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语文>>常州青语>>玉兰幽香>>成长记录>>文章内容
重视批注式阅读,让语文学习扎实而灵动
信息时间:2010-12-07     阅读次数:

内容提要阅读教学活动与人类生存状态密切相关,它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本着以发展学生个性,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原则,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了批注这一有效的阅读方法,笔者发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渐渐地增强了,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渐渐地提高了。但是针对目前课堂实践中出现的无效批注、低效批注、批注滥用等现象,本文将从在文本精彩处、文本疑惑处、文本留白处、在拓展活动中开展合理有效的批注,让语文学习取得扎实而灵动的效果。

关键词   批注   表达技巧   文本留白   拓展阅读    

“教育的宗旨就是让社会性的人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个性色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在传统的“满堂灌”和“问答式”教学已经为绝大多数老师所摒弃的同时,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批注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谓批注,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或符号在读物上的空白处留标记、作注释、写评语,记录自已在阅读时所产生的联想、感悟,对文本内容、形式作评价与赏析。它强调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品读文本,主动地探寻文本的价值,它以独特性、自主性、探究性受到学生的青睐与教师的重视。  

但是对于批注这一阅读方式,无论在理论认识还是实际操作上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纵观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着大量的无效批注、低效批注、批注滥用等现象。那么,我们怎样在有限的课堂容量里有效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呢?  

一、在文本精彩处批注  

现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在遣词造句方面显示出了作者的文思泉涌,有的在谋篇布局方面显示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有的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显示出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巧妙灵动……这些令人啧啧赞叹的精彩成为了学生的精神大餐,伴随着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  

1、批注于——美妙的字词句段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若干相互关联的句子又组成了表情达意的段落。遣词造句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个基本任务,也是一个基本能力。优雅的词句让人心旷神怡,动情的词句让人潸然泪下,激昂的词句又让人心潮澎湃。《灰椋鸟》(苏教版10册)一课中,写作者选择好观察位置,然后观察灰椋鸟时用了“翘首以盼”一词。有学生认为这个词用得非常生动贴切,于是他这样批注:“翘首以盼”指仰着脖子等待着,很急切地希望看到某人某事的出现,这里写出了作者观察灰椋鸟的心情很急切。因为关于灰椋鸟的纪录片激起了作者观察灰椋鸟的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作者蠢蠢欲动不能自已。作者用词非常生动、贴切,我好像也体会到了作者当时迫切的心情,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再比如,《大江保卫战》(苏教版10册)一文中,“狂风为我们呐喊,大浪为我们加油,暴雨为我们助威。”让我们眼前那浮现出了人民子弟兵冒着狂风暴雨与洪水战斗的画面,我们不禁为人民子弟兵英勇乐观的大无畏精神深深震撼着。有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批注:作者写得非常生动,我好像听到了狂风暴雨大浪的肆虐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战士们迎着狂风、冒着大雨同洪水战斗的情形,我也体会到了战士们为了人民利益奋不顾身的崇高品质和在困难面前的乐观主义精神。  

2、批注于——灵动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让学生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是一个容量较大、内涵较宽的范畴:1)包括叙述、描写、抒情在内的表达方式;2)包括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在内的表现手法;3)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反复在内的修辞方法;4)包括主次、详略、繁简在内的材料安排;5)包括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在内的结构安排。一个个孤立的词语、一句句独立话语正因为得益于作者巧妙而灵动的表达才能表情达意,才显得富有生命力。  

比如,场面描写对气氛的渲染、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和远航》(苏教版第10册)一课中的场面描写就非常成功。作者一开始就从三个方面对“扬帆起航”这个场面进行了描写:第一,两万七千八百多人,身份多样。第二,两百多艘船,而且船的造型雄伟壮观。第三,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仔仔细细、清清楚楚,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了郑和船队规模的宏大,更是给学生学习场面描写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所以有一个同学这样批注:原来场面描写并不难,我们可以像作者一样从个几个方面进行分别进行,这样就轻松多了!看来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  

比如,倒叙方法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钱学森》(苏教版第9册)一课开篇介绍钱学森“归国”时的情景,接下来交代“留学”、“贡献”,倒叙这一手法的巧妙运用,更加深刻地突出了钱学森“身在他乡,而心系祖国”的高尚情怀。对于倒叙,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它的主要特点是先交代结果后叙述事件,好处就是使作文产生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能做出这样的批注,至少说明这位同学对于“倒叙”这一方法已经达到融汇贯通,能举一反三的程度了。  

比如,比喻就是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海伦·凯勒》(苏教版第10册)一文中这样写道:“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知识的甘霖。”到了这句话,同学们不禁感概万千,有学生做出了这样的批注:海伦·凯勒从小遭遇双目失明、双儿失聪的痛苦,文中作者把“海伦学习知识”比作“海绵吸收雨露甘霖”,生动的比喻一下子就让在知识面前如饥似渴、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海伦形象跃然纸上,这也为后文小海伦成为了一个教育家、成为了 19C 与拿破仑并驾齐驱的伟人做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就是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神奇效果。  

再比如,首尾呼应这一文章结构安排方法的好处既可以强调主题思想,又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同时也使全文结构缜密。《九寨沟》(苏教版第7册)一文主要从五花海、五彩池以及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写出了九寨沟的美丽,课文首尾呼应,浑然天成,让人清楚地感知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都是写九寨沟的美,把这两个自然段揉在一起学习,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初步勾勒出九寨沟美的轮廓。学生纷纷对首尾呼应这一方法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从课后小练笔的完成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开头和结尾呼应自然,文章结构比较完整、和谐。  

二、在文本疑惑处批注  

关于读书的方法,古语有云:“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往往在课文的朦胧处,作者悄悄地蒙了一层面纱,而这正是需要学生深刻感悟的重点、难点,如果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就能为学生打开一扇走进文本的大门,文本的美将会在学生批注阅读时一一展现出来。  

1、批注于——文本未知处  

对于一篇全新的阅读材料来说,未知处可能是一个生字,可能是一个词语,也可能是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些成了阅读的障碍,但是这些障碍同时成了学生的阅读动力。随着自主阅读的逐渐深入,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二泉映月》(苏教版第10册)中,小时候,师父问阿炳从二泉的流水声中听到什么。阿炳只是摇了摇头。可是十多年后的中秋夜,阿炳居然听懂了二泉的流水声。“这是为什么呢?”好多学生纷纷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经过进一步的研读,学生找出了答案。学生作出了这样的批注:十多年过去了,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师父离开了人世,自己的眼睛失明了,自己过着颠沛流离的而生活,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与世间的冷暖。所以,他听懂了。  

《水》(苏教版第10册)一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缺水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可是作者选取的几件事情却是儿时得到水的快乐。这让学生一头雾水——到底是“苦”还是“乐”呢?好多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甚至有的同学怀疑作者选材不当。这样的疑问是可贵的,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疑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是深刻的;这样的批注是扎实有效的。或许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被称为学习。  

2、批注于——文本矛盾处  

文本中有许多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令人费解,可是细细品读之后就会发现隐藏在文本中的端倪。引导学生在此处批注,往往可以顺利地找到进入文本的金钥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草地上断粮了,战士们饥寒交迫”和“彭德怀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比如“彭德怀如此深爱坐骑大黑骡子”和“命令机关长开枪杀骡子”,等等。咋一读就会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我就把这些疑问又抛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做出批注。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发现这一切都紧紧围绕“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这一主题展开的。  

三、在文本留白处批注  

留白作为一种表达艺术,指作者故意将本该具体的地方简洁化,将本来清晰的地方写得含蓄隐晦,以给予读者更多的阅读空间。如果恰当地挖掘文本,不仅可以全面地理解文本,而且可以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批注于——情节留白处  

依托文本,发挥想象,对故事情节留白处进行补充,称之为情节补白。语文学习过程中,情节补白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地编故事,而是基于文本内容与惹人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它是一种合理范围内的再创造。  

《黄鹤楼送别》一文中,主要写了大诗人李白给意识已有的忘年交孟浩然饯行的故事。俗话说“情不动,辞不发。”为了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心中的依依惜别之情,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李孟二人的生活、学习时的情景。有学生这样批注:白天,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出游,吟诗作赋,他们俨然一对无话不谈的挚友;傍晚,李白在油灯下向孟浩然讨教白天吟诵的诗赋,李白早已把孟浩然当做自己的师傅;夜晚,他们睡在一张上,李白把孟浩然当做自己的兄长。  

2、批注于——结果留白处  

结果补白多见于“言虽终,而意未尽”的文章,此类文章在结尾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实际上,苏教版教材中的《乌鸦喝水后传》完全可以称为童话故事《乌鸦喝水》的结果补白篇。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中那位吹竽手的最终结果如何呢?有的学生这样批注:南 郭 先生虽然逃到了城外,但是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他觉得没有真才实学肯定不行,于是他拿出以前的积蓄去拜师学艺了,最终成和俞伯牙齐名的宫廷乐师。还有一位学生这样批注到:南 郭 先生逃到了城外,他转念一想,我就这样逃走了怎能当男子汉呢?一人做事一人当,我还是向齐缗王认罪吧。于是,他来到王公自首。齐缗王觉得他虽有欺君之罪,但是诚信难得,于是免除了它的死罪,还留他当了一名宫廷守卫。  

四、在拓展阅读中批注  

语文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包含了审美的、科学的、历史的、生物的、道德的、艺术的、辩证的……汉语之所以能够为众多的国家、众多的外国人所青睐,其魅力或许就在于她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吧。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越来越多的拓展阅读活动中,应当引导去比较对照,运用批注法去自主学习,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1、批注于——文本相同处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或者难点,为了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教师往往会引入一些拓展的阅读材料加以巩固学习。《大江保卫战》一课通过解放军官兵战洪水、保大堤、救群众的故事,赞颂了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利益而奋不顾身的精神。学完这一篇课文,我们及时补充了阅读材料《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有的同学作出了这样的批注:不管是一群军人,还是还是一位军人;不管是像黄晓文那样的干部,还是像李向群这样的普通战士,只要是人民子弟兵,只要听到了人民的召唤,他们都是人名生命财产的忠实的守护者。谁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毫无疑问——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2、批注于——文本异同处  

《嫦娥奔月》(苏教版第9册)主要通过嫦娥经常接济贫苦百姓、与逢蒙周旋吃下仙丹的故事赞美嫦娥是一位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心地善良、机智勇敢的女性。可是在不同版本中,人们对嫦娥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嫦娥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有的认为嫦娥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有的认为嫦娥是表里不一的人。嫦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而已,无需追究。但是,引导学生去阅读不同版本的《嫦娥奔月》,通过自身的阅读比较得出嫦娥在不同的文学群体中的不同地位,引导学生学会用批判地眼光对待文本、对待文学。有的认为:或许每一个版本中反应的只是嫦娥的一个方面而已,或许把不同的材料综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嫦娥的。既然这样,那就不奇怪了。再大公无私的人也会有私心的,正人君子有时也会谎的。还有的同学认为:嫦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并不重要,仁者见仁,智者见者。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材料中得出嫦娥的不同形象。  

重视批注式阅读,让学生在字词句段的丛林中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去观照表达文字的技巧,不仅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拥有了自主解读文本的精神。  

参考书目  

1、蒋霜霜《让批注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小学教学参考》2009.5  

2、张萍《补白文本——启发想象的有效途径》《小学教学参考》2009.5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