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生物>>教研纪要>>文章内容
常州市八所高中生物联合教研活动反思
信息时间:2010-12-13     阅读次数:

常州市八所高中生物联合教研活动反思

李能国

2010124,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常州市传统的八所重点高中在这里举行联合教研活动,生物学科有三节研究课,采用同课异构的模式,课题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上课老师是周雪峰、夏劲松和卞莉。

三位教师在本次活动中的研究方向分别是“实验--生物学习方式研究”、“简约化原则下生物常态课堂的有效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服务角色”、“建构物理模型,体验生命的动态过程和优越性”。实验是生物科学建立的基础,以做实验或实验分析组织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操作技能和科学精神,对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充满了趣味和挑战的学习方式。虽然这是一次大型的活动,有精心的预设,但不是华丽的堆积,将课堂教学定位为常态课,真的需要勇气,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是服务者吗?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错,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保障。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者图画的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的一种简化或理想化的描述,是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让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思维方法的培养,但建构模型的过程,不能体验生命的动态过程,更感受不到生命的优越性,对研究方向的表述上需要进行调整。

红墨水滴加在一杯清水中,从缕缕红色“轻雾”在水飘散,到一杯水全部变成红色,两株金盏菊,一株剪去根,一株正常,同时放在这一杯红色的液体中,一段时间后,叶脉的颜色会如何呢?这是周雪峰老师创设的导入新课的情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茎的输导作用使用过红墨水,这是学生十分熟悉的情境,但在老师演示的过程中,大家观察得特别认真,说明实物材料和演示实验在生物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真实的情境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探究的欲望。这个情境的使用价值不仅仅是导入新课,因为实验结果的出现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在快下课的时间呈现实验结果,说明虽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好多种,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是巧妙的首尾相应的神来之笔;如果一节课无法看到实现结果,可以将预先进行的实验结果呈现,让学生分析其原因。

一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图片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喜洋洋与灰太狼》式的动画看得太多,而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已经淡忘了许久。夏劲松老师分析“八仙过海”首先要了解海的特性,然后是依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独特的法器,最后才能成功,自然过渡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膜的结构特点、各种需要进出细胞膜的物质特点和协助工具等角度进行自主学习,再进行全班交流。这种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师在课前预设的研究方向,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习的结果马上通过画概念图、图表分析进行反馈。图表分析是一种静态信息的解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本节课的主导作用是得到有效体现,教师不是服务者的角色,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艺术、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

在一个斜坡上,一堆球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形状的物体需要搬运,如果从上而下搬运,如何进行?如果从下而上搬运,又该如何进行?直接滚、装上车、用力推,不需要高深的物理学知识基础,如同幼儿园小朋友在进行游戏。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的章节,通过类比的方法,将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进行归纳整理,卞莉老师在黑板上通过板书和简图,建构本节内容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已经过半,后面设计了延伸和拓展的环节,其实是对教学内容的反馈。课前预设的物理模型建构在哪里?难道就是斜坡上搬运物体的环节?斜坡上搬运物体虽然与物质跨膜运输有些方面可以类比,但不是对原型的简化和纯化,更不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因此不能算作是物理模型的建构。

教无定法,这是三节的教学设计有明显的差异,上课教师展示了自己或教研组的教学理念、对这一节的思考。同课异构产生的碰撞是令人震憾的,在三位老师谈了教学设计思路和课后反思之后,王明华、君民、黄伟文、薛志娟、王国荣、奉英、杨二群、王景花、陈鹏等老师发表了自己活动的感想,对具体教学环节进行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本次活动拓宽了所有参与活动教师的视野,热烈的研讨背后,是对教材解读、课堂教学设计、预设与生成关系等方向的深刻反思。

这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无意评价三节课谁好谁坏,从专业的视角,自由言论,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