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科教研>>小学教育>>语文>>常州青语>>龙城花絮>>活动资料>>文章内容
小语年会第一组讨论记录
信息时间:2010-12-13     阅读次数:

 

小语年会第一组讨论记录

 

从三个方面关注材料里的内容,结合上午的课,谈谈教师的语言、教材的语言与研究的关系,某个年段和整个学段的关系,结合课例讨论。

与会代表看材料,准备发言……

1、新北区龙虎塘小学代表

疑惑

《大海那边》不是选自苏教版,教材不完整,不知道四会字二会字,教材不完整目标就不清楚,目标不确定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不能谈了,既然是低年段识字与写字是重点,这堂课上怎么来体现年段特点?

介绍流程

第一眼看教材觉得不适合二年级,但是进入课堂后觉得流程清晰。

导入老师的姓名导入,引导查字典

借助小游戏,学动物的声音来引出,咩喵翁,与课文的象声词有关,引出咔嚓咔嚓、咕噜咕噜说明象声词是与口字旁有关,引出下狗叫声,说明也有一些象声词与口字旁无关。

引出小螃蟹出泡泡做体操散步,如果你是小螃蟹你最想干嘛?抓住象声词指导学生读出可爱。通过小螃蟹的运动,来感受他们在思考

让学生整体读课文,让学生看到的用横线画出,听到的用浪线画出。

……

组长:通过你的介绍,看来你觉得课堂的教学目标还是清晰的。

代表1:是的,我感觉比较深刻的是拿到一篇文章以后,我觉得学生阅读是有难度的,但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和投入程度来看是超乎想像的,花园小学的学生素质比较好。课堂教学中的亮点都出来了。

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出众,教学中的语言和提出的问题切合二年级学生,每一个问题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很好地说,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越说愈好。

老师的示范性语言能引领学生,教学中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老师的示范性语言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帮助。

老师的评价性的语言特别好,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说的话很多,但是我们不觉得哪一句话是没必要,老师的每一句都能让学生知道这一步哪里有待改进,下一步该怎么说,怎么说才能更好。

在问题设计、总结评价、示范性语言做得非常好。整个教学情趣盎然。整个教学都在情境中,情境的创设是不留痕迹的。

老师特别的有智慧,表现在教学设计巧妙、语言评价、提升,说到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用语言引导学生合作,其实二年级学生还不太会合作学习。

在学习中同学们不太善于表扬别人,但是老师在积极引导他们,并且让学生解放自己的手,不仅用语言来评价,还要用肢体语言来评价,对小组合作中的生生互动、协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得很到位。

组长:的确她很有智慧,我们学校的一年级老师校本培训就是拿老师的录像做教材的,她的评价、语言、细节,已经形成风格了。这堂课在南京上过,在其他一些场合也已经上过,今天拿到这里来希望与更多的老师交流。

其他老师再谈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可以提出来,由此涉及到自己教学中情景的创设、语言也可以联系起来,拓展开去、深入下去地讲。

2、新北区春江小学代表

从儿童的角度来谈谈课堂,老师立足儿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发展了孩子的语言,学习时老师提出问题:小螃蟹们在干什么?学生说了做体操,又说了吐泡泡,老师又让学生回答问题一句话从一件事说到两件事,后来还让学生联系了时间来说,早上干什么,中午干什么。

2、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许老师在教学螃蟹吐泡泡的时候,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吹什么样的泡泡,这个教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中山路小学代表

接着老师教学中话多来谈。在老师的教学中能看到不同形式的语言,整个一节课都让孩子沉浸在沙滩边,好像自己成了小螃蟹

(1)                      情境性语言,布置完任务后,老师对学生说:第一件事情做完后请向老师挥动一下小钳子,第二件事情做完就把钳子收起来。学生表演完小螃蟹做体操之后,老师的评价是我觉的你举起的还不是小钳子,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情境之中。

(2)                      语言中充满童真童趣,“噗噜噗噜”读完后,她对学生的评价是:你吹了一个很大的泡泡,但是你会吹更多更小的泡泡吗?

(3)                      指导性语言,指导学生把小螃蟹吹泡泡、做体操,和早晨、中午的时间结合起来说。老师讲的话虽然字词多,但是有点评作用

(4)                      老师在点评中有提升性语言,孩子读课文后,肯定孩子把课文读出来,也肯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对的。这能很好地提升学生说话的能力。

组长,老师就像大孩子一样,所以不经意流露出来的语言把孩子带入情境

3、三井实验小学代表

老师大胆裁剪文章,1、先教学中午的内容再早上教学早上的内容2、把早中晚看到的和想到的提出来教学。

这堂课是开放的,能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生生合作,老师的半扶半放。体现老师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文章,发现知识

突破重点,通过图片来凸显解释玫瑰色,用图片了解波光粼粼和桥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桥。通过图片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评价语,始终对学生用商量的语气来进行指导。1、很有趣,你还能用什么词?引导学生用非常有趣等拓展学生的语言;2、还有你赞同谁的观点呢?用商量的口吻亲切自然,而且还符合了学生心理需求。

讲到为什么海的那边是美国呢?及时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有一个学生身上有美国国旗,她把语文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我的想法是,前面是不是可以浓缩一点呢?留出时间来给“大海那边到底是什么?”这个环节仓促了,还没上出味道来,这个地方的教学更加能呈现出思维的开放性。

组长:一方面肯定了亮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的确如果让学生多说一点肯定效果会更好?

4、新北区泰山小学蒋老师

我的想法是,是不是三次每一次都要详细地指导呢?如果三次都要精致指导,那就不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提升,学生是否能学了前面的就能自己学习后面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得不到体现,也许放开手更好,二年级孩子语言学习能力很强,要把握住这个学习语言的时机,在让学生模仿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自己创造语言。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

组长:古诗呢,谁来谈谈。

5、武进星辰代表

前面的很多老师都特别关注许老师怎么教,我更关注教什么。这篇文章的感觉语言非常美,生动具体,长句子多。课文举例:……低年级语言贫乏的,拿到这篇教材我考虑的是怎么教学生来积累这些语言,运用这些语言,最后达到运用的境界?

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上做到了极致,但是除了有趣之外我们还能教给学生什么?这节课上下来后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哪些方面的水平得到了提到,我们到底是要教课文还是用课文来教?

5、新北区国英小学

老师在一上课的时候就说这首诗“诗中有画”,既然已经板书,是否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画面?黑云、白雨这幅画面颜色的对比是否应该让学生感受。还有看课题,我想如果孩子已经回答了夏天比较炎热,老师是否应该引导学生夏天的雷雨;醉字,学生说陶醉,可能不正确,学生说喝醉,老师说了古代人有这样的习惯,喝点小酒然后写两句诗,接下来老师直接引导进入诗歌,诗题的含义对于能力强的学生他们肯定能理解,但是其他学生呢,特别是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呢?是不是应该把诗题的意思详细讲一讲。

“乱”字,是很精妙的,老师让孩子去换词,学生换了“溅”等词语后,老师的评价语只是说好,那么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用来换字,还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字不可替代,这个环节的教学上老师的提升指导不够。

“黑云翻墨未遮山”这里让学生看视频没有意义,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夏天是很多的。我们借助这首诗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去体会生活意境,体会诗文的语言,用文字来浓缩这些景。

金坛庄老师

老师的课,前30分钟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的语言有很强的指向性,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落实到理念上而是落实到了行动上,例如,你能用因为所以把刚才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吗?……通过语言规范了课堂语言,

教师的语言严谨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语言把评价朗读变得生动有趣。例如:“你怎样让别人相信你”。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规范了语言,让学生在创造性劳动的同时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这堂课前三十分钟轻盈活泼精致,越往后,轻盈变成了沉重,我觉得她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教学中没有来得及让学生很好地学习这么丰富的语言,更没有时间让学生来表达运用、内化这些语言。

第二节课,现在的古诗教学转向不再仅仅是理解故事,而是像记叙文,通过情节来展开,通过加入大量的史料,作者的经历情感,通过评析,带着学生真正体会这首诗,我觉得老师上课上的太浅,其实学生是没有收获的。

读出画面是想干嘛?想读出“乱”,但是没“乱”得起来。

一读体现画面,体现自然风雨之大 “卷”字读风雨之大

二读读出心情,读出政治风雨之大 “忽”读出人生的体味

三读读出人品,再进入苏轼的整个人生,每一次收到打击后没有消沉,而是写诗、练字……就是水如天的情境。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遇到打击挫折应该平静对待。人生如过眼云烟。

组长:现在的古诗研究有深度,诗意语文深度语文,一首诗写诗的人、同时代的人和历代的人读都有不同的感觉。

副组长:

我们教书往往往哲理方向引,其实苏轼在杭州那里是他很快意的。作为教学内容来说,还是应该把着眼点放在自然情境的描摹上。现在两点一线的生活让学生对自然的感受下降,这首诗是一个走进自然的学习的范本。

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很粗糙,“黑云翻墨未遮山”中“未遮山”没有解读清楚。只是抓住了“黑云翻墨”。

还要抓住一个“乱”,又大又猛的雨。我自己也体会过水珠大。卷地风来忽吹散,其实是诗句意思和情感的一个转折,“望湖楼下水如天”,又写静了,在描摹自然上颜色、取景都是值得品味学习的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说是意未尽、言未品、语未悟。

老师把苏轼在十五年之后写的又一首诗拉出来,体味作者的心情,得出一个结论来,其实这样的前提和结论不能逻辑推出的,学生在错误的前提下,能产生大量的看似正确的感悟,我很佩服中国的学生。

组长:

现在古诗的教学大致形成了两个观点,一个是知人问事的,一个是表现大自然。

副组长:

其实苏轼本来可能没有这么多想法。

星辰代表:

我想老师是不是教学的目标太多,什么都想教,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副组长:

我觉得用“压抑”这个词来说这首诗,解读心情一定是错的。

一开始听课的时候,第一节课觉得很一般,但是大家解读之后却觉得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我觉得这堂课的主张不够前鲜明。

金坛庄老师:

重点难点没有解决、找准。

副组长:

一个小时,学生没有倦怠感,老师是很了不起的。

组长:

其实今天的活动我觉得跟平时的研讨活动比缺少一个环节,就是老师说课,我们只是揣摩他的用意。

副组长:

小语年会一年年进行,我们到底积累了什么?我觉得有机会要请老师到学校做个讲座,讲讲语文教学改革的十年是怎么一波一波走的,十年的传承到现在缺乏整体把握。在每一次会议积累、领会之后是要进行提炼的。

溧阳代表

这次年会要求要把我年段特点,我在想对于年段目标的把握是不是注意了特点,把握地是否明确也没有看得出来,(说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就《螳螂捕蝉》来说,两位老师敢教、真教、会教、优教。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上如何把握,怎样教是教到位教有效了。导入包括热身来说,让学生说带有动物的成语,老师想要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不一样的时候,老师的评价是:“你就知道螳螂”,这样的评价是不对的。另外这样的情况发生也说明这堂课事先没有跟学生打招呼,是真教。还有老师教形声字,多音词投影之后来读大王的读音老师把握住了年段目标,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但是才20分钟就完成这些环节,我很困惑,后面该怎么办?

于是老师在教学中已经把第二课时的问题提到了第一课来。是因为老师之前时间没有把握好。

我的思考是,第一课时到底在什么情况是比较到位的。我觉得这堂课整个课堂没有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概念。

我是想看看第二课老师到底会怎么上才留在这个会场的,听第二课时的时候发现第一二课时的内容,重复了有十五分钟的。

组长:

根据我们学校的研究经验,两课时连上,要先定整体目标后再明确课时,再确定课时目标,如果要达成目标,课时没有明显的目标和模式。

这次听了第一课,觉得第二课时听什么呢?听了第二课时觉得还是有启发的。

另外,学生在配乐朗读中读错了,看来肯定老师没有事先做手脚。

新北区泰山小学代表

第一二课时是没有界限的,文章容易读起来也是没有什么界限的。老师最后用文言文是想借白话文来让学生接触文言文。借助白话文读懂文言文。老师是不是能教出历史厚重感有古典韵文。白话文的原著或对比或拓展,要明白编者编写和改编的用意,我在教学《月光启蒙》的时候把原著内容步冲上去了,就是作者回家后妈妈痴呆了,但是我现在再上我不想再把删掉的内容补充,因为编者的愿意就是要给学生感受到一个美好的童年。

《螳螂捕蝉》的想法

语言要精确、规范:1、老师要学生工工整整地书空。书空,怎么能工工整整呢?2、老师说到少年了解吴王的“生活习性”。

教学语言的儿童化,应该自然不要伪儿童化。

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示范

老师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

第一课时整体老师把握还是比较好的,这里面我思考的我们学生中的资源是怎么变成学习资源的。很多东西要把握住并且提升一步,大王的读音,为什么诸侯王只能读dai大王。既要把握住,更要引领他去比一比,诸侯王是正式分封的。

从把握年段特点来看,这是一堂高年段的课,但是是不是中年级也是这么做的?这堂课没有给我们引领,其实词语教学在高年级除了读出意思来,也要读出表达效果来。

在把握文本的方面是不是应该更开阔?

老师:

不知道是否追溯历史如果不出现时代背景吴王就像草包了。

新北区泰山小学代表:

是的,历史的拓展很重要。学生都说大臣们爱国,难道吴王难道不爱自己的国家吗?他为什么执意攻打楚国是要知道的,其他诸侯国为什么会乘虚而入。

《螳螂捕蝉》是寓言又是历史,有四个画面,但是学生在想像四化画面说的时候,我们听出来学生的画面意识还没有。

老师的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大臣没有劝成功,少年劝成功了呢?他又是怎么劝的?这个问题,方向不明确,应该改为是:同样是劝谏,为什么少年成功了,妙在何处,好好去品味。

其实今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地点不同,一个是劝的方式不同,还有一个是劝的语气。把分角色朗读结合进来,避免了问题的碎。

教学中大多数目标是达成了,是不是在读懂文本、理解人物的基础上是不是要读出劝谏时对自己的关照。

组长:

这两堂课是有引领作用的,但是在操作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些问题一课时不够,两课时太多。

我听到老师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古文,我觉得很惊讶,我们学校二年级就开始拓展接触了,我的想法是古文这种有价值的拓展应该是早一点就渗透进去,成为一种常态,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学生对古文的积淀和感悟是不同的。

刚才说道六年级像中年级,我觉得不是设计上的问题,而是学生的回答上,学生在说脑海中有几幅画时,学生不能把话说完整,没有品词析句的能力,老师一再追问觉得很碎,如果学生能说一段话,说明学生有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中年级就应该注重培养,高年级才能一说一段话。

李纯德

《螳螂捕蝉》一二课时存在重叠交叉的现象。这不应该是一种导向。我们应该避免这种现象。古文的导入,其实不是稀奇事,可老师在说自己说这段话的时候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年会年年在搞,我们的方向,大框架已经有了极点,我们的方向正在向着精细化的方向,我们是不是应该提出来。

学习能力的等级,学生发言说话的要求,是不是我们老师都很明确。我们是不是还要坐一下扫盲工作。那个年段该有怎样的水平,我们还需要讨论和强化。

语言的规范性,不止是语文学科的学科问题,还是教育问题。面对进来慢的学生怎么进行规范。对于刚刚走上岗位教一年级的是不是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示范的规范性。

组长:

我们看到了课里面的很多亮点和一些建议都是要提出来的,当然还有一些困惑也是要提请大会讨论的~

 

 
2010121319452018.jpg
附件下载:

主办单位:常州市教育学会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紫荆西路6号   电话:0519-86695189   邮编:21301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网站管理


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
关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微信订阅号