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语文>>常州青语>>玉兰幽香>>成长记录>>文章内容
四年级习作指导《青梅》(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信息时间:2010-12-08     阅读次数:

四年级习作指导《青梅》  

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张琴  

教学目标:  

1、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能按照顺序观察、描述外包装,描述时并能展开想象,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还能由说明书写出自己的想法。  

2、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细细品尝青梅,把品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大脑保健操导入  

1、今天张老师第一次给四(4)班的小朋友上课,你们读一年级的时候, 张 老师就知道你们很聪明可在座的老师不知道,下面 张 老师要出道题目考考大家,让 后面的 老师觉得我们四(4)班同学的聪明是名不虚传的,有没有信心?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小圆点,请你展开想象,它像什么?给大家思考一会儿。想好的同学拍一下手掌。竖着开火车,后面的同学不能重复前面同学的答案。在规定时间里说不出的同学要上来表演节目。  

3、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对刚才的活动有什么感受?  

4、接下来,老师要请同学们来讲个故事,知道猪八戒吃人生果的故事吗?谁用几句话来说一说?  

5、猪八戒是怎样品尝人生果的可以用一个什么成语来形容?  

6、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礼物,猜猜看,是什么礼物?  

7、你为什么往吃的方面来猜?这就是你的心里活动,待会儿可以写进你的作文里去。好,猜中的同学先吃(如果没有学生猜中是青梅,就挑选一个离“青梅”答案较近的同学说:你猜得比较准,你可以先吃。)  

   

   

二、指导学生整体观察青梅的包装  

1、师手里拿着一枚青梅问学生  

这就是一颗青梅,看外面有一个塑料包装纸,看看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这包装袋像什么?(青梅的外面包着一个绿色的长方形塑料袋,这包装袋像一个小小的睡袋,青梅可以在里面美美地睡觉。)  

2、包装袋的正面是怎样的?(包装袋的正面是半透明的,正中写着三个草书“清之然”,这三个字的右上方写着一行小字“零约束,清之然”,什么意思呢,我想了一会儿,大概是请你尽情品尝青梅,会给你带来一片清凉之意吧。这三个字的左上方有一个小小的红圆点,里面写着“佳宝”两个字,这可能是商标。)  

3、包装袋的反面是怎样的?(包装袋的反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字。上面印着生产厂家的邮编、电话、图文传真、电子邮箱、地址产品名称、配料、保质期等。看了这些信息,我找到生产日期一看知道这颗青梅还在保质期内,如果过了保质期我们可以向生产厂家打电话、发邮件、写信)  

板书:整体——正面——反面      按顺序 边看边想  

4、连起来把这三部分内容说一说。  

5、指名说,简要点评。  

   

三、尝青梅  

1、想不想尝尝?老师先尝。怎样吃?  

(我轻轻(迫不及待)地撕开包装袋,,把果肉托在掌心上,圆溜溜的浅褐色的果肉十分诱人,闻一闻,一股清香扑入鼻孔,舔一舔,甜甜的,轻轻用牙咬一口,果肉软软的。嚼一嚼,那甜甜的汁水一直淌到到喉咙口。啊,真好吃!接着,我一口把青梅吞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嚼了起来。)(啊,真好吃!接着,我一口把青梅吞进嘴里,我想让这美美的滋味久久地留住,舍不得一口吞下,就把它含在嘴里,慢慢地品尝。)  

板书:慢慢品:手撕——眼看——鼻闻——舌舔——牙咬、嚼——一口吞(含)  

这样吃才叫品尝。以后拿到一种美味的食品,我们就要像今天一样善于来品。现在同学们想不想来品一品?  

   

2、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颗青梅,要求学生按照板书的顺序品尝青梅,然后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说,简要点评。  

   

4、肉吃完了,只剩下果核,吐在手心里,这黄色的果核像什么呢?你还有什么感受呢?如果你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了这颗青梅的外包装,还仔细地品尝了它的果肉。由于时间关系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内容写一写。  

教师指名四位学生朗读并简评(挑两位写外包装的,两位写品的学生读)  

下课以后请写上另外一部分内容,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板书    

   

     

   

外包装:    整体——正面——反面      按顺序 边看边想  

   

慢慢品:手撕——眼看——鼻闻——舌舔——牙咬、嚼——一口吞(含)  

   

   

教后反思:  

一、本次的习作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得很紧密。尤其是包装袋上的说明书对我们来说起什么作用,它向我们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其一放在事物要有序地观察,  

按照正面——反面;颜色——形状;文字——果实。课堂上我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知直到的。从顺序中使学生明白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而且有时是多种顺序交叉或综合使用的。其二表达要有条理。学生在老师的直到下能达到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几乎也能达到。关键是要能把观察到的内容有条理地用一句话一段话说出来,而且要说好。我在说好这一点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说通顺,说得有条理,说清楚。例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在西组中反复用同一个词的现象很普遍,挺好的一个词多次反复运用后就没味道了,没意思了。因此学生发言时,我特别注意倾听,一发现这种情况,我马上给予纠正。  

三、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把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达的时候,所用的句式不要太长,越长,学生越难把握。要引导学生把长句改成短句。叶圣陶在给肖复兴改习作时,就把长句子改成了短句子,叶老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课堂上,我就觉得长句子学生很难把握,我必须不断地打断学生的发言,帮助学生修改病句。  

   

四、对于活动情境作文,我还有以下几点认识:  

1、在课堂上演示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周围事物”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观察周围事物的细节。  

2、我们要把活动过程尽量拉长、和变细,让学生看得清、听得见、闻得到、摸得着、嗅得到,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3、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尽量把作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能够演示成为“情境”,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注重在每一课的习作教学中重点训练一到两个侧面,突出一两个习作训练目标。很多次这样的习作训练,就能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  

5、我们创设的活动情境就相当于作文训练的载体,就像是语文里一的一篇课文,是为掌握某项习作技能而创设的例子,举一反三,学生是能够将学到的技能上升成为能力的。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