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语文>>常州青语>>玉兰幽香>>成长记录>>文章内容
多元融通,精心烹制
信息时间:2010-12-08     阅读次数: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语文教学而言,它从以阅读为主向读写并重逐渐过渡,教材也从低年级的口语交际篇发展到专门的习作篇,可见对学生写作的要求逐步提高,写作的机会也逐渐增多了。处在这样的关口,面对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面对尚处于蹒跚学步的孩子,我们的思考聚焦于:三年级孩子习作的学前基础、提升点以及最佳途径究竟是什么。
通过了解,我们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写作的困难在于:1.缺乏自信;2.缺乏素材;3.缺乏方法。长此以往,作文成了孩子心中一座遥不可及的冰山雪峰。
鉴于以上分析,三年级习作教学的育人价值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培养学生对习作的乐趣,积累学生写作的素材,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孩子学会一些简单的写作章法,将孩子的所见所感有机艺术性的融合起来。因此我们将三年级习作教学定位于:1.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学生习作表达的兴趣。2.引导观察,迁移写法,积极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以此实现引领学生成长发展,为后续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融通书本与生活,让观察为写作“丰富食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是三年级同学写作常遇到的问题。其实写作的素材很多,难为的是你是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因此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打开学生的慧眼,帮助孩子一起来寻找写作素材,让孩子觉得“有米可炊”。
打开三年级各版本教材,呈现我们眼前的就如同一顿丰盛的满汉全席,教材内容包罗万象,丰富精彩:有描写自然景色的,有描摹动物植物的,有介绍科普知识的……让我们时而沉浸在祖国旖旎或壮丽的大好风光中,或感受着动植物那独特的风姿或神采,或被那神奇而有趣的知识所浸润着。是啊,教科书就是一份宝贵的材料,读好它,好读它,可以打开孩子们的视窗,让孩子们感受到书中大部分内容皆来自于生活,写作离他们并不遥远。
同样来自于孩子们生活中的更是新鲜亲近,只是一开始孩子们还缺乏敏感性。告诉他们,拉近他们,孩子们就会恍然大悟:班级发生的新鲜事;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如秋游、人才市场招聘等);11月中旬突如其来的一场寒流,过早地让人们紧紧地裹上了冬衣;以前仅在海南熟知可见的金椰,今年也从精品超市搬到了我们大街小巷的水果摊头上……这些孩子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都可以搬进我们的文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尚、感受动态,引导孩子观察生活,发现乐趣,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敏锐的心灵。
二、融通活动与情趣,让情感为写作“调制色彩”
简单的一盘清炒土豆丝,加入那么两三根青椒、红椒丝,顿时添色不少。正如一篇文章有了情感的润色,读来更动人心弦。而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有了激情的涤荡,会产生写作的冲动;有了情感的滋润,会酝酿文章的动人。
假设课一开始,老师清清嗓子说:今天我们要来写……恐怕孩子们一听就心生反感,“噢哟,又要写作文了,真没劲!” 同时,尽管这些景或物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少更是随处可见,但让孩子写总觉得无奈、乏味。
回观每次拔河比赛结束后,孩子们总是显得相当激动,或趣味盎然地向大家描述着他看到的场景,或义愤填膺地评价着某人的行为,或激动异常地享受着胜利的喜悦。如果把这些语言记录下来,你会发现语言异常地鲜活生动。为什么呢?思索良久,那是孩子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而这正是我们教师应努力建构的。开拓形式,提升作文课的品味,让“趣”字走进课堂,架起可感事物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
1)活动设趣。带着孩子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自制泡泡水吹泡泡,畅游恐龙园,青枫公园人造沙滩上堆建城堡等等,放归大自然,孩子们放开手脚地玩耍,放开心智地畅谈,于是恐龙园最最刺激的疯狂火龙转便钻入了孩子们的脑海,青枫公园人造沙滩上便出现了一座座不恢宏却创意无限的城堡……相信这时再让孩子们写下来就不会是那么痛苦的事了。
2)猜谜设趣。“猜猜我是谁?”老师示范引入: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如果我把嘴巴张开,可以当餐厅……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是谁吗?相信一则谜语的运用会让孩子们兴趣浓厚,进入动物特点的探究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们自做准备,你能不能也让大家来猜猜呢?看看谁能抓住动物的特点?在猜谜中,在兴趣中,“动物名片设计大赛”悄然拉开了帷幕。而抓特点的写作方法、巧换人称的自然灵动,已渗透其中。
3)情景设趣。老师竖起衣领,裹紧外衣,一边搓手哈气,一边从教室外面往里走。“同学们,今天的天真冷呀。你看,老师都冻成这样了,你们呢?”在一阵哄笑声中,学生也不由自主地开始交流起他们自身的感受,或上学路途中的所见所闻。
……
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趣”中探究,在“趣”中畅谈。
三、融通内容与形式,让章法为习作“锦上添花”
当我们在品尝各式美食时,所感的不仅是食物的材质,主料辅料的搭配,尤为欣赏的还有菜肴呈上时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色彩的和谐、冷盘热炒的搭配、干锅明炉的特异……文章亦是如此。
1.丰富体验,感受表达不拘形式。
走进文本,不仅感受主题之丰富,还有感于体裁形式之多样,有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有童话,还有诗歌。当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大可不必简单地冠上这些名称,但让他们感受文体的差异及语言的魅力却是行之有效的。
走进《西湖》,那一句句比喻之言尽显西湖柔美之风姿,银的镜、绿的山、白的影,交织出人间仙境,引人入胜;走进《石榴》,那一个个饱胀得咧开嘴的石榴娃娃就那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忍不住想要去摸一摸,尝一尝,这正是拟人所带来的无限效果;而走进《军神》,虽没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简练、平实,但字字珠玑,让人随着年轻人和沃克医生的一举一动而心肠揪紧,敬佩于刘伯承的镇定自若、异于常人的坚强。
是啊,这就是汉语言文字之奇、汉语言文字之美,任你组合,都能产生不同之效果。可平实记录,可细腻描写,可想象驰骋。所以对孩子们说:我手写我心。怎么想就怎么写,畅所欲言,不拘形式。
2.迁移写法,感受写作有章可循。
烹调初期,厨师们渴望得到一本烹调食谱,按着方法就可以烧出一道道初具模样的菜肴来。三年级的孩子们也是如此,他们迫切需要可供学习和模仿的东西,而此时教材就是最好的范本。教师要引领孩子们抽丝剥茧,找到切实有效的写作方法。
1)言之有物。说来容易,但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描写人物或描摹物体时经常会发生偏差,或偏离主体,或主次颠倒。因此在学习课文时,我们会让孩子们辨一辨,你知道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吗?整篇文章都是描写的什么呢?并追问一下为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们一下子就能抓住主要人物,并知道过程中笔触始终要围绕核心人物来写。这对于他们自己的习作也是有益的。
2)言之有序。“无序”通常也是习作初期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写自己时,孩子们会从眼睛跳到性格,转眼又回到鼻子了,真让人哭笑不得。学《石榴》一课时,在梳理出每一小节各写了石榴的什么后,老师问:孩子们,这几小节可以调换吗?问题的提出,让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不能调换,不仅仅这里面有季节的变化顺序,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植物的一种生长顺序。再让孩子们自己来写作时,他也能关注到叙述的顺序了。
3)言之有味。“湖面非常平静。”“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两句话相比较,毋庸置疑,前一句读起来味同嚼蜡。这里的“味”,就是指语言表述的生动性。学习的过程,品词酌句,不仅仅是评判语言的对错好坏,而是在此过程中,日浸月润,孩子对语言的一种品味也在逐步提升,包括词语的积累、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
4)言之有格。我们读《北大荒的秋天》,感受文章结构之韵致,总分、并列的段落,使人入眼便清晰文章的脉络,读来朗朗上口。我们读《让我们荡起双桨》,节尾那“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不仅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画面,反复之美更增添了音韵之美。在写实的基础上,偶尔来个首尾呼应,或工整结构,能让我们的文字锦上添花。
四、融通时空资源,让积淀为写作插上翅膀
生活的体验、学习的积累、交流的互动,为一位优秀的厨师不断提升自己创造了条件。同样,对于写作起始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是无本之木,他们的起点不等同于零。前期的生活与学习都是他们丰富的储备,有着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前期基础,为孩子们适应习作提供帮助。
1.延续口语交际,达成语言转换。
三年级习作落实到写的要求,但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可以找到它的前期铺垫——口语交际。从观察到表达,万物在我们的思维中它大致要经过这样一个变化过程:眼中之物-心中之物-口中之物-笔下之物。而三年级学生受能力之限制,还无法实现从“心中之物”到“笔下之物”的一个飞跃,因此教师应遵循这一规律,延续口语交际的要求,扎扎实实地进行口头练说,帮助学生实现从口头到笔头的一个顺利转换。
2.调取前期积累,创建词语宝库。
语言,从孩子出生就进入一个积累到运用的过程。进入学校学习阶段,更是从无意识的积累过渡到有意识的积累。广泛阅读、读书笔记、背诵积累,多种形式丰富着孩子的语言储备。那么在进入习作阶段后,教师就要有意识、有组织地帮助孩子从大脑皮层中调取相关的储备,为现时所用。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及时记录下孩子言语中的精粹,尤其是优美准确的词语。等到孩子静心写作的时候,再一一呈现,我们称之为“词语宝库”,有助于孩子及时迁移运用,提升自己习作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3.重视小组交流,实现取长补短。
受多方原因所影响,即使同在一个班级,孩子们语言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正视这一差异,开展小组活动,有效利用资源,能较有效地实现同学之间的取长补短。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交流,表达所感,实现言语表达的时空保证。同时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能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辐射引领,对弱势群体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情感,迁移学法,调取积淀,让孩子们在精心烹制的过程中享受乐趣,享受成功,为我们呈上一顿丰盛的习作大餐。更为他们长足的发展夯实基础。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