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语文>>常州青语>>玉兰幽香>>教学争鸣>>文章内容
高年级诗歌教学专题研讨
信息时间:2010-12-08     阅读次数:
(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欲觉闻晨钟,更想幽期处。”——杜甫)
“从来多古意”
中国,诗的国度。诗歌浸润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诗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我尽管只是一名小学教师,亦深知其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有意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起初,坚持每周给孩子们送上两三首古诗词。孩子是欢喜的,愉快地学习着。后来,他们陆续进了高中、大学,竟有家长或孩子为此多次向我诉说感激之语。慢慢,我深切了悟: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致理趣兼备,易于诵记,即便尚不能深刻理解,也能使他们于书声里,开启心智,提升志趣,陶冶情操,培养多种能力,真正让他们一辈子受用。在教学中渗透古诗词的做法,便这么持之以恒地进行着。纵俗事殷殷,诗情不忘。
 
后来,因机缘巧合,有幸与一些专家一起选编一套九册的国学教材,考虑得深些、全些了。比如,我们去研读中学语文教材,发现中学古诗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要求也明显高了一大截。便思量,作为小学高年级老师,该考虑与中学的衔接问题。于是,在一位特级教师指导下,我开始在高年级进行“经典阅读”的实验。
   这班孩子,是我两年前接手的,接手后便带他们开始进行“经典阅读”了。平时教学中,除了整合书本内容进行“类结构”教学,我们还进行古典文学的“类结构”教学。起初,材料由我主编,后来,我和孩子商量着一起编。上学期,我们进行了“走近李白”的“类结构”教学后,又兴致盎然地进行 “走近杜甫”的“类结构”教学。“走近杜甫”,是以故事为把手,以“安史之乱”为线索,学了“乱前” “乱时”两部分。而代表“安史之乱”结束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诗人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的作品,留着结合本册书在六上进行教学。
两年来,在这样大容量的主题熏陶之下,大部分孩子很喜爱古典文学了,像这次校庆献诗,我们50个孩子有10个写了15首古体诗。事实上而在接到上课任务后,我是让孩子自己挑选课文的,很多孩子选了这一课。我竟满心欢喜了。
“临眺独踌躇”
于是,静下心来研读文本。
本课教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国标本第十一册第四课的内容,是一首表现爱国浓厚情感的古诗,写于763年的七律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当时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此刻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的诗风,以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这首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抒情诗。全诗处处围绕一个“喜”字,写得激情澎湃,喜气洋洋,一气呵成,浑然成篇。
经历过五下“走近杜甫”之“乱前” “乱时”的主题学习,孩子们对杜甫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反复诵读、背诵了《望岳》《兵车行》《月夜》《春望》《悲陈陶》《悲青坂》《石壕吏》《垂老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许多作品,感受到了杜甫诗歌内涵的深厚广博,语言的准确凝练,
体悟到了杜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灵魂是忧国忧民。但要透过这难得的“喜”,让孩子深刻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心,体会诗人渴望祖国统一安定的高尚情怀,对孩子而言,有一定困难。
且,这一课,正好是“走近杜甫”之 “乱时”阶段的结束,我该如何来上这么一节安史之乱”之“终结”课?再者,这样的古典文学“类结构”教学,会否让人不理解、不接受?我心惴惴。加之因是校庆研讨课,领导是绝对要组织试上的,而到别的班级试上,他们没有这样的积累,我该怎么做?……
考虑得太多,反倒是迷惘了。虽是想好了按以往自己摸索的“五步学法”进入了课堂,却是杂念多多,琐琐碎碎。结果,可想而知了。感觉是一霎生风雨,飞花寥落。我,就这么望着自己失却了方向……
“欲觉闻晨钟”
下一步,该怎么做?我不仅把重点落在“能通过诵读、想象、感悟等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上,还要让孩子站在一定的积累所垒起的文化视野高度,全面赏析、对比,从“内容情感”、“表达方式”方面来“解诗人”,这样的要求是否过高?一晌人无语。惟任心落落、摇摇犹豫。
特意从上海赶来的吴玉如老师,听完上课、说课,从容指点:“不要怕,整个设想非常好,按这个设想到自己的班级,到进行过“类结构”教学的班级去,一定能上好,一定能给学生最大的收获。”
钟声,自晨风里传来。泠泠然,化去心间块垒。何必考虑太多?这课,是属于我和孩子们的呀,是我们这一路走来的一个小站。好,就这么按着以往的做法去教,不刻意拔高也不刻意回避,按着揭题读题解题意、质疑问难解诗意、想象感悟解诗情、赏析对比解诗人、前延后续做学问”的线路,我坦然走进了我们孩子的课堂。
而走进我们孩子的课堂,我是幸福的。我和孩子们一起“浸”入了诗的天地。尽管起初,我还是没能抑住那一缕莫名的担忧,但,满怀学习的热情的孩子们,很快带我回到了我们一直嬉戏的花园,我们就是那群群蝶儿,在古诗的奇葩间随春萌灵动,伴春色翩然,去让花片有爱,让花语有声,也让花香渐浓……
“更想幽期处”
就这么上完课,想法很多。但,只说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和最遗憾的一点吧。
最有感触的,是孩子们在第四步“赏析对比解诗人”处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的赏析对比,是孩子们在五下“走近李白”时我就开始教的,之后的学习中就开始从“带”到“放”引他们赏析了。这次,看得出孩子们已经很会赏析。尽管没有提示,但他们能从“情感内容”赏到“表达方式”,很多见地是让我欣喜的。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想,除了以往几次的方法引导,更多的得归功于这样的古典文学“类结构”教学模式吧?以往的古诗教学,尽管内容上也有联系,但一学期两次,每次两首,且分散在学期的开始和结束两阶段,基本上,古诗词学习处在“少之又少”且“孤立割裂”的零碎散落状态,难逃“少慢差费”弊端。在孩子读经诵典的黄金阶段,却构不成其成长之路,亦绘不起其人生轨迹,是多么的可惜呀!我们孩子的“经典阅读”,用的是古典文学的“类结构”教学模式,让古诗词的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开发启蒙,引领孩子关注民族文化,寻文化之根,沐母语之光,汲传统之华,理解熏陶,鉴赏提升。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孩子所得自然也大。
最遗憾的,是我在画面想象感悟时的一个犹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赏析经典诗词的诀窍,也是教学妙法。我注意了这一点,启发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让孩子们在脑海中呈现诗中画面,化言为画、化虚为实,从而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这首诗几个画面不是并列的,而是以诗人的情感变化为序。所以,当孩子交流画面时,第一个女孩子万思敏想先交流自己最有感受的第三个画面,我马上让她暂停,等大家按序讲到三时再请她说。当时,我想等画面全部交流完,就随即问孩子:“刚刚描述画面时,老师为何不让万思敏先说?”只这么一追问,孩子便会立即把画面整理出有个顺序来,对诗人情感的变化自然就更清晰了。可惜,我犹豫了一下,后来便忘了,失去了一次极好的培养鉴赏能力的机会。
 
零零碎碎,实在说得多了,还是希望更多地得到大家的指点,让我可以望向深处、“幽期处”,“更想”明丽的凝视。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