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武进区运村小学 陆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指导带着初读的体会,读好课题。
【抓住文本的特点,遵循写人文章的阅读规律,尊重学生的初读感受,不拘泥于一般的字词检复,而是直奔主题。】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录音,边听边看书。
2、听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交流。
3、比较句子。
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水缸,缸里装了水。
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这缸到底有多大呢?让我们来看看图。(我们用缸边的小朋友和这口大缸做个比较:缸身很粗——几个小朋友合抱过来;缸又很深——水面比小朋友的身高还要高)这水到底有多深呢?让我们把镜头拉得近一些。看水缸的近景图,观察缸里的水。好大的水缸!好满的水啊!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有几句话?
2、交流:
3、指名读第一句,听了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出示卡片、理解:一不小心。换个词(一不留神,一不注意)
师述:是啊,一不小心,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里。我们一不小心,也可能会做错很多事:比如:做数学题时,一不小心,就可能( )……
所以,小朋友们,生活中可不能有那么多的“一不小心”,得“多加小心”才是啊!
【词语教学的方法比较巧妙,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并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看见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别的小朋友怎么样?(都慌了)
出示卡片:慌了
① “慌了”是什么意思?(急了;急得不知该怎么办了)
② 小朋友慌成了什么样子?看挂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几个小朋友“慌”的表现。书上是怎么说的?指名读。孩子们为什么慌成这样呢?
③看图,想象:有的哭,他为什么哭?有的喊,谁来试着喊一喊?你会怎么喊?(喊声要大,急切,歇斯底里)这什么要这样喊?一齐帮他喊一喊。
④是啊,他们又害怕,又着急,你能读出他们的慌张样吗?(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⑤同学们,让我们冷静下来想想:这些孩子的办法能不能救出掉进水缸的孩子?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看起来,遇到事情,慌慌张张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此时此刻,别的孩子都慌了,只有一个孩子没有慌,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一生读第三段,其他人用直线划出描写司马光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司马光有几个动作?(搬、砸)
(2)把“搬”改成“拿”好不好?为什么?为什么要用大石头?你能学一学这个动作吗?
(3)“使劲”是什么意思?怎样“砸”才是“使劲”?谁来模仿一下?(举高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嘴里喊着“哎”)大家一起表演一遍。
(4)比赛读。指名读。齐读。
3、假如当时你在现场,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别的办法救缸里的孩子?得出结论:方法是可以,但时间不允许,时间就是生命,情势紧张,容不得时间耽误,在当时的情形下,举石砸缸、就地取材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3、你能用“司马光,你真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聪明 勇敢 机智 见义勇为 爱动脑筋 遇事不慌)
师:小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砸缸救人成为千古佳话。小朋友,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读一读。(齐读)
【文章重点内容的讲读,紧紧扣住关键的语句展开。同时,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总结延伸:
1、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长大以后,成为北宋有名的宰相,还写出了不朽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
2、爱读书的小朋友,请你去读一读课外书上有关司马光的故事,爱讲故事的小朋友,请你把《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听。
【这一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重情趣,激发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重基础,强调字词教学在阅读过程中的有效落实;重习惯,让孩子们边读书边思考,学会在求异中求同,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