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常州市小语年会大会交流第四组发言稿
金坛市薛埠中心小学 王惠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此刻,我想说,我是幸运的!在这样美好的冬日暖阳里参加小语年会,触摸语文教育的浓浓春意,感受语文教育焕发的勃勃生机,是为一幸;欣赏灵动、诗意的展示课,聆听高屋建瓴的理念指引,是为二幸;作为代表,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小组的收获与思考,更是幸甚!幸甚!
教师,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的不同特质,带来了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或热情奔放,或含蓄隽永;或童趣飞扬,或厚重大气……四位老师演绎的课堂教学带领我们享受了一场智慧的盛宴,细细思量,回味悠长。
一、文本解读:多元定一尊
“多元解读”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体现了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有效的多元解读是披文入情,追求作品内在的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不是变成“思想跑马场”,曲解文本价值取向。因此,文本解读应尊重文意,体会编者意图。 史乾 老师执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中体会作者情感时,学生有的说高兴,有的说压抑, 史 老师通过讲述还原创作背景,正确引导学生体会。因为苏轼赋予诗的思想意义与自身性格及经历密切相关。把握住“多元解读”与“任意解读”的区别,尊重文本的前提性和规定性,尊重它原有的意蕴,是我们在解读教材和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应注意的。
二、关注视角:全员胜精英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所有教师的共识,但是否落实到课堂的每个细节中,却常常被人忽视。 许嫣娜 老师的《大海那边》便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的完美诠释。忘不了,“解放你的手”传递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的温情;忘不了,“你能不受别人影响,尊重自己的学习习惯”传达的细致的人文关怀,课堂需要这样的等待;忘不了,“还有一些小螃蟹心想:不急,先看看他们做得好不好!我可以来指导。”传送的高度的关注与信任。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热情怎会不高?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会不爱?这样的学习,学生怎能不快乐、不享受?
三、师生互动:多维胜双维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克服自我的认识偏见,产生新的视界。视界的碰撞,完成了学生主动的知识意义的建构。 朱珠 老师与 曹月红 老师在教师与学生的双维对话之外,注重了读书实践,即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独立探究的机会。课文认读,让文本说话;口诵心维,用心灵倾听;语言沟通,让思想碰撞。 许 老师的同桌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正是这样多维的互动,学生深入了文本,延伸了文本,内化了语文材料及其丰富的内涵。
四、教书育人:无痕胜有痕
没有人能否认语文学科丰厚的人文内涵,没有人会忽视它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都惊叹 于许 老师那充满童趣的智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思想道德的提升,都如春风化雨般悄然无痕。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培养他们主动识字的习惯和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探究与热爱,合作学习的意识与方法,对他们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也惊叹 于许 老师课堂上师生关系的融洽,让每一位参与者如坐春风。她立足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极具亲和力的笑容和语言,引领孩子走入了快乐的语文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只有温柔亲切的伙伴,可以拉她的衣角,可以趴在耳边说说悄悄话,也可以告诉她伙伴闹的小笑话。这是洋溢着温情的世界,这是充满着绿意的课堂。
五、媒体运用:写意胜写实
语文课堂中的多媒体运用是把双刃剑,有时一边创设真实情境,一边禁锢学生思维;有时一边激发学生兴趣,一边制约课堂生成。因此,教者应特别把握好媒体运用的时机,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课始,可以运用媒体创设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不了解、不熟悉的情境,可以通过媒体突破难点。如果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着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像和联想,教者通过理答引领学生由点到面,由零散到整体地表达,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不是用图片代替想像,忽视了习得语言的语文实践。
六、教师理答:提升胜选拔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才能促进整体的发展。诵读与感悟不是一项单独的教学活动,而是整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正是由导入到教学的结合、内容剪裁与教学设计的结合、情趣与知识方法的结合,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整体,让 许 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润”的美感。教学不是走教案,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生成资源左右着学习过程的推进。正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准备把握,对利用生成性资源敏锐的意识,成就了灵动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师的理答要凸显归纳、提升的作用,促进前面学习的消化与吸收,生成新的感受与理解,催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通过四节课的比较我们发现:当学生的思维受限,表达受阻时,教师巧妙的理答,就能让学生豁然开朗,妙语如珠;当学生能轻松把握文意,读书无障碍时,有效的理答,能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开辟新的视角。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过: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定位。他人无法取代。我还记得万组长在讨论结束时这样说:每位教师都有自已的特质,要上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课,每人都有自己的定位,他人同样无法取代。但精神是相通的,我们都必须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关注各年段的不同特性,引领学生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质的提升。我相信,在不懈地探索中,我们会发挥自己的特质,找到自我的准确定位。
谢谢大家!
201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