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朱华锋
阅读了特级教师于晓琳刊登在2008年第十期《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台湾小学语文教学管窥》一文后,深有感触,尤其是对文中所述的那位六年级教师黄美虹执教的现代诗歌《梦想》,展示的竟然是第五课时的教学。难以想象,对六年级的学生,一篇短短的一百多个字的现代诗歌,竟然上了五课时!这在大陆的阅读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再看她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来赏析诗歌的语言;通过对比喻、排比、对偶、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剖析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不由得我对台湾语文教学的“扎实”大为感叹!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有这么扎实吗?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允许我们这么做吗?
其实,大陆的小学语文教师们也是想把语文课上扎实的,然而近乎苛刻的教材编排根本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因为每一篇课文都设定了固定的教学时限,如果擅自拖堂的话,那么,规定的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因为每一篇课文都设定了固定的教学目标,如果不按照这样的教学目标来上课的话,那么,就无法应付“考试”的指挥棒。看吧,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我们的教师们是如何处理教材的:
现象一:长文短教。无论是哪个年级段,也无论是哪册教材,几乎都有在规定的学时内根本无法把所有知识点“一网打尽”的课文。这样的课文教师自己研读都需要花几个小时,学生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两三课时中就完全学懂学会呢?于是就只能删繁就简,保留核心了。这就好比是一个球队,队中只有上场比赛所需要的几名队员,而没有替补一样,怎能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获取胜利?况且,哪些知识点才是核心?能否准确把握住核心的知识?这也是困挠教师的难题,使得教师们常常患得患失,顾此失彼!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已经用铁的事实向我们证明:只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社会才会繁荣昌盛。因此,抓核心知识点而放弃次要知识点无疑是种无奈之举。因为,不符合教学现状的课时规定禁锢了教师的手脚,逼得教师只能“赶火车”式的上课;固定的教学目标、考试的指挥棒,限制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使得教师只能按照规定的套路来教。想想吧,连我们的教师都只能“应付”教学,都把教学当作任务来完成了,还能教出怎样出类拔萃的学生呢?无怪乎有流言道:进小学前,感觉孩子的头每个都不一样,而小学毕业时,横看竖看,孩子的头都长得一样了!
现象二:蜻蜓点水。有些教师兢兢业业,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抓。那么,在规定的学时内,就只能把知识如蜻蜓点水般和盘托出。在规定的学时内,想把一篇课文所有的知识点都使学生知晓、明白、懂得、会用,唯一的办法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当作电脑的内存,实行“满堂灌”。其结果是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要不到。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感悟、辨析、思辩、巩固……进行扎实地语文训练,不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时空,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而且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大家都知道,吃得太饱是会撑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一知半解,知识混淆。更适得其反的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疲于奔命”,从小就对学习产生不了一点兴趣。如果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可言呢?
……
这些现象都向我们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扎实的,是带有浓郁的政令色彩和功利性的。新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教师的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已经上了好几个台阶,接下来急需做的,就是如何运用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把每一节语文课夯实了。而要达到这个高度,首要是使用好我们赖以教育教学的工具——教材。那么,如何使用好我们的教材呢?
一、正确看待教材,跳出教材的桎梏。
叶老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而实现“不教”的主要途径是“教材”。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但是,现今的教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从编写程序看,教材编写无非是少数专家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关调研,对教材的整体构架进行讨论和论证,对精心遴选的课文进行加工、编辑和再创造。这样,语文教材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家们的思想、才华、学识和经验。因此,不管专家们如何博采众长、深谋远虑,它终归只是一种有明显局限的主观意志。因此,编者意图不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唯一的行动指南。也就是说,教材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完美无缺,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的。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应当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展开学习。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才能完成,只有在师生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但是,一直以来,对教材的处理和解读都是有规定的、统一的,这束缚了教师的能动性。于是我们的教师——当然接着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就跪着、匍匐在教科书前面,不敢有自己的声音,或者我们也想有自己的声音,但却不被允许!这对“人”的教育教学而言,是多么可悲的事啊!教育,反而使“人”格矮化,使个性丧失,使智慧泯灭,使创造力降低了!
要想使我们的教学更扎实,更具有“人”性,就要正确看待教材的价值,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所奴役。
二、尊重教材,把教材语文化。
人们常说: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确,从内容上看,有的属于历史地理的范畴,有的属于思想政治的范畴,有的属于风俗人情的范畴……真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使人难以捉摸!但几乎都不是为语文教学而写的,不像其他学科,知识是系统的有序的循序渐进的。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上语文课时往往会一不小心就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文化课……而独独不是语文课。从根本上讲,我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材,因为所谓的教材,并没有自己“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我们并不能拿着教材直接进行教学。只有把教材“语文化”,才能使语文教材真正具有“语文味”,才能使教材焕发出思想和言语的光彩。
把教材“语文化”,即赋予教材“语文”的特性,使之成为“语言”的文本、“语言形式”的文本。语文的魅力,只有落实到言语形式上,才算到了它应该的地方,才算找准了精彩处。
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草原》一课的第一小节中有句话:“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一碧千里”才“并不茫茫”吗?只有抓住“茫茫”一词,才能深入理解巴金写这句话的用意。“茫茫”的意思是“没有边际,看不清楚”,如在“大海茫茫”中,是因为非常辽阔,没有边际的意思;在“雪地茫茫”中,是因为都是一个颜色看不清楚的意思;在“人海茫茫”中,是因为人太多分辨不出、找不到的意思。只有理解到这个份上,才能理解草原“并不茫茫”是因为虽然一碧千里,但是这种绿也是有层次感的,并不像雪地那样只是一片雪白;而且,在天底下,还有羊群、小丘、骏马、大牛作点缀,并没有“茫茫”所带给人的那种“盲目”感。如果不把这个词“语文化”,只是纯粹地谈感受,那是不可能理解得这么透彻,体会到巴金初见草原时那种愉快、享受的情绪的。
再比如苏教版第十一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第五小节中有句话:“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为什么说叶子绿得“深沉”呢?这个词通常是不用来形容植物的呀!那么它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很快得出结论:充分经历过磨难,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的人才配得上这个词,由此可得出这株柳树是饱经风霜的。那么,它也许经历了什么呢?这样一想象,一练说,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但体会到柳树所经历的苦难,更明白了作者已经把这株柳当作人来写了,足见他对这株柳树的敬畏之情。
以上两个案例,如果我们不把教材“语言化”、“语言形式化”,我们可能就发现不了他们的精妙之处了。值得一提的是,对教材“语文化”必须建立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对教师来说,“语文化”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一种上课前的先行阅读,但正如沈德潜所说的“有第一等的襟抱、第一等的学识,才有第一等的真诗”。我们面对的文本作者,大都就是这样的“第一等”的人,所以单就阅读而言,我们也许只有仰视的份。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有了“语文化文本”的权力和机会就可以对文本指指点点了——这实在是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其次是对言语的敬重,课文的言语绝大多数都是精致高雅的,其高度可能是我们一辈子也达不到的,作为语文教师,更不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妄下断语,一定要怀着谦恭的态度才行,只是在充分读懂的前提下,为了教学需要做一些语文化的处理。把教材“语文化”,还一定要谨记语文课的目标和内容是指向言语形式的,即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才是语文之“本”。
三、尊重学生,把教材学生化。
把教材学生化,即要求教师不再高高在上,不再是权威,不再用成年人对教材的解读方式和理解方式去压学生。而应该蹲下身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喜好出发,引领着学生在知识的王国中遨游,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教材就是个例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范本。这些能力绝大部分来自于课堂,取决于师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而我们教材中的课文又是具有典范性的名家名篇。从“人”的角度来看,学生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表现为每个人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惟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从一切从学生出发”的观点来看,学生对教材的不同理解都是有理的,他们具有自由解读文本的权利。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意义之一也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悟自得,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代言人”,而是一个伴读者。因此,要想真正地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不应该剥夺他们解读文本的权利,无论是他们对文本内容的选择还是抛弃,认同还是不认同。其实越是好的作品,其内涵意义越是常读常新,作为这些名家名篇最年轻的读者,我们有什么权力要让他们屈从于一种处理、一元解读呢?再者,教材的内涵意义有多深,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教多深,这不正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还不会站立就要强迫他们跑么!这种做法无疑是违背儿童成长规律的,只会造成对“走路”的畏惧。
把教材学生化,目的是从小使学生养成能够用独立自主的眼光来审视作品,用已有的经验来辨析文字,用积累的知识来解读文本,还文本以它们本来的样子,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文本丰富的内涵。当然,把教材学生化也不是信马由缰,教师在其中要起到引导、激趣、扳正、激励的作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教学中要做的、应该做的只是让他们的理解都是哈姆雷特,而不是任何别人就行了。
把教材学生化,还体现在不受课时的束缚,只要是学生感兴趣,愿意学,不排斥厌烦,那么,教师就要乘热打铁多教;反之,则要适可而止!这才是真正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
四、整合教材,把教材结构化。
新课改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要想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最有效的办法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按照“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观点,现行的教材,每篇文章都是由着一定的缘由被组合进一定的单元里的。从整体教学来讲,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重点。每一篇被组合进“单元”的课文,都有实现“单元”目标的特定功能。单篇课文仅是语文教材这个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发挥语文的教学功能,但如果不将之纳入整个语文教学系统,就不能真正发挥单篇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因此,把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文整合,进行结构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与结构相关的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体现了逐渐内化的教育规律;有助于学生发现、形成学习方法,不断改进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掌握和灵活使用方法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辨证的思维方式,这是人的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少些分散性和随意性,多些聚合性和系统性,把单篇课文纳入单元中,并观照整册教材甚至于整个语文系列教材,只有这样把教材结构化,才能发挥语文教学整体教学功能。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高效。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她呼唤“扎实”!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把课上扎实,是对母语的尊重,是去除浮华后的返璞归真,是还语文之“本”,是注重“人”的发展!也惟有把课上扎实,才不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使命。(注:该文获得2009年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