员的安排及方法

本次课堂观察活动,由我校三年级的10名语文教师担任观察者。观察对象为全体三(7)班40位学生,10名教师分10组实施观察,每组观察4位学生,每位学生分别以140的序号代替。本次课堂观察执教内容是三年级语文《石头书》。

观察组对全班所有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每5分钟一次进行观察记录。我们假设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表现为三种:一是不投入,包括做小动作、说话、开小差及其他;二是一般性投入,表现为一般性的倾听;三是非常投入,包括深度倾听、回答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质疑及其他。在进入现场之前,我们统一了观察规划,要求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记录时间刻度,每5分钟为一个观察单位;二是记录“田野笔记”,即教学发生的过程与场景;三是“定向观察”,即对所观察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进行定向定时的记录;四是辅以课后访谈,即观课结束后,对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访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并开展具有一定反思性价值的交流与总结。

我们将这次观察的主题确定为“学生学习的投入状态”,采用以定量观察为主同时结合定性观察的方法进行,观察采用量表法,对所有学生进行5分钟一次的观察(见表1),同时辅以录音笔等工具作为观察的参考。

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1

学生

扫视(每5分钟,观察整堂课)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注:“不投入”包括:1、做小动作,2、说话,3、开小差,4、其他;

“一般性投入”包括:5、一般性倾听;

“非常投入”包括:6、深度倾听,7、回答问题,8、完成学习任务,9、质疑,10、其他。

填写内容为学习投入状态的编号,如“做小动作”为“1”,“说话”为“2”等等。

三、观察数据汇总

观察结束后,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汇总与交流。根据学生学习投入状态的情况,我们获得了整班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汇总表(见表2)及曲线图(见曲线图)。

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2

扫视

不投入

一般性投入

非常投入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

8

20

15

37.5

17

42.5

2

9

22.5

15

37.5

16

40

3

6

15

16

40

18

45

4

7

17.5

18

45

15

37.5

5

6

15

13

32.5

21

52.5

6

6

15

9

22.5

25

62.5

7

6

15

13

32.5

21

52.5

8

6

15

15

37.5

19

47.5

总数

54

16.9

114

35.6

152

47.5

 

 

 

 

 

 

 

 

 

 

 

 

根据定性与定量的统计汇总,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一)关于整堂课的情况。

从整体看,学生在本堂课上的学习投入状态良好。在8次定时观察中,呈非常投入、一般性投入、不投入的人次分别为15211454。从曲线图上看,“不投入状态”曲线始终处于低位运行状态。

(二)关于学生的“非常投入”状态。

学生“非常投入”的时间集中在第6个观察单位内,即课堂的2530分钟的时间段内,人数约占班级人数的47.5%,但与此同时,有16.9%的学生处于“不投入状态”,35.6%的学生处于“一般性投入状态”。

(三)关于学生的“不投入状态”。

学生的不投入状态比较平稳,比例最高的集中在第2个观察单位,即课堂的510分钟时间段内,此时“不投入”的学生数占班级人数的22.5%。但与此同时,有40%的学生处于“非常投入状态”,37.5%的学生处于“一般性投入状态”。

四、观察结果分析

此次观察,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方式,观察者坐到了学生身边,近距离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既观察了学生的显性学习行为,又能清楚地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等细微变化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学生隐性的学习行为。因此,对观察到的现象能作更深入理性的思考分析:

(一)学生学习状态与课堂教学情境有关。即教学方式、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吸引学生的有用技巧之一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新颖而有趣的。课堂中的8个时段中,第6个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最好。我们分析发现,这个时段,教师用电脑动画演示了地壳变化的过程,并要求学生看第二遍时为动画配上解说词。这一学习方式的设计与众不同,学生既能欣赏到美妙的动画,又能了解地壳变化的神奇过程,还能当解说员为动画配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方式新颖、有趣、灵活,课堂上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投入状态达到了62.5%,学习效果最好。而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圈划标注以及师生之间长时间的对话等常用的教学方式的环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较差。

(二)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内容有关。在学习课文时,精彩的段落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通过电脑画面欣赏石头书上的矿物和化石等比较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内容时,学生的投入状态较好。相反,学习内容比较平淡的地方,学生的注意力就明显呈分散状态,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三)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教学节奏有关。如果课堂教学节奏紧凑,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就会跟着飞速转动起来;反之,课堂节奏缓慢、课堂组织松散,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在课堂上观察到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学习状态也有不同,即使是学习状态相当好的学生,学习投入状态在曲线图上也会呈现明显上升下降、不稳定的趋势。请看25号学生的学习状态,其中学习状态中“1表示“不投入状态”,“2表示“一般性投入状态”,“3表示“非常投入状态”:

 

 

 

 

 

 

 

 

 

 


(四)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师教学艺术有关。如课堂中的第七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刨根问底”“高兴”等词语体会川川和磊磊已经被博大精深的“石头书”吸引住了,孩子们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也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必能读出大自然的神奇,读出探求知识的喜悦。但观察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时缺少激情的渲染与艺术的点拨,学生的学习状态呈现出低潮,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五、观察启示及建议

本次课堂观察,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同时提出一些建议:

(一)儿童的视角:精心编排的浸润状态。我们观察的是三年级的学生,虽说有了一、二年级时学习常规的教育,学习习惯应该比较理想了。但我们发现中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矫正和培养,即使是学习比较投入的学生,上课时仍有各种诸如啃指甲、踢桌脚、玩笔、开关文具盒等不良习惯的出现,比如38号学生,上课时共举手13次,回答3次,学习状态相当理想,但执教的老师注意到她在第4时段时经常在无意识地摆弄胸卡,且长达4分钟之久。这样的学生不是个别现象,看表层似乎是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善急待重视,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从儿童的立场来看,是缺乏一种精心编排的浸润状态。

编排的浸润状态的关键是把信息从书本和黑板移开,并在学生的心中把它带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中。浸润关注的是学生怎样与内容接触……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学习者浸润在复杂的和真实的经验中,那么我们就需要在如何展开教学方面做出重大的改变。那如何精心编排这种浸润状态呢?

首先是 “设计”,需要围绕一个主题来设计课程。主题是分层级的,即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有亚主题、次主题,从而形成一个主题群。主题设计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因为主题往往是以实际问题的形式出现,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借用复杂性科学的用语我们可以称之为“主题吸引子”,它强有力地进入学生的整个生活,吸收一切可能的养分。

其次要“浸润”,必然要营造一个丰富、润泽的环境,这个环境需要有着生动表情、动作的教师用亲切的语调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需要有学生 “视野”之外的各种信息,而所有这些信息都在不断地促建那张脑内地图。

关注学生是发展学生的前提,观察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发展学生就要采用合理的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当我们用敏感的眼神与全部的心灵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之后,我们必须掌握引起学生积极学习的调控技术。教师的教学智慧最主要地表现在他对于学生状态的把握与适时的调控上,当学生的思维游离于课堂的时候,教师的一笑一颦,一句机智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一种不经意似的暗示,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心理学的视角:放松的警戒状态。

对于知识的扩展来说,存在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把构成内在动机的中高度挑战与低威胁,和一种普遍渗透的良好感觉结合起来。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作放松的警觉……放松的警觉保证了学生在一种安全的情境下受到挑战。当学生从事对他们而言是重要的工作时,他们会对工作做出不同的解释。内在的承诺包括一定程度的兴奋感,这种兴奋感能够为加工和模式化提供能量。放松的警觉也包括一种个人的兴奋感与安全感,这种兴奋感与安全感能够允许学生在增强容忍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延迟满足的能力的同时,去探索新的思想和联系。”

“放松的警觉”意味着“高挑战、低威胁”。一方面,我们需要意识到只有恰当的不平衡、不确定、不熟悉才能促使脑进行再组织,丰富认知地图。另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动机,如前面所说的“主题吸引子”,对知识本身的渴求能激起兴奋和活力。另外,如多尔所说,学生们愿意去那个未知的世界冒险,但前提是他们需要感受到一种安全感,也就是说师生都需要一个放松的状态来迎接挑战。值得注意的是放松不等于松驰,而是随着学习节奏自然地有张有弛。

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当儿童进入学校后,不要让他们和世界隔绝开来,不能用一些不受他们欢迎的方式强迫他们学习,而是应该想方法让他们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那样就能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首先要使儿童具有放松的警戒状态,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场里。

(三)教学的视角:积极的加工状态

教学设计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技术把握的综合水平,这里包含着对教材的解读水平及呈现方式、课堂节奏的设计。儿童不能适应单调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该有意识地变化我们的教学,让儿童在整节课上尽可能不感觉单调,尽可能地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让他们始终鼓涨起主动学习的风帆,呈现出饱满的主动学习状态,积极的加工状态!

如果说“精心编排的浸润”提供了可以选择的五彩斑斓的材料,“放松的警觉”保证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积极加工”就是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事实证明,优秀学生经常会问问自己“我做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着眼于“意义问题”的积极加工提供了方向,即在生活意义指引下统合信息,这样那些无意识层面的信息也会被激活,进入意识层面。另一方面,积极加工是对自我的一个全面审视,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兴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从而理解什么对我而言是重要的、必要的。积极加工既可以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也可以得到团体的帮助。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积极加工的机会,比如,在课堂提问时,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拍摄下来,进行比较,来发现学生的性向、意愿等。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以生为本”、“师生平等”、“目中有人”等各种理念已深入人心,耳熟能详,大家认为这些理念在我们的课堂上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发扬,但这次课堂观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观课结束的时候,我们深切体会到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从来都没有这样认真地听过课”,“从来都没有这样细致地关注学生”,这是我们共同的感受。而学生的学习状态才是真正决定学习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有一位老师观课之后说,她感到“震惊”,她感到“震惊”的原因是回想自己的课堂,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在课堂把学生放到“第一”的位置。“以生为本”就要以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为本,我们这次观察分析了每一位学生在课上的学习状况,比如有一位学生,始终在“非投入”与“一般性投入”之间游离,似乎一直在倾听,似乎一直在游离,从来没有举过一次手,在要求圈划的时候也常常会游离,事后访谈,她也表示自己“不记得曾经在什么时候举过手”。我们的班级中常年有着这样的同学,我们岂不要感到我们的教学在关注每个学生方面还是十分的任重道远?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教学中是一件急不可待的大事!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