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语文>>常州青语>>玉兰幽香>>成长记录>>文章内容
浅谈小学生习作指导(常州市博爱小学)
信息时间:2010-12-08     阅读次数:

浅谈小学生习作指导  

             常州市博爱小学  邱俊  

   

常在与学生的闲谈中,听到类似这样的埋怨:“语文太麻烦了,还要写作文。”率真的话语让身为语文老师的我免不了几分尴尬。是啊,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凑足了字数的作文,却往往被冠以“没有真情实感”、“不够生动”的批语。难怪许多学生“闻”作文而“色变”啊!针对这种情况,我努力寻求各种方法与途径,力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         博览群书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正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不喜爱看书的孩子,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所以,我在班上发起号召,动员激励每一个孩子去看书,将有价值的好书不定期地介绍给学生,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的好文章。并把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读书小组,组内成员互相监督,检查,做好阅读统计表。每个读书小组还饶有兴趣地给自己组取上响亮有趣的名字。在周五的班队课上,每个小组上台报告交流这阶段阅读的成果:有的小组展示了自己组的阅读笔记,上面记载着每个小组成员读书后的感受,对书中人物的评价,还摘抄了书中的好词好句,并配以漂亮花纹、图案;有的小组将书中的精彩场面排演成小品,把书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还有的小组选上几则美文,配上音乐,声情并茂地为大家朗诵……各个小组的汇报形式精彩纷呈。每个月,我都会在班里选出“最佳阅读小组”和“阅读之星”,颁发荣誉奖章,渐渐地,班里学生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在阅读的同时,我也重视背诵,背好词佳句、名言警句,熟背一定量的例文,让作品中的精华内化为学生的文化底蕴,更让文中的布局谋篇、潜词造句、表达方法、修辞手法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  

二、         兴致勃勃重激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就是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来表达生活、再现生活,只有当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实践,在生活中广泛“采蜜”,那么,学生才会因“乐于表达”而“欲罢不能”,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如做游戏、表演、外出活动等等。我会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机会和丰富的资源,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一次活动课上,同学们提议进行“吹鸡毛”比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欢呼呐喊声响成一片。课后,我趁热打铁地又用上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回顾刚才的活动,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是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同学的神情、动作,旁边同学的语言、情绪,鸡毛在空中的姿态,自己的心情又是如何,一时间,灵感的火花在课堂不时地闪现。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大门一旦打开,他们的表达就会如泉水般喷涌而出,接下来的写作可谓是一气呵成,一篇习作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  

三、         精雕细琢重评改  

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往往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作文中取得的成绩,用一双孩子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作文。而且,我会尽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如果学生交上的作文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才能进行评讲,那学生也许对自己当时是怎样写作的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他们大多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对自己的习作可能连看一遍的兴趣也没有了。所以,每次批改作文我都会要求自己作到及时。“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批阅好学生草稿后,我十分注重上好每一堂作文评讲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找出习作中的不足,再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这样,首先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接下来,我让学生间互调对方的习作,根据老师的要求再进行评改,大到谋篇布局,小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的运用,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事实证明,学生在评改他人的习作时会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尽自己所能,反复推敲,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这样的互评互改,也能同时提高学生自己的写作能力。另外,每次习作,我会对学生进行面批面改,帮助学生判断语句犯了什么毛病,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和学生一起探讨怎么使习作更具体,更生动。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当学生看到自己修改过后的作文更通顺了,更流畅了,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样,也就更加增强了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班里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断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习作,不再是令人惧怕的事。我相信,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写作,真正地爱上写作,才是作文教学中永恒不变的真谛。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