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针对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生活的感悟力、思辨力等欠缺,现有的人生经验和现实的写作能力同作文教学目标之间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的特点,为了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帮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作文的感悟,笔者主要是从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细致观察、引导学生在对生活认真体验、引导学生在对生活重新审视这三个方面进行尝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我手写我心”的快乐。
【关键词】:作文 生活 感悟 观察 体验 审视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我们也清楚,作文的过程是学生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寻求表达的过程,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成功地实现“客观事物—主观认识—书面表达”。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生活的感悟力、思辨力等欠缺,现有的人生经验和现实的写作能力同作文教学目标之间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也只重视训练的量,忽视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只重视形式的指导,忽视学生对生活的体悟,这很大程度上割断了写作与生活的天然联系,直接导致作文教学远离社会生活,以至于许多学生为了作文而作文,以虚假的语言来敷衍,或者干脆抄袭别人的文章来应付。假话、大话、套话比比皆是,缺乏丰富想象力、灵性和社会汁水的“克隆”式、“木乃伊”式的作文,频频出现于作文课或考卷之上。
因而,回归广袤深厚的社会生活土壤,走出单纯传授语言技能的游戏,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帮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作文的感悟,是当前作文教学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怎么才能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作文的感悟,让他们在作文中可以尽情地展示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呢?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的。
一、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细致观察中获取作文的感悟
陶行知 先生在“六个解放”理论中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使他能干、能想、能说,而完成这一理论的最佳环境就是大自然、大社会,因为“造化钟神秀”,大自然中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社会,去观察起伏的山谷,富饶的原野;去欣赏蔷薇色的春天,金黄色的秋天;去领会人间百态,风土人情。
1. 写生活随笔
我首先摒弃以命题作文为主的训练形式,代之以“定量”,辅以“定向”的方法,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写生活随笔,放手让学生写自己认为值得一写的东西,不拘内容和文体,不限篇幅,不求老到,重在捕捉美的瞬间。让春天的第一丛新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一束红叶,冬天的皑皑白雪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让人物细小的神态动作、片语只言、乃至瞬息的感受变化、情绪波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领学生走向生活的博大与精深。
2. 在平常事中寻求美
我在作文教学时重视让学生明白,作文不应局限于写丰功伟绩,高大形象,更应着眼于身边的普通人、平常事,从别人司空见惯中发现美、寻求闪光点;“披沙拣金”,“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更能表现出作者的独特视角,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如一位同学在写《熟悉的陌生人》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他在文中描述了一位在他上学时经常会遇到的女汽车司机。对于这位同学来说她应该是一个陌生人,但几乎天天见面,又令他觉得似乎又很熟悉。小作者没有刻意去表现她光辉的一面,而是抓住一、两个细微之处——恰到好处地停站,乐于等候正在跑过来的乘车人,反映出女汽车司机的称职,乐于为乘客着想的品质。这个选题虽然是人们常见的,但又显得那样有说服力,那样新颖。
二、引导学生在对生活认真体验中获取作文的感悟
刘勰说:“文附质也。”“文”就是语言文字及其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质”就是内容,包括思想和情感。“文附质也”,语言文字的表达必须扎根于特定的思想和情感内容之中。而“质”则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感受,才有作文的愿望,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正如 叶圣陶 先生所说:“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我在日常作文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认真地体验生活,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课题,运用已有知识研究课题,获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或在貌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中有自己的独到发现,或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那些“别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全无”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充满情趣。
如在进行完“我们应该怎么长大”讨论后,我们班的一位学生就从他的生活实际出发,向父母、包括我这个老师,提出了一个大胆,又反映学生心声的倡议——
《不要告诫我,让我犯错》(例文)
亲爱的妈妈,如果你真的爱我,能不能不要事事都告诫我,让我去犯错好吗?因为只有在不断跌倒中我才能学会怎样走路,我才能长大,才能真正地自立。
妈妈,你不是一直说,我们现在东西得来太容易了,所以不懂得珍惜。对于你们的不停告诫,也由于它来得太容易了,就常常被我很容易地忘掉。就像糖放多了会苦,太多的告诫也会令人生厌。次数多了,时间久了,会让我们产生逆反心理;有时,就算明知你们是对的,也总忍不住回嘴,或对着干。就想徐怀钰在一首歌中唱的那样:“有怪兽每天对着我喷火,想什么做什么身上穿什么,他的意见没停过,嫌东又嫌西,仿佛我不该是我……再罗嗦,一脚踹到外太空!”
再说,大人又不是一直不会犯错误。妈妈不也是“大错不犯,小事不断”嘛!这可是爸爸经常讲的一句话。而且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说如果没有过犯错,我怎么知道,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以后要是我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就会犯很大的错。
最后,亲爱的妈妈,我要对你说:“既然你不能代替我长大,那么你也不应该代替我体验。请少给我告诫,让我自己犯错,也让我自己成长。”
三、引导学生在对生活重新审视中获取作文的感悟
多年从事中高年级教学的人可以发现,课本中的许多作文题材在多个年级段中重复出现,甚至同一类作文题材在同一年级段中重复出现两次。如《我的爸爸、妈妈……》这一选题,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仍“痴心不改”,这也造成了学生作文的重复、抄袭现象的产生。因此,引导学生在对生活重新审视中,从早已熟悉的人、事中获取新的、或更深入的理解,重新挖掘作文的内涵,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这项尝试,我主要采取三步完成。
1. 收集、比较、修改旧作
在进行高年级作文教学时,每完成一个作文的教学任务之前,我总要提前两到三个星期,要求学生收集、整理自己以往所写过的同类型、同题材的作文,进行作前的比较,主要是比较自己所写的同类型文章语言结构、及主题选材异同,重观原物,重忆原事,重思原创过程,分析优劣得失。然后选取一篇自认为最出色的作文进行修改、交流,为下一轮的体验活动做准备。
2. 设定特定的体验环境
在重新审视原作后,结合写作内容,借鉴现代的教育理念,我设定了特定的体验环境,让学生重新回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寻找新的作文素材,去重新认识似乎早已熟悉的人或事,把握其内涵。以《我的(爸爸、妈妈……)》一文为例,以往学生写父母,也只停留在父母在学习、生活上对他们的关心,而且选材十分相似,许多文章甚至如出一辙。内容也是只流于形式,缺少较直观、真切的感受。于是,上学期,在完成此类作文时,结合《中国少年报》的一项活动,我为学生设定了特定的体验环境——“做一天父母”,为爸爸,妈妈洗脚,认识父母的活动,或以小记者的身份对所写的人(父母)进行采访。在对人物有深切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写《我的(爸爸、妈妈……)》,事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多能真切地体会到父母的可敬可亲,以及寄托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能从父亲不太强壮的背影中体会出父爱的深厚与岁月的沉重;能从母亲头上增添的几根白发上,悟出母爱的博大与无私。学生的作文再不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而是在对生活有了再认识后的有感而发。
3. 进行新、旧作文的比较与评改
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新旧作文的比较与评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新、旧作文,然后选取小组成员中一到两篇新、旧作文反差较大(人物相同,主题相似,写作角度不同),较优秀的学生写作,分析比较文稿的差异,分析讨论、或请文章作者讲述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真切地认识到,更换观察角度,重新审视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二、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教给学生重新审视生活的方法,提供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事物的空间与条件,让所有学生最大限度地打破以往写作时固有的模式,以及思维方式修改作文。三、教师在进行的最后评改时,首先应对新、旧作文的切入点进行比较,对作文中最能体现学生独特感悟的文字,最能反映学生崭新视角的内容,应以在班上朗读,或张贴等形式,给予最大限度的表扬,以此让学生明白应该欣赏什么,注意什么,认识到在生活中获取作文感悟的重要,并进一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写作的情感。
《我的妈妈》(旧)
在我心中,我的妈妈是全世界最美的。她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黑珍珠般的眼睛总是带着笑意,在我不开心的时候,这双眼睛总会把最灿烂的阳光带到我身边。
妈妈是十分爱我的。昨天夜里,我们小区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停电,可天热得让人觉得脑子里总是“嗡嗡”地响,唉!这么热怎么睡啊!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抚摸着我的头说:“梦梦,睡着了就觉得清凉了。”我听了后,乖乖地点点头睡下了。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刚睡下几分钟,过了一会儿,就觉得浑身凉丝丝的。就慢慢地睁开眼睛,啊,我惊呆了,原来是妈妈在给我扇扇子,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妈妈是天下最好的妈妈。我爱你妈妈。
《我的妈妈》(新)
今天是我十一岁的生日,听老师说,我们的生日也是“母难日”,在这天,我们更应该感谢我们的母亲。
放学回家,一眼就看到一个五彩的大蛋糕,一回头就看到妈妈忙碌的身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突然觉得眼睛一阵酸。妈妈是天底下最爱我的人。我仿佛看到妈妈寒风中骑着自行车带着我艰难前行;仿佛看到深夜下班回家的妈妈,刚放下手中的拎包,就在灯下为我检查功课……
对我来说妈妈是一把遮雨的伞。记得有一次下雨天,刚下早班的妈妈没有多休息,就赶到学校为我送伞,一把伞遮在我身上,可她自己却被雨淋湿了。
妈妈是一股清新的风。记得去年夏天一个炎热的夜晚,刚巧赶上停电,为了让我能安然入睡,妈妈不顾炎热为我扇扇子,让凉风伴我入睡,可她自己却被汗水湿透了。那夜的凉风带着妈妈的疼爱仍不时拂过我心头,为我抚平忧伤与烦恼。
妈妈更是一束阳光。在我忧伤或失去信心的时候,妈妈总会带着笑意来到我身边,给我宽慰,给我信心,给我力量,更给我爱的温暖。让我在漫漫人生路中总有阳光伴随我成长。
望着依然美丽,但是已有些憔悴的妈妈,我心中充满了感谢。妈妈我会永远爱你,就像爱我的生命。
相信每一个读了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被小作者对妈妈的爱所感动。文章虽然仍显稚嫩,但也表达了小作者对生活纯真的审视;文章虽然仍显单薄,但也体现了小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悟。
作文是生命的律动,生活是生命的源泉。在生活的土壤中可以孕育出靓丽的风景,滋生出鲜活的灵性。在日常教学的尝试中,我认识到教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作文的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才不会形成学生用范文中他人的生活代替自己的生活,用他人对生活的认识代替自己的思考的不良文风。愿我们的作文教学,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贴近生活,让生活的靑枝绿叶擦亮学生的慧眼,让生活的丰厚底蕴砥砺学生的悟性,让生活的美妙滋味浸润学生如梦的心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我手写我心”的快乐。(此文获2008年常州小语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